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六盘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6篇

时间:2022-10-03 10:25:38 来源:网友投稿

六盘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6篇六盘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附件1贵州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前 言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六盘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6篇,供大家参考。

六盘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6篇

篇一:六盘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件 1贵州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前

 言危险废物环境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对于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全省涉及危险废物的企业明显增加,危险废物产生量和类别日益增多。截至 2020 年 12月,已在省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申报工业源危险废物产生的企业 7366 家,产生危险废物 93.33 万吨,涉及 30 类危险废物;跨省转入和转出的危险废物量分别为 34.5 万吨和 1.66 万吨;全省工业源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企业的核准经营规模总计 258.3981 万吨/年,实际利用处置量为 46.97 万吨;医疗废物处置企业的核准经营规模总计 8.7348万吨/年,实际处置量为 3.31 万吨。“十三五”以来,全省危险废物收集和经营能力有一定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明显增强,但在处置能力总体富余的同时部分危险废物类别利用能力短缺、工艺水平偏低、跨省转入量偏大、个别农村地区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的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结构与布局有待优化。

 22019 年,生态环境部印发的《关于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利用处置能力和环境风险防范能力的指导意见》(环固体〔2019〕92 号),明确提出要“科学制定并实施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为“十四五”期间进一步优化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结构、提高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率,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水平,科学规划布局全省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推动建立“省域内能力总体匹配”的处置体系,编制本规划。

 3第一章

 全省危险废物产生和利用处置现状一、危险废物产生情况与处置现状(一)工业源危险废物产生现状2020年,全省工业源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共 7366 家,产生危险废物93.33 万吨,涉及 30 类危险废物。从类别看,产生量最大的是 HW47 含钡废物,占全省危险废物产生总量的 52.8%;其次是 HW08 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HW33无机氰化物废物、HW18 焚烧处置残渣、HW48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废物和,分别占全省危险废物产生总量的 21.57%、10.62%、4.84%和 2.74%。表 表 1-1

 产生量较大的危险废物类别及产生情况表排序 危险废物类别 产生量(吨)

 产生量占比(% )1 HW47 含钡废物 492790.66 52.82 HW08 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 201302.39 21.573 HW33 无机氰化物废物 99098.00 10.624 HW18 焚烧处置残渣 45164.19 4.845 HW48 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废物 25576.95 2.74从区域看,危险废物产生量最大的依次是安顺市、毕节市和黔东南州,分别占全省危险废物产生总量的 28.00%、19.74%和 15.57%;3 个市(州)产生量占全省产生总量的 63.31%。

 4表 表 1-2

 各市(州)危险废物产生情况表市(州)

 产生量(吨)

 产生量占比(% )安顺市 261328.72 28.00毕节市 187124.58 20.05黔东南州 185274.71 19.85黔西南州 103134.62 11.05铜仁市 95310.61 10.21贵阳市 51995.81 5.57遵义市 39651.63 4.25黔南州 7011.8 0.75六盘水市 1715.8 0.18贵安新区 711.45 0.08从行业看,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危险废物产生量最大,占全省危险废物产生总量的 53.78%。其次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 19.8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占 10.6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 4.9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占 2.84%。表 表 1-3

 危险废物产生量较大的行业及产生情况表行业名称 产生量(吨)

 产生量占比(%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501877 53.7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84832 19.81

 5有色金属矿采选业99404 10.6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46417.9 4.9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6544.1 2.84(二)工业源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现状截至 2020 年 12 月,全省共有工业危险废物利用处置企业 53家,核准经营规模总计 258.3981 万吨/年,其中综合利用能力 224.8450 万吨/年、处置能力 33.5531 万吨/年;利用处置企业对工业源危险废物的实际利用处置量为 46.97 万吨。自行利用处置方面,HW47 含钡废物由危险废物产生企业自行利用处置的数量最大,共计 34.58 万吨、占该类危险废物产生量的 70.17%,主要方式是安全堆存至配套建设的钡渣库;其余类别危险废物由产生企业自行利用处置的量较小。(三)医疗废物产生与处置现状2020 年全省医疗废物产生总量为 3.31 万吨,排在前 3位的分别是贵阳市、遵义市与毕节市,产生量分别占全省总量的 25.06%、15.16%和12.04%;全省医疗废物安全处置率为 100%。截至 2020 年 12 月,全省共有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企业 34 家,服务范围覆盖全省 88 个区县。核准处置能力 8.7348万吨/年,其中焚烧处置能力0.3105 万吨/年,高温蒸煮处置能力 7.2198 万吨/年,微波消毒处置能力

 61.2045万吨/年。(四)危险废物转移情况2020 年,全省共批准跨省转入危险废物 102.6 万吨,实际转入 34.5万吨;HW49 其他废物、HW48 有色金属冶炼废物、HW31含铅废物、HW18焚烧处置残渣、HW29 含汞废物等 5 类危险废物转入量较大,合计转入31.44 万吨,占转入总量的 91.12%。危险废物转出总量为 1.66 万吨。跨省转入危险废物量是转出量的 24 倍。

 7二、主要工作进展及存在问题(一)主要工作进展1 、利用处置能力不断提高近年来,全省工业源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不断提高,可利用处置的危险废物类别实现了除 HW15 爆炸性废物以外其他所有类别工业源危险废物全覆盖;全省医疗废物处置能力总体富余,各市(州)均可对辖区内感染性医疗废物和损伤性医疗废物自行处置。

 2 、危险废物环境监管能力明显改善一是建立并不断完善贵州省固体废物信息管理系统,目前已初步实现危险废物申报登记、转移联单、经营单位经营记录等方面的信息化管理,使其成为我省危险废物管理的有效抓手。

 二是发起并与川、滇、渝三省联合建立“危险废物联防联控机制”与“跨省市转移‘白名单’合作机制”,促进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资源整合,加强危险废物跨省市转移环境管理。

 三是积极配合修订《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危险废物环境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废物转移环境管理办法》等配套办法,制定并发布《贵州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和《强化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十个一律》,不断完善危险废物管理制度体系。

 四是扎实推进危险废物等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建立危险废物重点监管单位清单,及时发现并有效化解各类风险问题。

 (二)存在问题1 、利用处置能力结构不合理

 8工业源危险废物利用处置方面,从总量上看,全省现有利用处置能力较为富余,但对于产生量大且产生区域集中的危险废物如 HW47含钡废物和 HW33 无机氰化物废物,对于全省普遍产生的危险废物如 HW06 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HW11 精(蒸)馏残渣、HW12染料涂料废物、HW17 表面处理废物、HW49 其他废物、HW50废催化剂以及新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细化来源的二次铝灰(321-024-48)等,均存在利用能力缺口(见表 1-4);各地生活垃圾填埋场容量已接近饱和,有必要为垃圾焚烧飞灰考虑可靠的处置去向。医疗废物处置方面,虽然处置能力总体富余,但对病理性医疗废物、化学性医疗废物和药物性医疗废物,除贵阳市、黔南州可利用焚烧方式进行处置外,其他市(州)尚不具备上述医疗废物的处置能力。表 表 1-4

 各市(州)2020 年存在利用能力缺口的工业源危险废物情况表市(州)

 存在利用能力缺口的危险废物类别利用能力缺口总量(万吨)利用能力缺口总量(万吨)备注贵阳市HW02 医药废物 、HW03 废药物药品、HW04 农药废物、HW06 、 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HW07热处理含氰废物、HW10多氯(溴)联苯类废物、HW11 精(蒸)馏残渣、HW12 染料、涂料废物、HW13有机树脂类废物、HW16 感光材料废物、HW17 、 表面处理废物、HW18 、 焚烧处置残渣、HW22含铜废物、HW24含砷废物、HW29含汞废物、HW313.04

 9市(州)

 存在利用能力缺口的危险废物类别利用能力缺口总量(万吨)利用能力缺口总量(万吨)备注含铅废物、HW35废碱、HW36 石棉废物、HW37有机磷化合物废物、HW48 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废物、HW49 其他废物、HW50 废催化剂遵义市HW02 医药废物 、HW03 废药物药品、HW06 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HW08 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HW09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HW11 精(蒸)馏残渣、HW12 、 染料涂料废物、HW16感光材料废物、HW17 表面处理废物、HW18 焚烧处置残渣、焚烧处置残渣、HW23含锌废物、 、HW29含汞废物、HW31含铅废物、HW34 废酸、HW49 其他废物、HW50废催化剂3.57安顺市HW04 农药废物、HW08 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HW09 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HW11 精(蒸)馏残渣、精(蒸)馏残渣、HW12 染料涂料废物、HW17 表面处理废物、HW18 焚烧处置残渣、HW29 含汞废物、HW34废酸、HW47 含钡废物、HW50 废催化剂26.01其中含钡废物占 92.66%

 10市(州)

 存在利用能力缺口的危险废物类别利用能力缺口总量(万吨)利用能力缺口总量(万吨)备注六盘水市HW08 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HW09 油/水、烃/水混合物或乳化液、 、HW11 精(蒸)馏残渣、HW49其他废物、HW50 废催化剂0.12毕节市HW08 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HW11 精(蒸)馏残渣、精(蒸)馏残渣、HW31含铅废物、 、HW49 其他废物、HW50废催化剂5.56铜仁市HW03 废药物药品、HW06 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HW08 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HW11精(蒸)馏残渣 、HW12 染料涂料废物 、HW13 有机树脂类废物、HW18 焚烧处置残渣、HW21 含铬废物、HW31 含铅废物、HW46 含镍废物、HW47含钡废物9.35其中含钡废物占 87.96%黔东南州HW06废有机溶剂与含有机溶剂废物、HW11精(蒸)馏残渣、精(蒸)馏残渣、HW12 染料涂料废物、HW17 表面处理废物、HW18 焚烧处置残渣、HW22 含铜废物、HW37有机磷化合物废物、HW47 含钡废物、HW50 废催化剂废催化剂17.61其中含钡废物占 96.28%

 11市(州)

 存在利用能力缺口的危险废物类别利用能力缺口总量(万吨)利用能力缺口总量(万吨)备注黔西南州HW18 、 焚烧处置残渣、HW16 感光材料废物、HW18焚烧处置残渣、HW21 含铬废物、HW29 含汞废物、HW33 无机氰化物废物、HW50 废催化剂9.93其中无机氰化物废物占99.81%黔南州HW02 医药废物 、HW08 废矿物油与含矿物油废物、HW12、 、HW18 焚烧处置残渣、HW34 废酸、HW37有机磷化合物废物、HW50 废催化剂 0.13合计 75.31 ——*注:上表中加粗部分年产生量大于 100吨。

 122 、医疗废物收集转运效率有待提高。全省医疗废物收集、处置虽已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全覆盖,但受到医疗废物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限制,部分偏远乡(镇)、村医疗废物仍然难以实现及时收集、转运,还存在就地不规范处置的情况。3 、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工艺有待升级。部分类别危险废物现有利用处置工艺水平较低。如废矿物油的回收利用工艺普遍存在资源回收率低、产品质量差、遗留或新增危险废物等问题,有必要升级为分子蒸馏、薄膜蒸发等先进技术方法;铅蓄电池利用工艺存在电池破碎分选自动化程度低、生产过程连续性差、“两高”问题严重等,应升级为自动化破碎分选装置、连续熔池熔炼炉等先进装置;医疗废物处置中目前占主导的高温蒸煮和微波消毒工艺相对于焚烧工艺来说,“减量化”效果不佳、可处置的医疗废物类别不全。4 、危险废物跨省转入量偏大。相对于转出我省的危险废物数量来看,跨省转入的危险废物数量偏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转移过程的生态环境风险,增大了危险废物环境监管难度。5 、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有待加强。我省规范化的危险废物管理起步晚,历史欠账较多,环境风险防控能力不足;市、县两级生态环境部门对核发后的许可证缺乏有效监管,执法人员配备不到位、执法能力不强;危险废物经营单位考核或评估退出机制尚未建立。违法收集、运输、贮存和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案件时有发生。部分危险废物产生企业填报信息与实际情况不吻合,影响信息管理系统汇总数据的准确性。

 13第二章

 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危险废物规范化环境管理,到 2025 年年底建立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危险废物环境监管体系,实现我省危险废物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基本匹配。二、基本原则1 、深化改革,政策引导。实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核发与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证核发、排污口设置“四合一”改革;探索建立危险废物跨区域转移利用处置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落实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场所退役费用预提管理办法。2 、严控总量,合理布局。通过科学评估、严控项目、优胜劣汰、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控制规模,根据全省危险废物产生和分布情况,科学配置处置设施,针对性地补齐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短板。3 、鼓励利用,促进减量。针对全省存在利用能力缺口的危险废物,鼓励建设综合利用设施,加强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支持危险废物产生企业研发、推广减少危险废物产生量的工艺和设备,推动源头“减量化”。4 、严格准入,市场竞争。新改扩建的利用处置设施必须采用国内外

 14先进成熟的工艺和设备,逐步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通过鼓励市场竞争的方式促进工艺升级,优化利用处置企业的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工作。三、规划目标...

篇二:六盘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018 年第 25(总第 565)

 文 学 评 论 6 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研究 ——以《瓦尔登湖》为例 焦见霖

 彭浩育 贵州省六盘水市红山实验学校

 贵州六盘水市第四中学 摘要:美国自然主义文化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瓦尔登湖》是推动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发展的代表作品,本文通过阐述自然主义的基本概念及《瓦尔登湖》的创作背景,深刻揭示《瓦尔登湖》中蕴含的自然主义哲学思想,为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研究;《瓦尔登湖》

 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模式,其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追求人与自然和平相处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自然主义文学也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自然主义主要兴起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并与九十年代传入美国,成为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重要分支,分析和研究美国自然主义文学,能够对改善现实世界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启发,具有很高的文学研究价值。

 一、自然主义理论论述 自然主义主要产生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法国,在浪漫主义思潮和启蒙运动的影响下,诞生了一批以崇尚自然为主的思想家和文学家,着重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在其文学作品中拥有大量的自然场景描写,用以折射现实社会,主张回归自然,将自然发展规律与人类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自然主义涉及的学科和领域十分广泛,如自然学科中的遗传学、生物学等,同时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自然主义还涉及文学学科,是文学的重要分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力逐步扩散,产生世界级的文学影响力。十九世纪九十年代,自然主义文学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受当时美国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亟需新的精神寄托,自然主义文学以其真实细腻的场景刻画,为美国思想家和文学家提供新的文学体裁形式,对美国文学史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美国文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自然主义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体裁,促进美国文学思想的发展。

 二、《瓦尔登湖》创作背景及作品介绍 《瓦尔登湖》是美国自然主义的重要代表作品,其是由著名文学家亨利·戴维·梭罗在 1854 年创作和发表出的优秀作品,书中主要讲述了梭罗在瓦尔登湖两年多的生活,大量描写瓦尔登湖附近的的自然景色,并从中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引领读者亲身体会瓦尔登湖优美的自然景色,营造古朴、肃静、意蕴深远的自然氛围,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积极作用。梭罗是坚定的自然主义者,在其 28 岁的青年时期就向往回归自然,企图摆脱世俗的困扰,在其作品中,融入了大量梭罗对现代文明社会的理性思考,其指出任何物质生活只需要维持人的基本生存即可,人要将更多的时间精力运用在精神世界构建中,充分解放人的天性,正视自身的内心世界,在其作品《瓦尔登湖》中真实的记录了梭罗淳朴的生活场景,并将其对自然细致的观察,用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 三、基于《瓦尔登湖》创作理念下的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研究 《瓦尔登湖》在美国自然主义文学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瓦尔登湖》的创作理念和主题内容,不仅对现代自然主义文学创作具有重要作用,还与现代兴起的“回归自然”理念不谋而合,因此本文结合《瓦尔登湖》的具体内容,对美国自然主义文学进行深入研究。

 (一)从自然中寻找创作灵感 灵感是写作的动力和源泉,任何文学家只有汲取源源不断的灵感,才能创作出有内涵、有深度的文学作品。美国自然主义文学,要求文学家能够从自然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将一切写作行为回归本质,这就要求文学家能够摆脱喧嚣的世俗,以原始的心态近距离接触自然,主动和自然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善于发现自然中蕴含的生态美、野性美和原生态美等。梭罗在创作出《瓦尔登湖》前,在瓦尔登湖地区生活了很长时间,正是由于这段时间的生活,为其写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在其作品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只有最真实、淳朴的语言,记录了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点点滴滴,具有浓厚的哲学意蕴,体现智慧的生活方式。同时作品《瓦尔登湖》中细致的描述了《瓦尔登湖》最真实的面貌,梭罗并与瓦尔登湖建立朋友关系,在梭罗严重,瓦尔登湖是自然界中最特殊的存在,在几年的朝夕相处中,瓦尔登湖成为梭罗心中完美、真实、甜蜜、温柔的存在,并用一字一句揭开瓦尔登湖神秘的面纱,表达梭罗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为此对于现代作家而言,只有彻底融入自然,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才能创作出有灵魂的作品,对人们情感带来深远的影响力,发挥文学作品的有效价值。

 (二)从自然中转变创作理念 自然主义文学属于生态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文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世界环境保护领域中具有极高的影响力,自然主义文学的诞生和推广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文学作品能够深刻揭示当今社会发展与自然牺牲之间严峻的关系,运用深入形象的比例为人们展示真实的自然环境,提高人们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梭罗的《瓦尔登湖》生动的营造了一个真实的自然环境,在其作品中主要将对自然的描写放在首要位置,在其笔下,任何自然景物都被赋予了生命特征,如花草树木、飞禽走兽等,都是大自然中鲜活的存在,并拥有一套自身的生存方式,在瓦尔登湖的眷顾下,一切生命特征都能够和谐相处。尤其是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时代,快餐文化逐渐成为主流文化,各种浮夸、华丽的文章严重拉低文学标准,为此想要创作出有灵魂的自然主义作品,需要改变传统落后的创作思想,提高对自身写作能力清楚的认知,从而能够主动回归自然,用最朴质的语言揭示自然发挥规律,探究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三)从自然中唤醒人性的回归 自然主义文学在美国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得到兴起和推广,受到当时社会环境混乱、工业文明发达的大背景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现代工业文明社会感到失望,同时大机器运转下,人们的生存环境也愈加恶劣,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人们企图需求新的精神寄托方式,以梭罗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家,提出以“自然为核心”的创作理念,让更多的写作者能够静下心来,摒弃世俗的种种,能够长时间的融入自然生活中,对自然界的万物展开细致的观察,并注入自身深刻的感受,提高文学作品潜在的价值,在《瓦尔登湖》中多次对瓦尔登湖进行大肆赞美,并结合亲身实践,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所看一一记录下来。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作品对现代社会发展依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尤其是城市化是在牺牲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进入新世纪后,全球各地频繁发生各种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和威胁人们的生存,为此美国自然主义文学需要主动承担起环境改造的职责,通过具有感染力和渲染力的文学作品,重新唤起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主动和自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维护自然界的和平稳定而制定更加完善的发展政策。

 参考文献:

 [1]刘秀玉.当代语境下的美国自然主义文学概观[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4(01)

 [2]牟瑛,陈明辉.文学的社会性——以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03)

 [3]黄波.论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嬗变[J].学术界.2012(01)

 作者简介:焦见霖(1981.9- ),男,河南民权县人,贵州省六盘水市红山实验学校,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世界文学。

 万方数据

篇三:六盘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 8 卷 第 6 期2016年 1 2 月第 1 8 卷 第 6 期2016年 1 2 月安顺学院学报JOURNAL OF ANSHUN UNIVERSITYVol . 18 No . 6Dec . 2016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精准扶贫模式初探----- 以 贵 州 北 盘 江 流 域 为 例聂太广 1 刘 馨 2(1.安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贵 州 安 顺 561000)(2.安顺学院贵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贵 州 安 顺 561000)摘 要 :北盘江流域位处贵州西部,生态系统脆弱,人文环境多彩。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下探讨精准扶贫模式,旅游扶贫无疑是当地的绝佳选择。但是在旅游项目规划上,要因地制 宜,避免与他地的同质化。在帮扶的过程中,要注意贫困群体的参与度,确保帮扶到真正的 贫困群体,使帮扶更彻底,真 正 做 到 由 “输血” 变 “造血”。关键 词 :北盘江;生态文明;精准扶贫中图分类号:

 F 323.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9507 (2016) 06 — 0110 — 03北盘江古称胖舸江,系珠江干流西江左岸一 级支流,发源于云南沾益乌蒙山麓,流经贵州省西 部 ,境内流域包括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安顺市等 三 市 (州)的大部分区县,该流域属典型的喀斯特 地貌区,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亦属典型的石漠化与 干热河谷复合灾变区。流域内民族聚集,尤以布依 族、苗族居多。由于自然和历史因素,流域的经济 发展目前落后于全省其他地区,为贵州省重点扶贫 区。文章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该流域 的精准扶贫模式。一 、精准扶贫的提出历程及定义“精准扶贫”是在我国扶贫过程中不断探索、 总结出来的经验。起初,国内一些学者针对扶贫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扶贫资金及扶贫政策 的 “精准度”的概念。如张兴堂、孙丽等针对新疆 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扶贫资金的使用上 应 该 提 高 “精准度”。而龚春银等对农牧区资金管 理上出现的任意挪用、转移现象等,提出了有关如 何精准使用扶贫资金等问题”。而 完 整 的 “精准扶 贫”概念是由习近平等新一届中央领导人提出的。

 2013年 11月 ,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湖南湘西时,明 确 指 出 “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 贫 ,切记喊口号”[1]。国 内许多专家认为这是“精 准扶贫”概 念 的 首 次 提 出 。2013年 1 2 月 2 5 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 “推动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建立全国扶贫信息 系统,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逐村逐户地制定帮扶 措施,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 2 ] 。

 2014年 1 月 2 5 日,中办、国 办 印 发 《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 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 (中 办 发 [2013] 25 号),明 确 提 出 了 建 立 精 准 扶 贫 的 工 作 机 制 [3]。

 2014年 3 月 5 日,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 报告中特别指出,“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 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4]。至 此 ,精准 扶贫成为我国的主要扶贫战略。二 、北盘江流域的优势、劣势分析 (一)北盘江流域发展的优势1、资源优势北盘江流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中的 煤、金 、铁 、铜等储量居于全省前列,如六盘水煤 炭资源丰富,素 有 “江南煤海”之称;黔西南州的 贞丰县黄金产量居全国前列,故黔西南州又称“水 墨金州”。北盘江流域处于喀斯特地质结构腹心区, 河流纵横、溶洞丰富,旅游资源居全省之冠,所熟 知的黄果树大瀑布、龙宫、格凸河、花江大峡谷、 双乳峰等皆在该流域内。除自然资源外,文化资源 也较丰富,由于该流域属民族聚集区,丰富的民族 文化成为当地的一大亮点,因开发滞后、地理封闭收 稿 日 期 :2016 — 09 —18基 金 项 目 :

 2 0 1 5 年 贵 州 省 教 育 厅 项 目 “北 盘 江 流 域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研 究 ” (项 目 编 号 :

 2015 ZC 1 1 8 ) 中 期 成 果 。作 者 简 介 :

 1 . 聂 太 广 (1980〜 ),男 ,河 南 原 阳 人 , 安 顺 学 院 马 列 部 教 师 ,硕 士 。研 究 方 向 :地 方 文 化 。2 . 刘 馨 (1981. 05〜 ),女 ,土 家 族 ,贵 州 印 江 人 ,安 顺 学 院 贵 州 省 屯 堡 文 化 研 究 中 心 讲 师 ,硕 士 。研 究 方 向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 110 •

 安 顺 学 院 学 报 2016年 第 6 期等原因,许多民族文化都较好地传承下来,如风味 独特的饮食文化(花江狗肉、羊肉粉面等)、独具 特色的建筑文化(吊脚楼、干栏式建筑)、丰富多 彩 的 服 饰 文 化 (民族服饰)、形式多样的节日文化 (三月三、六月六等)、濒临失传的传统工艺文化 (蜡染工艺等)。这些文化观赏性强、参与度高,对 城市人群有极高的吸引力,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2、 区位优势北盘江流域地处云南、广西、贵州三省的交 界处,地理位置重要,素 有 “黔之腹,滇之喉,蜀 粵之唇齿”之称。北盘江自古为重要的交通水道, 司 马 迁 在 《史 记 》中 曾 记 载 胖 舸 江 “直通番禺”, 直到近代,北盘江依然是当地人的主要交通出行方 式之一。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特 别 是 “十二五” 建设以来,该流域内的公路交通得到了极大地改 善 ,基本上实现了各市(州)政府所在地城市与省 会城市的高速或高等公路的链接。通过实施油路到 县和公路到乡等工程,路网结构进一步完善,通达 深度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县县通油路、乡乡通公 路、村村通公路[5]。随着近年来高铁的发展,沪昆 高铁、贵广高铁、成贵高铁等将在贵州汇合,到达 昆明、贵阳、成都、广州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交 通的改善,不仅可以方便当地人外出,也方便外地 人进人,鉴于北盘江流域丰富自然资源和人文资 源 ,以 及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气候条件,完 全能够吸引周边省份旅游人群的进人。3、 政策优势2008年 ,国家启动了 100个 县 (市 、区)

 的 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其 中 55个县在贵州, 北盘江流域所辖县区悉数在列 。

 根 据 石漠化综合治 理第二次省部联席会议精神,从 2011年开始,将 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扶持的试点县改为综合治理重 点县[6]。贵州省委、省政府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 该地区的发展,每年会拿出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当地 的建设。学界有大量的科研人员对当地进行科学研 究 ,贵州大学及贵州师范大学都有喀斯特研究中 心 ,其中针对北盘江流域的研究成果颇丰,有许多 成果已经实现了良好的转化。贵 州 省 的 “十三五” 规划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在未来五年内,重点发展 较贫困的地区,北盘江流域作为扶贫的焦点出现在 规划方案中。由此可知,政府层面对该流域的重 视 ,以及相关政策的倾斜。(二)北盘江流域发展的劣势北盘江流域处于中国南方喀斯特腹心区,石灰 岩地貌导致该区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主要表现在 保土保水性能极差,生态敏感度高,环境容量低, 环境系统自身组织能力低,稳定性差,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后极易造成水土流失和旱涝灾害[11]。在此 脆弱的生态环境下,很难实行大规模的开发,特别 是工业化,一旦开发不当,就会诱发复合生态灾 变 ,以后的生态治理就会更加困难。如北盘江流域 的麻山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最严重的地 区,其石漠化程度在7 0 % 以上[8],严重影响了当 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据史料记载,在 17世纪甚至 20世纪以前,该区域森林茂密,仍然有老虎、熊 豹等出没,森 林 覆 盖 率 在 8 0 % 以上[9],因不合理 的开发,导致生态破坏,最终成为石漠化重灾区。三 、北盘江精准扶贫模式探索北盘江流域独特的生态环境,不适合大规模发 展工业,需因地制宜,挖掘潜在的优势。该流域独 特的喀斯特地貌,衍生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自然景 观 ,封闭状态的民族聚集区,形成了浓厚的民族文 化 ,构成了本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基于 以上考虑,笔者认为旅游扶贫是北盘江流域精准模 式的首选。目前,北盘江流域比较著名的旅游景区有黄果 树、龙宫、花江大峡谷、格凸河、双 乳 峰 、马岭 河、万峰林、三岔河等,这些景区为当地带来了不 菲的旅游收人。但 是 ,这些景点多偏向于自然景 观 ,且分布比较分散,未形成统一规划,对当地民 众的带动作用不强。基于此,需从几个方面人手来 发展当地旅游业,使之真正带动当地贫困人口脱贫 致富。首先,摆脱门票经济的范式,旅游是朝阳产 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而北盘江流域的旅游 过于依赖门票,对旅游相关产业的开发力度不够, 配套设施不齐全,宣传不到位,导 致 游 客 “朝来夕 往”,拉动地方经济有限。对 此 ,当地旅游部门要 统筹规划,对一些较近的旅游景点采取“捆绑”推 介 ,确保能够拉长游客的旅游时间,并在景点附 近 ,加大配套设施的建设,做到既能留住游客的 眼、还能留住游客的胃、更能留住游客的心。其 次 ,该流域民族文化丰富多彩,而文化旅游项目开 发滞后。故在旅游项目的开发上,适当地挖掘地方 文化,如苗族、布依族的节日文化、婚嫁文化、饮 食文化、服饰文化、蜡染文化等,都带有浓厚的地 方特色,如能够合理开发,必能促进当地经济。再 次 ,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旅游产品是影响旅 游景点附近村民致富的最直接途径,政府应该利用 好这一途径,加大对当地贫困人口的旅游产品培 训 ,鼓励贫困人口优先参与旅游产品制作、销售。

 最后,大力发展乡村游,优良的自然环境、清新的 空气质量、事宜的温度、纯天然的食品是当地发展 乡村游的天然优势。发展乡村游能够增加民众的参 与度,扩大民众的受惠面。该流域乡村游做的比较• 111 •

 安 顺 学 院 学 报 2016年 第 6 期好的是安顺市普定县秀水村,其根据自身特点,打 造相关的旅游产业。同时,为了能够照顾到每一个 人 ,创造性的提出了“五股制”(人头股、土地股、 效益股、孝亲股、发展股)的分配方案。真正地使 贫困人口参与进来,从中获益,最终脱贫。旅游精准扶贫过程中,需注意几个问题,一是 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一些旅游项目可能会涉及 不同的州市,如在旅游景点的“捆绑”上 ,这就需 要北盘江流域各州市相互配合,通盘考虑。如果条 件允许的话,成立北盘江流域旅游协调开发工作领 导小组,负责该流域的旅游项目规划、协 调 、开 发 。二是旅游建设过程中,避免同质化。在旅游的 开发过程中,不跟风,根据自身的特点,打造独特 的旅游景点。特别是在民族文化游和乡村游的规划 上 ,区域要统一规划,不能各自为政,杜绝同质化 的景点出现。三是旅游开发是精准扶贫的手段,其 目的是使真正贫困的人口脱贫,故在旅游项目的开 发上,要从困难人群的角度考虑问题,尽量增加贫 困人口的参与度,最终使贫困人口脱贫。结语北盘江流域是石漠化灾变的重灾区,开发稍有 不慎就会引发生态灾变,故在扶贫项目的选取上, 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作为首选。旅 游 产 业 是 2 1 世纪 的朝阳产业,是污染小、破坏小、附加值大、民众 参与性高的产业,是以当地所保留的自然遗产、或 文化景观为依托,以取悦人群心理满足为目的的产 业 ,其重在精神方面的预期。同时,旅游的开发有 利于地方生态的保护,好的生态是吸引游客的基 础 ,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故在开发时, 地方政府会加大对生态的保护力度,确保能够长期保持良好,最终能够为当地带来持久的实效。北盘 江流域发展旅游业,既能够照顾到当地的贫困人 群、还能够照顾到脆弱的生态环境,同时,也能够 使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的到开发、保护。故将旅游 扶贫作为北盘江流域主要的精准扶贫模式,是基于 流域内复杂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是当地 最理想的发展模式。参 考 文 献 :[1] 习 近 平 赴 湘 西 调 研 扶 贫 攻 坚 [ EB / OL ] . . 新 华 网 , 2013 —11 —03. http :// news . xinhuanet . com / politics /2013 — 11/03/ c —117984236. htm .[2] 刘 永 富 • 国 务 院 关 于 农 村 扶 贫 开 发 工 作 情 况 的 报 告 [ £ 8 / 〇 1 ] . 中 国 人 大 网 ,2013 — 12 — 26.111^卩://\¥\¥\¥.叩(:. gov . cn / npc / xinwen /2013 —12/26/ content _1820963. htm .[3] 邓 小 海 • 旅 游 精 准 扶 贫 研 究 [ D ] . 昆 明 ,云 南 大 学 ,2015.[4] 2 0 1 4 年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 N ] . 人 民 日 报 ,2014 — 3 — 6, 第 二 版 .[5] 中 共 贵 州 省 教 育 工 委 ,贵 州 省 教 育 厅 • 贵 州 省 情 [ Z ] . 北 京 :清 华 大 学 出 版 社 ,2013.[6] 肖 时 珍 ,熊 康 宁 • 喀 斯 特 石 漠 化 综 合 治 理 的 经 验 与 启 示 — 以 贵 州 省 赫 章 县 为 例 [A

 ] . 贵 州 师 范 大 学 喀 斯 特 生 态 文 明 研 究 中 心 《喀 斯 特 生 态 文 明 研 究 》编 辑 委 员 会 • 喀 斯 特 生 态 文 明 研 究 (第 二 辑 )[ C ] . 北 京 :中 国 社 会 科 学 出 版 社 , 2014.[7] 李 松 ,熊 康 宁 • 关 于 石 漠 化 科 学 内 涵 的 探 讨 [ J ] . 水 土 保 持 通 报 ,2009(2).[8] 罗 康 隆 • 地 方 性 知 识 与 生 存 安 全 ---- 以 贵 州 麻 山 苗 族治理石漠化灾变为例[ J ] . 西 南 民 族 大 学 学 报 ,2011(7).[9] 杜 成 材 • 生 态 维 护 视 域 下 的 本 土 生 态 知 识 价 值 —

 以 贵 州 麻 山 地 区 为 例 [ J ] . 安 顺 学 院 学 报 ,2012(1).Accurate Model for Poverty Alleviation Study From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aking the Beipanjiang RiverBbasin in Guizou as an Exam pleNie Taiguang1 Liu Xin2(1. College School of M arxism , A nshun U niversity, A nshun 56100 ?G uizhou?China)(2. A nshun U niversity Guizhou T upu Culture Reasearch C enter,A nshun561000,G uizhou,C hina) Abstract :

 Beipanjiang river basin located in w estern guizhou, the ecological system is fragile, the hu­m ani...

篇四:六盘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32 卷 第 2 期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Vol. 32. No. 22016 年 2 月Journal of Guizhou Education University Feb. 201663生态文明视域下的“贵州自然与人文”———兼论贵州自然生境与多元文化的耦合与偏离*王先华,王又新(贵州师范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摘要:面对今天世界性生态危机,运用生态文明理念观照普通高中地方课程“贵州自然与人文”的开发与实施,将贵州“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生态系统纳入地方课程资源,指导高中学生深层次地理解与探寻贵州自然生境与多元文化的耦合与偏离,引导学生反思人类在自然生态圈中的角色定位,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与生态道德,探寻贵州永续发展路径。关键词:地方课程;生态文明;自然;人文;耦合;偏离中图分类号:G632. 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 -7798(2016)02 -0063 -06“Nature and Humanity of Guizhou”from the Perspective ofEcological Civilization———Cum the Coupling and Divergence of Guizhou Natural Environmentand Diversified CultureWANG Xian-hua,WANG You-xin(Guizhou Education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18)Abstract:In view of the current world ecological crisis,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dopted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local course“The Nature and Humanity of Guizhou ”. It is sugges-ted in the paper that the“natural”ecology system and“humanity”ecology system be integrated into local courseresources;the se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hould be guided t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and exploration ofthe coupling and divergence of Guizhou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diversified culture;students should be directed tothink about the role of human in natural ecological circle;students' ecological awareness and ecological moralsshould be developed so as to explore the approach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uizhou.Key words:Local Course;Ecological Civilization;Nature;Humanity;Coupling;Divergence贵州普通高中地方课程“贵州自然与人文”的开发,力求既能补充国家课程相关学科知识内容,引申延展国家课程,又能彰显贵州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开放性、适切性特征,引领指导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上述目标的达成,我们在开发与实施“贵州自然与人文”课程资源时,一方面遵循教育部《地方课程开发与管理指南》程序与要求;一方面基于贵州“生态立省”、“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以贵州本土“自然”与“人文”为载体,指导学生探寻贵州自然生境与多元文化的耦合运行规律及其今天出现的偏离现象。* 收稿日期:2015 -11 -26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改革发展重大招标课题“贵州中小学教学资源开发与共享机制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 2013ZD003)。作者简介:1. 王先华(1957 - ),男,贵州桐梓人,贵州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课程论、教学论。2. 王又新(1965 - ),女,四川江津人,贵州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课程论、教学论。DOI:10.13391/j.cnki.issn.1674-7798.2016.02.015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 年第 2 期64一、“贵州自然与人文”课程开发价值及概念厘定(一)“贵州自然与人文”课程开发价值选择贵州“自然”与“人文”作为普通高中地方课程开发领域,首先是地方课程本土化的性质要求。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从本土的文化特点、资源特色及发展需要出发,集中、突出地反映本土知识,即地方性知识。即使是普遍性知识,也应本土化,赋予其‘地方’的理解和‘地方’的意义,经历本土化的过程。”[1]其次是贵州建设发展的需要。2007 年以来,贵州提出了“生态立省”、“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用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地方发展已成为贵州的时代主题。用“生态文明”理念观照“贵州自然与人文”地方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态观念,是时代对贵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二)“生态文明”与贵州“自然”“人文”概念厘定1. 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也称“绿色文明”,是继“黄色文明”、“黑色文明”之后的一种更高级的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生共荣为核心的文明形态[2] ;其主要理论支撑为人类生态学、伦理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生态哲学等。从国家层面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始于党的十七大,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将“生态文明”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方略。贵州 2007 年提出“生态立省”战略。随着党的十七大、十八大“生态文明”理论的提出与创新,2007 年贵阳市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2008 年贵阳市教育局开发出地方课程教材《贵阳市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读本》;2009 年,贵阳市举办每年一届的国际性“生态文明”会议;2013 年后,“贵阳生态文明会议”更名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 年,贵州颁布全国首部省级生态法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条例》明确生态文明的内涵为:“生态文明,是指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理念,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社会形态。”[3]2. 贵州“自然”“自然”即“自然界”、“大自然”,宇宙天体及地球上阳光、空气、山脉、河流、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等都属于自然界的范畴。在地方课程教材“贵州自然与人文”中,贵州“自然”的概念,即指贵州生境,它是今天贵州地域多维自然生态系统的集合体。“贵州自然与人文”地方课程及教材将气候、湿地、动植物、自然景观、矿产等多维贵州地域自然资源用生态文明理念进行审视,分九个专题介绍:专题一,美丽的高原省:独特的地理环境,壮美的自然风光。专题二,沧海变高原:地壳演化史,寒武纪大爆发,灭绝的海生动物,龙的时代。专题三,四大山脉:大娄山,苗岭,武陵山,乌蒙山。专题四,四季福天:天然大空调,拥有一片“福天”,显著的立体气候。专题五,河流域湖泊:两大水系,天然湖泊与人工湖泊。专题六,喀斯特王国:瀑布,峡谷,洞穴,天坑,峰林。专题七,世界自然遗产:荔波喀斯特森林,赤水丹霞。专题八,野生动植物的家园:植物资源,孑遗植物,珍稀动物。专题九,黔山聚宝:西南煤海,铝土之乡,磷矿富集区,黄金宝地。3. 贵州“人文”关于文化的界定,名家之论林林种种,比较经典的是泰勒之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4] 因此,也可以说贵州“人文”即贵州“文化”。在“贵州自然与人文”中,“人文”,主要指在贵州地域这片独特的生境中孕育的多元文化现象。“贵州自然与人文”地方课程及教材将多维贵州地域生态系统中孕育的多元文化,分九个专题介绍:专题一,石器时代———灿烂的史前文化:古人类的足迹,古人类的智慧。专题二,夜郎古国———远去的文明:雄踞西南的夜郎古国,影响深远的夜郎文化。专题三,改土归流———贵州建行省:第十三个行省,四大土司的兴亡,雍正“改土归流”。专题四,悠悠古城———历史的记忆:古道驿站、水陆都会镇远,人文荟萃、古韵犹存青岩,中原余音、南疆锦绣隆里,且兰古都、牂牁故郡旧州。专题五,兴学立教———文脉贯黔中:古代与近代教育,人才选拔与科举,阳明心学与贵州。专题六,沙滩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贵州自然与人文”65文化———硕儒造就辉煌:沙滩文化的人文精神,西南三大儒。专题七,长征精神———英雄铸史诗:漫漫长征路,遵义会议放光辉,四渡赤水出奇兵。专题八,国酒茅台———醇香飘四海:悠远厚重的历史文化,自然科学的生物工程,神秘独特的生态环境。专题九,多彩贵州———守望精神家园:多彩民族风,斑斓的民族服饰,古朴的民族建筑,精巧的手工技艺,空灵的音乐舞蹈,多彩的节日文化。二、贵州“自然”生境的生态文明审视普通高中地方课程“贵州自然与人文”的基础性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家乡贵州的自然生境,进而用生态文明理念去审视家乡贵州的自然生境,全面科学地认识家乡的自然生境与历史人文,认识家乡的生态优势与生态危机。(一)贵州“自然”生态优势生态优势,原指自然生境中资源被少数物种优先占有的程度。在本文中,特指贵州相对于其他地区适合人类生存、生活的自然优势。1. 气候舒适凉爽贵州属高原山地地貌,是人类生活与各种动植物的理想生长栖居地,位于 2437"N ~ 2913"N,平均海拔约 1 000 米。因低纬度与高海拔的共同影响,形成了贵州寒暑适中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在 15℃左右,最冷 1 月平均气温 3 ~ 6℃,最热 7 月平均气温 22 ~ 25℃。贵州不同季节之间气温变化幅度小,处亚热带却不炎热,地势较高但不寒冷,因而被誉为“天然大空调”。尤其在贵州的夏季,舒爽宜人,无强紫外线辐射,是休闲避暑的理想圣地。为此,省会贵阳获“中国避暑之都”,西北部六盘水获“中国凉都”称号。为了充分利用贵州气候这一再生性自然资源,目前,贵阳、六盘水等市已提出“避暑旅游经济”、“避暑人居产业”、“避暑经济圈”、“避暑文化”等理念,努力建设具有影响力、驻留力的国际性避暑旅游胜地。2. 水资源相对丰富贵州地处我国 800 毫米等降水线东南,年降水量 1100 ~1300 毫米,雨量充沛,河流众多。167条河流流域面积大于 300 平方公里。地表水资源量在 1200 亿立方米以上,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800 立方米,居全国第 10 位。贵州地下水资源也较为丰富,岩溶水分布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0%;流量每秒大于 20 升的地下河有一百多条,地下水资源总量 258. 68 亿立方米/年;地下水水质优良,具有广阔的开采价值。贵州境内湖泊星罗棋布。一部分为洼地积水而成的喀斯特湖天然湖泊,著名的有威宁草海、安龙招堤、荔波鸳鸯湖、安顺龙宫漩塘、织金八步湖等;一部分为河流上修建水利水电设施形成的水库,有清镇红枫湖、贵阳百花湖、兴义万峰湖、乌江渡水库、洪家渡水库等。此外,贵州还有丰富的地热温泉。现已探明温泉 119 处。3. 动植物资源多样贵州生长栖息的鸟类、兽类和两栖类脊椎野生动物超过 1000 种。其中黔金丝猴、黑叶猴、黑颈鹤、蟒等 14 种已列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我国同类动物总数的 13%;穿山甲、黑熊、水獭等 69种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占我国同类动物总数的 25. 7%。贵州植物资源多样,从暖温带到亚热带的植物在贵州都能生长。植物种类齐全,高等植物超过 7000 种,其丰富程度居全国第 4 位。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71 种,列入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植物有桫椤、银杉、珙桐等 15 种。此外,贵州是我国中药材的重要产区之一,药用植物资源多达 3700 多种,占我国中草药品种种类的 80%左右。4. 自然景观奇秀贵州是名副其实的“喀斯特王国”,瀑布、峡谷、溶洞、峰林、暗河、天坑等喀斯特景观星罗棋布。其中,黄果树瀑布被誉为“中华第一瀑”,马岭河大峡谷被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伤痕”,遵义绥阳双河洞是中国第一长洞,兴义万峰林称“中国锥状喀斯特博物馆”,荔波喀斯特森林被誉为“地球上的绿宝石”。此外,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赤水丹霞”,是中国最大的丹霞分布区。截止2012 年,贵州有黄果树、荔波樟江等 18 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梵净山、茂兰等 9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百里杜鹃、赤水竹海等 22 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关岭化石群、兴义等 8 个国家级地质公园。随着贵州航空、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现代化立体交通时代的到来,大自然赐予贵州人民的美丽自然风景,将成为十分宝贵的再生性旅游资源。此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 年第 2 期66外,贵州神奇的地质变迁与丰富的矿产资源也融入地方课程教材中。(二)贵州生境生态危机生态危机是指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使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的现象。1. 石漠化严重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在我国南方尤其是贵州喀斯特地区十分严重。贵州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约 110000 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60%以上。石漠化面积约 37600 平方公里,约占喀斯特面积的 34%;全省超过 1/3 的地区已经存在不同程度的石漠化,石漠化面积居全国首位。其中,强度石漠化面积约 3 700 平方公里,极强度石漠化面积约 850 平方公里。有 48 个县石漠化面积大于 300 平方公里。贵州石漠化的形成,基本上是“人口增长→过度开垦→森林减退→土壤侵蚀→岩石出露→石漠化”。贵州的石漠化,不仅直接威胁喀斯特山区人民的生存环境,影响两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建设,而且还间接影响两江中下游沿岸地区的生态安全。因此,贵州石漠化的治理刻不容缓。2. 水质污染较严重人口集中的城镇河段水质污染严重。贵州水资源监测数据显示,省内主要河流断面,V 类及以下水质 2000 年 9. 8%;2009 年 18. 2%,上升了8. 4%。其中,V 类及以下水质 2002 年 38. 4%,2005 年 31. 1%,2006 年 31%。总体看来,贵州近年来 V 类及以下水质断面监测结果呈波浪式上升状态,部分湖泊水库水质状况较差。2011 年,25 个监测垂线中,有 5 个监测点水质处于恶化中。贵阳市两湖一库、安顺虹山水库等水质长期达不到标准。威宁草海长期吸纳县城生活污水,水体污染严重。贵州城市地下水资源水位下降和水质污染状况也较为严重。2011 年,遵义、凯里、贵阳、安顺与六盘水 5 个城市中有 4 个出现地下水位下降。同时,部分污染水源也渗透到地下,地下水源也受到污染。3. 干旱灾害频发解放初期,贵州平均 3 -5 年发生 1 次较大旱灾。至 1972 年,缩短到每 2 年发生 1 次...

篇五:六盘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16 卷 第 3 期                     湿 地 科 学 与 管 理                          Vol.16 No.3 2020 年 9 月                  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

 sept.2020高原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以云南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马国强1   2   李秋洁 3   杨书宇 1   张蓉 1(1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云南 昆明 650216;2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3  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51)摘 要

 异龙湖是是我国最南端的高原淡水湖,也是候鸟迁飞的重要通道。以云南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提出异龙湖高原湖泊保护与恢复原则,通过湖滨退化湿地修复、入湖河口湿地恢复、栖息地及物种恢复等工程的实施,实现异龙湖湿地的保护和修复,为高原湖泊型的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提供借鉴和参考。关键词

 高原湖泊;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异龙湖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Plateau Wetlands: A Case Study of Yilonghu Lake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Shipi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MA Guo-qiang LI qiu-Jie YANG Shu-Yu ZHANG rong(1 Kunming Survey&Design Institute of State Forestry and Grassland Administration, Kunming

 650216, Yunnan, China;2

 School of Life Sciences,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Gansu, China; 3 Power China Kunming Engineering Co. Ltd., Kunming

 650051, Yunnan, China)Abstract Yilonghu Lake, a plateau freshwater lake located in the southern most of China, is an important migratory passage for birds. A case study of the wetland park was carried out, and principles for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the lake wetland were propose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measures including restoration of degraded lakeside, restoration of estuaries, conservation of wetland plants and protection of their habitats, are proven to be helpful and ef f ective. This study provides a basi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storation of plateau lake wetland parks.Key words

 Plateau wetland; Protection of wetland; restoration of wetland; Yilonghulake收稿日期:2020-05-25作者简介:马国强,男,甘肃天水人,高级工程师,现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地规划设计、自然资源调查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maguoqiang0825@163.com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湿地公园建设出现了热潮 ( 高定杰 , 2018)。异龙湖水体范围是云南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异龙湖已成为封闭型浅水湖,水资源缺乏导致异龙湖处于湖泊沼泽化过程,湖面逐渐萎缩,入湖水量锐减是造成异龙湖蓄水量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异龙湖流域人为活动频繁,城镇、耕地、经济林地耗水量大,注入异龙湖的河水、泉水逐年减少,入湖水量渐减,目前急需对异龙湖进行保护和恢复。异龙湖是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是我国最南端的高原淡水湖,也是候鸟迁飞的重要通道,其对于石屏县乃至滇南地区的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  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概况云南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石屏县境内,位于县城东南 3 km 处,在珠江支流南盘江与红河两大流域分水岭上,系南盘江支流泸江的源头,原属珠江水系,1971 年凿开青鱼湾洞后,湖水从青鱼湾隧道放入五郎沟河,经小河底河进入红河。以 1 414.2 m 等高线以下 ( 异龙湖湖体部分 ) 和环湖路为界,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地跨 23°38′37″~ 23°42′05″ N,102°29′52″~ 102°37′49″ E,总面积 3 749 hm²,其中湿地面积 3 636 hm²,湿地率为 97%。2  湿地保护与恢复原则2.1

 生态性原则从维护湿地生态结构和功能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的要求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使湿地植物、水系、地形地貌等组成要素形成一个复合体,保护DOI:10.3969/j.issn.1673-3290.2020.03.08

 37

 第 3 期第 16 卷 第 3 期                     湿 地 科 学 与 管 理                          Vol.16 No.3 2020 年 9 月                  WETLAND SCIENCE & MANAGEMENT

 sept.2020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维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2.2

 科学性原则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湿地保护和恢复成果,加强新技术的引进和在异龙湖湿地保护中的应用示范,结合湿地保护的管理目标,采取针对性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重点突出。2.3

 可操作性原则充分考虑地方的经济基础、技术条件和管理体制,突出重点建设项目,坚持多层次、多渠道的湿地保护投入原则。3  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3.1

 湖滨退化湿地修复3.1.1  湖滨带土地整理  目前异龙湖水质属于重度富营养化,水体中有机物和氮磷超标比较严重。为了防止湖泊水质继续恶化,有效减少直接入湖的污染物,需强化湖滨带的保护。因此,须对异龙湖湿地公园内的低效低质土地进行整理,扩大湿地面积,修复湖滨退化湿地。工程实施中分别以地面坡度 5°和 15°的标准设计,并在地块周边设置排灌渠,采用表面逐台下移 法:整个地块逐台从下向上修,先将最低处的地面修平,将第 2 台拟平整的地面表土推到第 1 台地面上均匀铺好,如此逐台进行。将地面分成上挖下填和下挖上填 2 个部分。地面上下各 0.8 m 范围采取下挖上填,从地面下方取土填到地面上方,其余地面采取上挖下填法,从中心线以上取土填到中心线以下。地面修平后,整个地面应保持外高内低、高差控制在 10 ~ 30 cm 为宜,底边 1 m 左右,保持12°左右反坡,土地整理后,活土层保证在40 cm以上。3.1.2  湖滨带植被恢复  目前湿地公园内的湖滨生态带植被生长较差,部分区域无植被生态带,加之人为活动频繁,植物种类较少,湿地功能较差,湿地退化严重。在土地整理和退塘还湖工程的基础上,修复已遭破坏的湖滨带,种植水生和湿生植物,建立合理的湖滨生态群落结构,使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营造水禽、鱼类生存环境,吸引鸟类筑巢繁衍,促进湖滨生态带的恢复。根据湿地滨岸的水位变化情况营造植物带,从水体向陆地依次为沉水植物带、浮水植物带、挺水植物带和湿生植物带,形成湖滨水平空间上的多带生态缓冲系统。自然湿地植物群落采用具有抗污及净化能力的原生植物,以水葱、莎草、薏苡为主,辅以香蒲、灯芯草等抗污及净化功能较强的原生植物,加以睡莲、萍蓬草等观赏性漂浮植物。3.2

 入湖河口湿地恢复在异龙湖的入湖河流中,西岸的 3 条河流 ( 城河、城南河、城北河 ) 是最主要的入湖水量来源,入湖水量占河流入湖水量的 85%。其中以城河入湖水量最大,而且仅城河的水量就占整个入湖水量的59%。在这些河流的河道周边人口密集,乡村与城镇并存,兼具点源与面源污染,是流域内的复合污染区。各入湖河流水质污染程度如下:城河水质最差,城北河次之,其余依次为渔村河、龙港河、城南河、大水河。入湖河口湿地的恢复主要采用物理处理法、水生植物修复技术和生态湿地技术。3.2.1  物理处理法 (1) 加强水系之间的自然联系,对水质较差但有一定换水条件的区域进行换水、清淤等。(2) 挖掘底泥。减少甚至消除潜在性内部污染源。将湿地的泥浆翻起平铺于岸边,保持水岸的自然弯曲;在水面开阔的水岸设置一定的斜坡和水深0.3 ~ 0.8 m 的浅水区域,栽植水生植物,恢复湿地塘水陆边界的生态属性。(3) 曝气。通过营造不同水位的湿地塘,形成跌水高差,补充水中的氧含量。3.2.2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1) 针对各入湖河口污水性质,采取水生植物修复技术治理水体中污染物。运用水生植物根际微生物共生产生的协同效应,去除水体中 N、P、S 等物质。(2) 植物选择。选用本地天然湿地植物及净化能力强、抗逆性强、生长量较小的植物。尤先选择对 TN、TP、TK 等富集能力强的植物,如芦苇、薏苡、水葱、香蒲、灯芯草以及金鱼藻等。选择的植物应以原生植物为主,避免因外来物种入侵而对本地生态环境构成隐患或威胁。在无本地可替代植物的条件下,须严格限制外来物种种植区域,要有专人维护湿地塘、床,并通过定期人工打捞外来植物等方式,严格控制其生长范围及规模。(3) 生态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在水质极差又缺乏恢复可能的湿地塘,采用微生物处理池的方式,种植水生植物,培育浅水湿地生态景观,通过生态湿地的构筑对湿地进水进行污染降解。3.3

 栖息地及生境岛恢复3.3.1  鸟类栖息地恢复  异龙湖是水禽越冬地和马国强等:高原湖泊湿地保护与恢复:以云南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38 湿 地 科 学 与 管 理 第 16 卷  迁徙停歇地,由于入湖水源的断流和连年的干旱,异龙湖水位急剧下降,部分湖床露出水面形成沼泽地,沼泽化程度严重。湿地鸟类的生存需要水域、裸地和植被 3 种要素共存,且不同生境单元的组合也会影响鸟类种类和数量。涉禽觅食和栖息需要浅滩环境,游禽需要开阔明水面和深水区。因此,营造浅滩——大水面复合生境可为湿地鸟类提供多种栖息环境。通过挖掘或淤填等不同方式构建不同水深环境以提高生境的异质性。湿地植被为鸟类筑巢觅食、躲避天敌入侵和人类干扰等创造了天然的庇护环境,配置乔灌草混交的植物群落以满足不同喜好的鸟类,将原来以湿地植物群落 ( 如芦苇 ) 为主的潮滩湿地营造成明水面—光滩—植被复合结构,营造斑块状湿地植被,通过补植扁秆荆三棱、水莎草、灯芯草、香附子、扁穗莎草和荸荠等植物,以营造不同的小生境和浅水区,为水禽提供更好的觅食和栖息环境。3.3.2  生境岛恢复  岛屿地形营造是退化湿地恢复重要的地形恢复工程,通常结合不同种类湿地生物 ( 如水鸟、爬行类等 ) 的栖息和繁殖环境要求,通过堆土 ( 石 ) 进行生境岛地形恢复。将水环境治理挖出的底泥集中到一定的区域,增加湿地的库容,堆岛措施可调整水流动力和方向,减少土方的二次搬运,降低工程的复杂程度。其次,在堆积的岛屿上种植植物,并在水域中种植挺水和沉水植物,通过植物吸收土壤中的氮、磷等污染物,为水生态恢复提供有利条件。同时使整个湿地呈现立体感,便于改善微生物、动、植物的生境,也为景观的营造打下基础。4  结语云南石屏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异龙湖水环境质量、恢复异龙湖生态平衡及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维护了云南高原生态敏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对全面提升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和湿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致谢:感谢异龙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在调查和资料收集过程中提供的帮助和支持。参考文献高定杰 . 2018. 邓州瑞河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 湿地科学与管理 , 14(4): 26-28老龙河隶属永定河流域,流经河北省廊坊境内,为 1957 年开挖新龙河后的龙河原道,地处岳庄分洪闸至天津武清区大南宫入北京的排污河段。在廊坊境内,老龙河自岳庄闸至落垡桥处市控断面长共计9.35 km。多年来,老龙河存在河道淤积阻塞、过水断面减小、水体自净功能衰减、过境水质恶化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市控断面的考核要求。2019年,廊坊市安次区综合考量老龙河水环境、水资源、水动力、水生态和水景观等现状,联合中持水务股份有限公司推动了以复合功能人工湿地为主要技术手段的老龙河水体治理工程,该工程为“十三五”水专项“京津冀南部功能拓展区廊坊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与综合示范”项目中水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重要示范工程之一。老龙河水体治理工程囊括廊坊市 104 国道落垡桥上下游共计约 29 000 m 2 的区域,其中潜流湿地主体约 20 000 m 2 ,前端景观约 5 000 m 2 ,末端自然苇塘约 4 000 m 2 ( 封面图片 )。复合功能人工湿地引老龙河原水自流进入稳定塘,经粗格栅以一体化泵站提升泵输送至潜流湿地单元,来水经复合填料过滤、微生物降解及植物吸附等多重净化后,统一经排水渠汇集和液位调节后再溢流排入河道。老龙河人工湿地工程的实施,一方面使原河道水体的 COD、氨氮和总磷指标均保持在地表水 V范围内,有效实现和保障了市控断面出境的水质达标;另一方面,工程集水体净化与水生态、水景观于一体的设计和修复理念,打造了廊坊老龙河沿线生态景观廊道,大大提升了区域的整体形象和品质,为沿线居民提供了集休憩与享乐于一体的水景绿意空间。河北省廊坊市老龙河人工湿地工程高志永  李凤银  何方杰  焦新莹 ( 中持水务股份限公司 , 北京 100192)

篇六:六盘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设 项 目 环 境 影 响 报 告 表 (报批稿)

 项目名称:

 水城曹罗坪子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工程

 建设单位:

  中电建贵阳院水城新能源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

  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 编制日期:编制单位:

  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 编制日期:

 2015 年 9 月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 30 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的名称,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目 目

 录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20 三、环境质量状况...................................................................................................... 26 四、评价适用标准...................................................................................................... 30 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31 六、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35 七、环境影响分析...................................................................................................... 36 八、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45 九、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55 十、结论与建议.......................................................................................................... 57 附件 1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委托协议书.....................................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附件 2 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申请对六盘水市水城县杨梅乡曹罗坪子等 5 个风电场开展前期工作的请示............................................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附件 3 关于水城县曹罗坪子风电场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附件 4 省能源局关于水城县曹罗坪子风电场项目核准的通知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附件 5 曹罗坪子风电项目未压矿产证明(省国土勘测规划院)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附件 6 曹罗坪子风电项目环评审批意见...................................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附件 7

 关于对《贵州水城曹罗坪子风电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评估意见....................................................................................................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附件 8

 水城曹罗坪子 110kV 升压站电磁辐射与噪声环境现状监测报告(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附件 9

 类比升压站-惠水龙塘山 110kV 升压站电磁辐射监测报告(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附件 10

 关于延长水城县曹罗坪子风电场项目核准有效期的请示 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附件 11

 省能源局关于水城县曹罗坪子风电场项目业主变更的通知 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附图 1

 曹罗坪子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地理位置图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附图 2

 水城曹罗坪子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平面布置及环保措施布置图 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附图 3

 曹罗坪子风电场与六盘水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关系图误 错 误 ! 未 定 义 书签。未 定 义 书签。

 附图 4

 贵州省生态功能三级区划图.........................................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附图 5 现场照片...........................................................................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附表 1 施工监理一览表...............................................................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附表 2 环保措施一览表...............................................................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附表 3 环境保护验收一览表....................................................... 错误! 未定义书签。

  1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水城曹罗坪子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工程 建设单位 中电建贵阳院水城新能源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朱美洲 联系人 王梓任 通讯地址 贵州 省(自治区、直辖市) 贵阳 市(县)观山湖区兴黔路 16 号 联系电话 18685816822 传真 0851-8538899 邮政编码 550081 建设地点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杨梅乡杨家坪附近 立项审批部门 贵州省能源局 批准文号 黔能源新能[2013]94 号 建设性质 新建■改扩建□技改□行业类别 及代码 电力供应 D4420 占地面积 (平方米) 12555 绿化面积 (平方米) 4000 总投资 (万元) 4250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74.4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1.75% 评价经费 (万元) 4.9 投产日期 2016 年 1 、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水城曹罗坪子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位于贵州省水城县境内,升压站安装规模为 1台 50MVA 主变压器,是为满足水城曹罗坪子风电场的电能送入贵州电网的需求而建设的。

 曹罗坪子风电场工程是贵州省根据国家政策和地理优势,并根据《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中的开发规划要求,而开展的重点环保能源项目之一。该工程计划于 2016 年投入使用。

 曹罗坪子风电场工程为III等中型风电场,目前一期拟安装24台单机容量为2000kW风电机组,共计 48MW;二期拟安装 15 台单机容量为 2000kW 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

  2

 为 30MW。由于二期存在减容的可能性,因此本风电场升压站计划安装 1 台 50MW 升压变压器,预留 1 台 30MW 升压变压器场地。该风电场工程的建设一方面能有效加强六盘水市电网电源的支撑,满足水城负荷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促进六盘水市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曹罗坪子风电场一、二期共用一个曹罗坪子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它是保证曹罗坪子风电场电能顺利送入贵州电网的必要设施和重要保障,因此,建设水城曹罗坪子风电场 110kV 升压站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六盘水市发改委于 2012 年 4 月 9 日以《六盘水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申请对六盘水市水城县杨梅乡曹罗坪子等 5 个风电场开展前期工作的请示》(市发改请[2012]52号)提出本项目的前期工作开展的请示,见附件 2。贵州省能源局于 2012 年 4 月 17 日以《关于同意六盘水市水城县曹罗坪子风电场项目开展前期工作的通知》(黔能源新能[2012]118 号)同意本项目开展前期工作,见附件 3。2013 年 1 月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完成了曹罗坪子风电场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2013 年 3 月 18 日贵州省能源局以《省能源局关于水城县曹罗坪子风电场项目核准的通知》(黔能源新能[2013]94 号)对曹罗坪子风电场项目进行了核准,见附件 4。2015 年 3 月水城县发展和改革局以“水发改请字[2015]16 号”文延长了本项目建设期限,见附件 10。贵州省能源局于 2015 年 1 月 15 日以《省能源局关于水城县曹罗坪子风电场项目业主变更的通知》(黔能源新能[2015]31 号)明确曹罗坪子风电场项目业主变更为中电建贵阳院水城新能源有限公司,见附件 11。曹罗坪子风电场项目非电磁部分已经由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开展了环境影响评价,并于 2013 年 1 月获得评估意见和审批(见附件 6、附件 7)。

 曹罗坪子风电场升压站在运行中将对项目周围一定范围内的电磁辐射环境和有关人员的电磁辐射安全产生一定的影响。广东核力工程勘察院于 2015 年 8 月受中电建贵阳院水城新能源有限公司委托(委托协议书见附件 1)对水城曹罗坪子风电场 110kV升压站工程(不包含 110kV 输出线工程、本期评价按针对 1 台 50MVA 主变压器)开展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专项),编制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对该工程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对周围的电磁辐射环境和有关人员的电磁辐射安全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并提出了必要的环境保护和辐射安全防护措施,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2 、编制依据

  3

 2.1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 年 1 月 1 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 年 9 月 1 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1996 年 12 月 1 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 年 3 月 1 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 年 6 月 1 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 年 3 月 1 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修订)》(2013 年修正本); (8)《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2006 年 3 月 18 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253 号《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 239 号《电力设施保护条例》及实施细则; (11)国家环境保护部令第 33 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12)国家环境保护部令第 5 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 (13)《关于高压输变电建设项目环评适用标准等有关问题的复函》(环办函[2007]881 号)(2007 年 11 月 28 日); (14)《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2013 年修正); (15)国家环保局令第 18 号《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16)《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2009 年 6 月 1 日); (17)《贵州省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黔府发[1994]22 号); (18)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 (黔府发[1998]52号);(19)《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黔府发[2009]7 号); (20)《关于进一步加强输变电类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监管工作的通知》(环办[2012]131 号)。

 2.2

 采用的技术导则、规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T2.1-2011);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面水环境》(HJ2.3-19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声环境》(HJ2.4-2009);

  4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输变电工程》(HJ 24-2014); (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 (7)《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681-2013); (8)《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 5056-2007)。

 2.3

 采用的技术标准 (1)《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 (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 (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4)《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5)《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6)《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8)《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2001)(2013 修订); 3 、确定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类别和依据 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国家环保部令第 33 号)要求,确定本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文件的形式为环境影响报告表。

 4 、规划和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本升压站工程属于曹罗坪子风电场主体工程之一,起到高压输变电节能作用。曹罗坪子风电场工程属于风力发电,属于清洁能源,具有一定的节能减排效益,其建设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2013 年修正)中第一类(鼓励类)、第五项(新能源)、第 2 条款(风电与光伏发电互补系统技术开发与应用),另外升压站还符合第一类(鼓励类)、第四项(电力)、第 14 条款(输变电节能、环保技术推广应用),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同时也符合我国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和方向。

 本 110kV 升压站建设符合贵州省纲要中对能源建设的要求,工程建设区不属于国家和地方限制开发区域,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因此工程建设符合《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同时符合《贵州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十二五”发展规划》。

 本工程位于贵州省曹罗坪子地区,场地为山地丘陵,为牧草及少量灌木丛,生态环

  5

 境质量处于优良区,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优良水平。施工对地表扰动相对较小,不会带来严重水土流失问题。因此,本工程的建设与贵州...

推荐访问:六盘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 文明建设 六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