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产业化问题及优化6篇

时间:2022-10-04 10:20:03 来源:网友投稿

产业化问题及优化6篇产业化问题及优化 107第13卷第09期 南方农业 2019年3月Vol.13 No.09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Mar. 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业化问题及优化6篇,供大家参考。

产业化问题及优化6篇

篇一:产业化问题及优化

7第13卷第09期

  南方农业

  2019年3月Vol.13

 No.09

  South

 China

 Agriculture

  Mar.

 2019党的十八大后,中央将全面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对“精准扶贫”开发工作也作出了更高指示。目前,我国没有脱贫的贫困地区大多存在自身发展能力较弱、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成本高等问题。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然成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从农业产业化的特点来看,它对于带动贫困地区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落实“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农业产业化可以发挥更加多元化的功能,属于“造血式扶贫”。因此,新时期如何用新的农业产业化理念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战略研究意义 [1] 。1 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1.1 政策扶持不够完善我国农业经济以传统经济为主,贫困地区要想突破传统经济束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在各个环节严格把控。中国农业产业化的总体效果显著,但由于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政策体系不健全,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没有形成清晰的产业政策,对主导产业如何培育、产业基地如何建设、龙头企业如何培育和引入等等农业产业化如何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设计,直接导致农业产业化整体上处于“无序”发展状态 [2] 。比如,一些贫困地区尽管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也更加重视“造血式扶贫”,但并没有将农业产业化上升到战略层面,相关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缺乏具有强劲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相关的产业政策、扶持政策、资金政策等不到位,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吸引力。1.2 引导机制比较薄弱纵观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情况,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引导机制较薄弱的现象。长期以来传统的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一些地方政府、村级组织受思想理念、财力、物力的限制,无法有效开展农业产业化活动。比如,当前很多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在生产、开发、营销等方面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对产业化的挖掘、研发、推广投入不够,营销方面更多的是面向本地市场,农产品“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农业产业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贫困地区经济实力薄弱,并且很多贫困地区缺乏对资金、产业的有效引导,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的整体发展 [3] 。另外,在我国全面推进扶贫的社会背景下,部分政府及农业管理部门并无明确的引导机制,导致具体工作开展缺乏科学指导。1.3 统筹发展不够到位目前我国很多贫困地区在统筹发展方面受到较大的制约,特别是从当前资源配置来看,优秀资源仍然在城市,农村资源缺乏有效的支撑。产业统筹、金融统筹、技术统筹、人才统筹等的统筹发展模式的缺失成为当前制约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从当前贫困地区农业经营的整体情况来看,仍然处于分散经营状态,且由于贫困地区农民思想观念的落后,土地集约经营成效甚微。还有一些贫困地区不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创新,在统筹各个环节、各个产业链方面缺乏有针对性的措施,“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等等。1.4 科技人力资本缺乏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关乎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进程。目前,我国农民总体的科技文化素质还不够高,无法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思想局限,不愿主动参与到与政府的互动中,只能依靠落后的耕作方式劳作。而影响农业产业扶贫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农业人才。人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竞争力,而大多数贫困地区农业相关人才流失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低素质的农民根本不能承担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重任。1.5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不足贫困地区分散的经营方式给农业生产规模的集约化、管理的现代化带来了较大困难。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农业经营者对农业特色产业的识别不够准收稿日期:2019-02-17作者简介:张冉(1995—),女,河南邓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农业产业化。※为通信作者,E-mail: xuvikp@126.com。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张 冉,张丽元,张梦梦,李姜燕,高雅斌,徐祗坤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 066004)摘 要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不断改革和创新,农业产业化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的新形势下,通过农业产业化能够带动贫困地区的发展。基于此,首先从政策体系、引导机制、统筹发展、科技人才等六个方面分析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然后从“精准扶贫”和推动“乡村振兴计划”有效落实的战略角度,就如何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科学和健康发展提出对策。关键词 精准扶贫;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9.057

 108张 冉,张丽元,张梦梦,李姜燕,高雅斌,徐祗坤: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确,导致农业特色产业难以形成规模。而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初加工阶段,农业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低,与同类产品相比综合竞争力弱,市场占有额小,只能在低端市场出售,同样不能带动农民增收。贫困地区在农产品推广、流通、销售环节以及如何打造农产品品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大部分农产品附加值低,只能“地产地销” [4] 。1.6 现有龙头企业力量薄弱贫困地区现有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企业都存在规模小、粗加工产品比重大、产品科技含量低、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且“地产地销”的内向型企业比重较大,外向型企业比例较小。很多农业企业组织形式单一,以集体经济为主,且融资渠道窄、销售模式单一、市场份额小、包装宣传力度弱、没有形成自主品牌和规模效益,不能带动农业经济的发展。此外,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建立合作共同体后缺乏良性互动,并未真正践行“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发展理念,企农关系还停留在简单的“买、卖”层面上,形成合作和股份关系的较少。2 推动农业产业化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优化策略2.1 完善农业产业化政策体系对贫困地区而言,必须做到土地、资金、人才等方面政策的真正倾斜,有针对性地建立和完善优惠的政策支持体系,才能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贫困地区政府还应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发展规划,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为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在此过程中,应重视人才体系建设,比如,在“双创”背景下可以将“农民返乡创业”看作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举措,给予“农民返乡创业”更多的优惠政策对于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2.2 优化农业产业化引导机制发展农业产业化涉及土地集约经营、科技推广以及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等诸多方面。由于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较低,应将各类资源用于农产品加工业。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应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按照“挖掘资源、深度融合、凸显特色、错位竞争、整体优化、优势更优”的原则精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深入挖掘产业内涵,推动我国农业向特色化、专业化发展 [5] 。2.3 促进农业产业化统筹发展在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计划”的形势下,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统筹城乡发展。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创建“农业产业化发展园区”,从试点出发发挥“发展园区”的模范带头作用。此外,还要进一步统筹城市资源,更加重视“城乡结合”和“城市反哺农村”,引导城市资源向贫困地区集聚,比如,通过大力实施“民营企业助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项目,让民营企业较大程度地发挥其资金、技术、人才优势。2.4 着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了保证贫困地区产业扶贫成果,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1)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除了邀请相关的专业人员,还可以将当地生产经营经验丰富、动手能力较强的种植者吸收到师资队伍中来。

 2)设计一套符合当地现状的培训方案,增强农民的劳动技术能力。3)根据当地区域发展现状和产业特色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并鼓励优秀职业农民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2.5 培育特色农业主导产业贫困地区应该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根据当地条件创建适合本地区生产特点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产业发展和变化的历史经验表明,主导产业往往决定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和产业化的主攻方向。主导产业不仅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方向,也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和专业化发展的长期基础,对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为此,贫困地区应以立足本地优势和特色市场为导向,促进当地农业生产专业化发展。2.6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问题,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善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对龙头企业的大力扶持,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新格局。相关部门应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当地农业产业化建设,提高贫困地区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打造一个现代化的优势农业产业集群,让改革发展的成果真正惠及到农民身上。3 结语综上所述,在当前我国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形势下,应当采取综合治理方式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农业产业化是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针对我国目前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应该最大限度地提升贫困地区的发展能力,特别是要着眼于强化“造血式扶贫”,以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此外,在深刻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坚持问题导向,运用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更加系统的发展理念和创新举措,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推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步入一个健康、持续、良性的发展态势,更有效地解决贫困地区发展问题。参考文献:[1]

  邓淑红,周方舟.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农业产业扶贫问题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7,63(11):89-92.[2]

  王玉林.精准扶贫背景下西部农村地区产业扶贫模式探究[J].南方农业,2016(35):52-54.[3]

  杨振强.精准扶贫视域下西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学术论坛,2017,40(3):125-129,165.[4]

  杨华.武陵山贫困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J].南方农业,2015,9(27):170,172.[5]

  徐祗坤,金惠新,张丽英,等.秦皇岛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及对策[J].南方农业,2015,9(30):160-161,163.(责任编辑:刘昀)

篇二:产业化问题及优化

科技XIANGCUN KEJI18 XIANGCUN KEJI 2017 年 2 月(上)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孔庆兰 吴 佳(建水县园艺站,云南 建水 654300)[摘 要]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当前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在不断发生变化,我国农业发展呈现出产业化的趋势,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农业生产过程中,要想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就要不断转变发展结构,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基于此,本文对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云南省[中图分类号] F3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7909(2017)04-18-11 云南省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1 对于农业发展的带动性较差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结构中,所涵盖的销售过亿元的企业仅占据少部分,不足10%,国家级的大型龙头企业数量仅有19家。这就导致云南省的农业发展竞争力明显不足,导致农业发展整体实力较为薄弱,最终会间接降低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此外,这些企业的实际信用能力差,导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可正常流动的资金有限,最终不仅会使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而且导致农业产业化发展速率极为缓慢,无法满足农业的计划发展需求[1] 。1.2 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较为落后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结构已经在不断优化,所涉及到的农产品种类也在不断增加,从原始的初级加工逐步演变为农产品精加工和深加工,云南省农产品产业附加值随之提升。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深加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这就导致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遭受诸多的挑战,发展矛盾逐渐凸显出来。1.3 农户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农户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性作用,农户的参与环节也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内容,在落实农业产业化发展方案的过程中,将会对农户的实际权益予以分配,使农业产业得到切实的优化。但是,这一过程中还会出现农户资金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情况,最终致使农户的参与积极性较低[2] 。2 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议2.1 强化龙头企业的参与力度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强而有力的发展模式,将会切实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起到带动性作用,强化龙头企业的参与力度,可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正确的发展观念,在此过程中,也要将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体现出来,促使农民认知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积极地维护农民的切实利益,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实现最为高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极大地提高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2.2 制定专业品牌,积极拓展市场云南省的农业产业化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特征,同时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要想尽可能做到产业化,就要将这一发展理念的优势体现出来,做好市场开拓,并制定独有的品牌,做好发展定位,培育出一批集合特、名、新和质的农业产品,还要通过各类宣传手段,打响自己的品牌,强化云南省农业产业化力度,提升品牌竞争力,增强农户的参与积极性,打造极具云南省特色的加工产品。还可以和其他产业结构相结合,比如和旅游业相融合,实现更为高效的农业产业化发展[3] 。3 结语农业产业化指的就是将市场发展作为基础内容,力求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不断对各类产品生产结构予以优化和调整,实现高效的区域性布局,使最终的产业机构涵盖产供销、农工商、种养加、贸工农及农科教等,促使农业的发展更具高效性和科学性,在农业发展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和完善,并不断地对各类现代化经营方式予以完善,在最大程度上推动农业的发展。参考文献[1]何祖训.构建完善的生猪产业链大力发展安全、优质生猪生产 — —云南省生猪产业化发展的思路[J].云南畜牧兽医,2015(z1):49 - 51.[2]保建云.论产业化、区域化与农业经济的未来发展 -- 以云南为典型的分析[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18 - 20.[3]王林,齐美虎.国内外农村三产融合对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启示[J].云南农业,2016(9):11 - 15.万方数据

篇三:产业化问题及优化

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路径

 [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发现我国产业结构问题发生的原因, 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 归纳出适合我国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

 ]

  产业结构就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各产业(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

 的组成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

 主要指第一、 二、 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产业结构的这种划分方法最早由新西兰的经济学家阿伦· 格· 费希尔和英国的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提出。

 我国在 1985 年明确了 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

 第一产业:

 农业(包括林、 牧、 渔业等); 第二产业:

 工业(包括采掘、 制造、 自来水、 电力、 蒸汽、热水、 煤气)

 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

 除上述第一、 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分为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程度, 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它对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 增加有效供给,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提高经济效益, 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的高速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还有着很大的问题:

 1、 三大产业的结构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尤其 是工业的比重过高, 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

 由于改革前片面推行工业化战略, 改革初期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其他国家相比就存在着这种结构上的不合理。

 八十年代的结构调整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使这种结构上的偏差有所好转, 但九十年代以来工业的高速增长又使这种结构上的不合理进一步加剧。

 从 1990--1998 年, 工业增加使在 GDP 中的当年价格比重由37%上升为 42. 2%, 不变价格(1990 年价格)

 比重上升到 50. 1%, 提高了解 13. 1个百分点。

 远远高于同等发展阶段国家的水平; 而第三产业的当年价格比重略为上升, 这只是由于价格结构变动的结果, 以不变价格(1990 年价格)

 看, 第三产业的实际比重由 1990 年的 31. 3%下降为 1998 年的 27. 9%, 降低了 3. 4 个百分点, 与相同收入水平的其它国家相比差距进一步拉大。

 2、 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从第一产业看, 主要是:

 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大的改进, 传统农业依然占较大比重, 优质高效农业得不到较快发展, 农业生产结构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生产率提盈外要求; 农产品结构不能满足城乡 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

 从第二产业看, 问题主要在于工业结构升级缓慢。

 由于工业技术更新改造和技术进步没有取得较大进展, 工业结构不能实现由高加工变化阶段的技术集改化阶段的较大转

 变, 在加工工业高质扩张的过程中, 一般性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加工工业一直占很大比重, 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上升缓慢, 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低, 工业结构不能适应扩大以外开放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要求。从第三产业看,结构升级缓慢主要表现为城乡 第三产业的发展, 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新兴服务业的比重低, 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运行的中介服务机构相当簿弱, 且管理十分不规范, 符合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高层次服务业发展滞后, 服务结构不能满足工、农业结构的升级要求。

 二、 从产生这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来看主要有:

 1、 由于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发展中人口大国, 劳动力资源丰富, 农业剩余劳动力自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 同对资本、 技术, 以及其他新兴资源相对短缺, 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与别的国家相比明显较小。

 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极其庞大, 向城市转移又遇到各种障碍和限制的情况下, 我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较多地采取了 就地转移的方法, 走出了一条农村工业化的道路,但由于这种“农村工业化” 并没有与农村的城市化相结合起来, 加上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低, 从而导致他们的消费水平低, 服务业发展受到当地需求的限制, 而工业生产能够从城市市场为依托, 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大多数向农村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转移, 而第三产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较快发展。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由工业的超高速增长推动的, 而工业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乡 镇工业的超高速增长, 乡 镇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1985年为 17. 7%, 1990 年上升为 29. 7%, 1995 年进一步上升到 42. 5%, 但是乡 镇企业的高速发展对第三产业增长的作用较小, 这主要是由于乡 镇企业的产业结构自第二产业的高度倾斜所导致的, 这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 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偏差。

 另一方面, 农村中资本、 技术, 以及管理知识、 人才、 信息等资源的短缺更加突出, 技术更新和技术进步远远跟不上农村工业扩张的速度, 工业结构的升级相当缓慢。

 而第一、 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结构升级的进程相应受到影响。由于乡 镇企业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其产业结构状况越来越突出 影响到整个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

 2、 我国的产业结构偏差, 与改革前片面强调工业化所留下的滞后影响有很

 大关系, 这种影响在改革以来的二十多年中虽然有了一些变化, 但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

 首先中国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的。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特大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水平低和人口数目巨大使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很低, 1952 年开始工业化时我国的人均 GDP 只有 119 元人民币, 在改革前的二十多年中, 我国的工业化一直是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大幅推进的, 工业产值的比重上升几乎与人均收入水平的变动失去了联系, 1978 年时人均 GDP 只为379 元人民币, 明显低于钱纳里等人关于人均收入水平与工业化变动关系的“一般模式”中作为工业化起点的人均收入水平而这一年中我国工业在 GDP 中的比重为 94. 3%, 与 1952 年的 7. 6%相比上升了 26. 7%个百分点。

 这种工业比重提高与人均收入水平上升相分离的特殊现象, 所带来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其次我国是在市场化落后的条件下推进工业化的。

 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开始时, 市场化已经得到了 很大程度上的发展, 第三产业的比重较高, 随着工业化阶段的前进, 市场化继续发展, 第三产业的比重以低于工业化率的速度继续上升。而我国在工业化起点时市场化程度和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特别是在工业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市场化没有得到相应发展, 第三产业的比重没有逐步提高, 市场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的状况, 导致了 改革初期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 尤其是工业比重偏高, 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的结构性偏差。

 在改革后, 八十年代城市第三产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没有根本性地改变第三产业的状况, 而九十年代以来,在农村工业化的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增长结构倾斜的影响下, 又趋于加深。

 最后,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脱离。

 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是在在计划经济时期打下基础的, 计划推动的工业化, 与市场推动的工业化的不同特点, 是产业结构的变动与需求结构的变动相分离。

 人为因素导致了片面性, 并阻碍了工业化过程中市场机制的形成和作用, 改革前的工业化主要是一种城市的工业化, 但只有少数的农民被有计划地安排“农转非” 而到城市就业, 其余的大量农村人口被排除在计划之外而继续滞留在农村, 结果在迅速工业化的过程中城市化的进展很慢, 农村人口的比重依然很高, 工业产值比重大幅度提高的, 同时农业的就业比重仍居高不下, 农业剩余劳动力不能转移出去, 这种城市化远远滞后于工业化的状况, 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多大改变, 城市化的滞后, 给我国的产业结构问题产生了严重的

 影响, 主要是阻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加大了产业结构的偏差, 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与城市化相联系的, 只有城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才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广阔空间。

 3、 我国的经济发展政策对产业结构的组成造成了 巨大影响。

 改革前片面追求工业化尤其是工业化的倾向已基本扭转, 但改革开放过程中又形成了 一些新的政策差别和政策倾斜, 出现了一些新的政策失误, 从而对结构转变的趋势产生了新的影响, 并成为导致产业结构问题的原因之一。

 在产业开放的过程中, 工业的产业开放转早, 很多工业部门的开放度较高, 而第三产业的产业开放较慢, 很多第三产业部门至今开放度较低, 导致了非国有经济和外商直接投资大多数集中于工业, 而在第三产业的分布比重则相对低得的, 随着国内非国有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的迅速发展及其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幅度上升, 它们的产业分布差别就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工业过度扩张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而作为宏观政策的中心内容, 我国的经济增长政策一直存在着追求高速度的偏好。

 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造农村工业化推动的条件下, 高速度的政策偏好只能表现为支持或放任工业尤其是加工工业的高速扩张, 并成为导致工业比重升幅过大, 从而产业结构偏差加深的一个政策原因。

 另一方面, 追求高速度的增长政策, 还在财政货币、投资、 信贷、 技术等政策方面支持或放任数量扩张, 因此不利于经济增长工方式的转变, 不利于产业技术更新改造 技术进步, 影响了 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工业结构升级的进程。

 4、 从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看, 由于改革进程和开放度的不同, 第二与第三产业中市场调节的程度存在着较大差别。

 在工业中, 自九十年代以来市场机制已具有较强的调节功能, 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产业发展和生产率改进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 而在第三产业中, 计划安排和政府干预仍占有较大的比重, 由于很多部门的非国有经济比重低, 产业中竞争不足, 市场机制对产业发展和生产率提高还难以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 这种经济体制上的差别也是工业扩张较快, 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

 三、 综上所述,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路径:

 1、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要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 商品流通业、 餐饮娱乐业、 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

 使之与我区整个经济增长保持同步。

 要广泛动员和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发展第三产业, 放手让集体、 私营和个人兴办为生产和生活服务行业。

 力争做到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安居乐业。

 积极发展为开发建设配套的建安类企业。

 要成立社区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转非农民从事土建工程、 筑路工程、 绿化工程、 管道工程、维修工程等, 主动参与开发建设。

 要建立良好的社区服务体系。

 积极开展社区服务项目 , 社区要组建社区服务站, 在统一规划下, 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 重点开拓家庭服务、 维修服务、 上门服务、 接送服务、 托幼服务、 养老服务、 保健服务、 娱乐服务、 商品流通服务等, 满足社区需求, 方便居民生活。

 我们的社区服务要面向社会, 服务社区, 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

 要加强引导, 建立劳动服务信息中介体系。

 建立各级经济服务组织, 开展信息咨询、 市场开拓、 筹资融资、 技术支持、 人才培训等服务, 帮助农民通过第三产业走上就业致富之路。

 要积极引导转非农民从事交通运输、 商贸餐饮等服务行业。

 大力发展以园林绿化、 环境卫生、 市政维护等配套、 服务于开发建设的第三产业。

 同时要优先考虑到新建城区的配套服务体系, 做到开发建设进行到哪里,就服务到哪里,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保障社会服务与开发建设同步进行。

 发展第三产业必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要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转非农民为主。

 2、 稳步发展高科技、 高附加值、 高就业率的村办工业。

 发展村办工业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

 要引导村办工业继续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 加快结构调整、 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 实现新的发展。

 要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工作重点, 努力发展高科技、 高附加值、 高就业率的村办工业。

 要研究借助各地区主导产业优势, 开发延伸配套项目 。

 要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特别是要积极引进外资和出口创汇型项目 。

 现有企业要积极优化产品结构, 对适应市场需求的现有产品, 要加以扶持, 尽快上规模、 上水平, 实现品牌经营, 扩大市场占有率。

 对缺乏市场竞争力的高耗低效产品以及那些浪费资源、 技术落后、污染严重、 质量低劣的小企业, 要坚决予以调整。

 要切实转变工业增长方式, 加速科技创新步伐, 在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中求发展。

 3、 适当发展高效农业。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进步为动力,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适当发展高效农业。在优化品种、 优化品质、 优化布局和提高加工转化水平上下功夫。

 要面向市场需要, 积极引进高产、 抗病、 优质品种, 积极调整品种结构, 不断扩大提高优良品种面积, 努力提高农产品内在质量。

 结合安置农民再就业, 规划建设高效农业示范区, 发展都市型生态农业、 观光农业。

 建立完善“市场牵龙头、 龙头带基地、 基地联农户、 农户增收入” 的农业产业化链条, 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分工协作中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合作。

篇四:产业化问题及优化

农业 2012 年第 03 期 (总 333 期) 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徐艳 ( 甘肃农业广播学校成县分校 , 甘肃 成县 742500) 摘要:

 根据成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基础条件, 总结 了目前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农业产业投入不足, 基 础设施脆弱; 农业经济规模小, 经营管理粗放; 农业龙头企业能力脆弱, 带动能力不强; 生产要素成本高; 农业比较效益低及农民科技 文化素质不高; 组织化生产程度低五个方面的问题, 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快发展成县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关键词:

 农业产业化; 基础设施;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4. 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01

 9(201

 2)一O3—0O 3O(02) 一、成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 , 成 县通过农业产业化 的推进, 农业经济 结构得 到较 大幅度的调整。特别是核桃、 蔬菜、 蚕桑等农产品规模区域经济 得 到较快发展 。

 ㈠发挥 当地比较优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东南边陲山区, I

 【 』 多地少, 农业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在于生态环 境 良好, 山地面积相对较多, 在不断优化结构过程中, 逐步形成 了 以核桃 、 蔬菜、 蚕桑和畜牧业等特色 优势重点产业 , 产、 I k 规模 成县地处甘肃 和经济 效益不断得到提升 。

 目前, 成县核桃面积 由 2003 年 的 25 万亩发展到现在 的 5O

 多万亩 , 年产坚果 8000 多吨 , 产值 由原来 的 3600 万元 上升到现 在 的 9000 多万元 , 核桃人均纯收入达 416 元; 蔬菜播种面 积 由

 原来的 4. 5 万亩上升到现在 的 12. 3万亩 ,总产 量达 1. 28 亿公 斤 , 商品量达到 8760 公斤 , 产值 由 2003 年 的 7300 万元上 升到 现在的 2. 1亿元,蔬菜人均纯收入达 615 元;畜牧产业产值由

 2003 年的8000 万元上升到现在的 1_9 亿元,畜牧、 【

 人均纯收 入达 691元,牧业产值占农业产值的23. 6% ;蚕桑面积由2003 年 4800亩发展到现在 的 1. 5 万亩,产值 由 2003 年 的 150 多万 元上升到现在的 196 多万元, 基本形成了面积和规模 逐年扩大,

 产量、 效益逐年增加的格局。

 ㈢农产品龙头企业和市场已初具规模成县通过新建、 改 扩建和承包租赁等多种形 式大 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 , 目前共 发展各类性质的农产品加 工企业 22 家。其中产值在 2000万 元 以上 的企业 4 家; 产值在 300 万元 以上 的企业 4 家; 产值 在 100 万元以上的氽业 8 家 (其中核桃加工企业 6 家,年加工核桃 8500 吨) ; 畜牧养殖场 4O多家 (其中红川 I 康正肉牛养殖场己被 认 定为全省龙头企业 , 年 出栏 供港 活牛 500 多头) ; 饲 料加 工企 业 4 家,年加工饲料 5000 吨;酒类酿造企业 3 家,年产白酒 1200 吨;面粉加工企业 5 家 ,日产面粉 120 吨;生猪屠宰厂 2 个 , 年屠宰能力 l O万头 以上; 蔬菜加工贮藏保鲜企业 2 家 , 年加 工和贮藏蔬菜 1000 吨;同时县烤烟和蚕桑产业实现了订单生 产 。

 成县共建成农产品交易市场 5 个,其中成县小川核桃交易 市场 为西北最大 的核桃集散地, 年交易量达 1亿吨 , 年交易额达 1. 5亿元:

 蔬菜交易市场 5 处, 年交易量达到 8200 万公斤, 交易 额达 7300 万元; 畜禽交易市场 6 个, 年交易量 20 万头, 交易额 达 4000 多万元 。

 ㈢农业特 色产业示范点建设成效显著准化示范点 51个。

 蔬菜产业一 h , 建成了店村镇大寨村、 抛沙镇乐 楼村 、 索池 乡大川 I 村等 4 个无公害蔬菜生产示 范基 地, 草畜产业 上 , 建成了 35个规模养殖示 范村 :

 烤烟产业上 , 建成 了 4 个 500 亩以上的规模示范点; 蚕桑产业上, 建成了 3 个养蚕示范基地。

 成县共建成农业标 实行优质优价。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 引导全市实施优质油菜产 业化开发, 抓特色、 树品牌、 上规模, 力争创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 和品牌产品的油菜科技型经济实体或龙头企业,以满足产业和 市场发展需要, 加快对优质菜籽饼粕的加工利用。

 目前全国优质 油菜饼饲用量很小 , 这 无疑会导致蛋 白质资源 的严重浪 费, 把优 质 油菜饼用 于发展饲料加工业潜力很大, 有利于养殖业 的发展 。

 随着产业链条的延伸, 优质油菜产品附加值越高, 经济效益越 著。

 Gans~ }N 。

 f1 gye 3 0 ㈤狠抓优质高产良 种引育,实施科技兴油战略张掖市油菜科研力量较强的优势, 狠抓科技攻关。尽快培育“ 两 低三高” (低芥酸、 低硫苷, 高含油、 高产、 高蛋白质) 、 生育期适 中、 适应性强的油菜品种,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努力开发油菜 籽的综合加工利用途径, 充分延长产业链。

 开展简化增效技术和 高产保优栽培技术攻关 , 进 一步 降低油菜生产成本。

 充分发挥 (责任编辑 张顺全)

 甘肃农业

 2012年第 O 3 期(总 333 期) 已根据各 自行业 , 辐射带动全县农业特色产业稳步发展 。

 二、 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㈠农业产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脆弱 地处甘肃东南边陲 山区的陇南成 县 , 农业规模化 、 产业 化的立体条件 先天不足 , 山 地农业的比重十分大, 投资成本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公共基础 设施滞后, 而且共享率低, 抵御 自然灾害、 动植物疫病、 外来有害 生物侵害能力不强:

 受立体条件的制约, 虽然近年来国家投入了 定的资金, 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脆弱, “ 靠天农业” 困境依 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耕地资源坡度大、 质量差, 水土流失 严重, 肥力下降, 单位产出率低; 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较低,

 农业技术推广落后;农业机械化难以有效推广和应用;基层乡 (镇)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严重不足, 推广机制创新能力弱等。

 诸多 基础因素制约着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步伐。

 ㈢农业经济规模小, 经营管理粗放等特色优势产业在规模经营上有较大发展,形成了一些农业产 业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产业链, 但其规模仍然很小, 机制还不健 全。除此之外, 大部分的农业产业还未步入产业化的发展轨道。

 从整体上农业粗放经营未得到有效改变, 创新型农业尚未建立;

 农业经营规模小, 整体竞争不强, 产业化、 组织化的程度低, 抵御 和化解市场风 险能力脆弱 。

 ㈢农业龙头企业能力脆弱, 带动能力不强 业龙头企业少 且规模小 , 带动产 业发展的能力仍然 还很脆弱。

 通 过合力扶持与打造, 虽然创建了一些龙头企业, 但其规模较小。

 从整体上看, 农副产品市场流通不畅, 产销信息没有形成有效对 接, 新型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不健全。

 ㈣生产要素成本高,农业比较效益低约, 农业机械化操作难以得到有效应用与推广, 导致投入的农业 成本较高。

 农业的公益性投资, 由于地势坡度较大, 且较为分散,

 投入的成本很大, 而其共享率低。

 此外, 由于其他生产要素(劳动 一虽然核桃、 蔬菜、 蚕桑 目前, 成县的农 由于立体条件的制 力、 农业 物资等)成本 的增加 , 比较效益下降。

 ㈤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组织化生产程度低产业经营 的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较低 ,科技应用推 广的能力普 从事农业 遍较差 。农业经营观念还较 为陈旧, 组织化生产 能力弱 , 难 以适 应农业产业化 、 现代农业的发展 。

 三、 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对策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是提升农 业经济生产能力 的重要措施。

 根据成县农业产业化目前的发展现状和基础条件,

 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 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稳步发展。

 ㈠加强领导,合理布局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政府和职 能部 门要在现有 形成的优势特 色农产 品区域布局 的基 础上 , 进 步优化和合理布局, 形成有显著特点的核桃、 蔬菜、 蚕桑和畜 牧业等产业带、 产业区域; 进一步加快区域规模经济的扩张。在 结构 调整 中, 努力减 少效益不 明显 , 零星 分散 的农 业经营项 目,

 突出经济效益高、 总体竞争能力强的农业产业项 目, 加快做大做 强优势产业 。

 ㈢强化企业,促进提高农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一巩固壮大 现有 的农业龙头企业 , 重 点扶持和培育一批科技含量 高、 规模较 大、 市场竞争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

 辐射作用, 推进“ 公司 + 基地 + 农户”、 “ 公司+ 合作社 +农户”等 形式的农业经营模式,逐步构架起较为稳定的购销关系和产业 经营机制; 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形成生产、 加工、 销售利益共同 体,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拉动能力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 力。加快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按照“ 因地制宜、 多元创办、

 政策扶持、 部门指导、 市场运作”的思路, 逐步建立以农民专业合 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形成纵向相近、 横向相联、

 产加销衔接、 农工贸一体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网络体系, 提高农 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

 日狠抓基础 ,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环境础设施建设弱的现状,在特色优质农产品的主要产区和基地要 全面加强和完善这些特色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同时, 积极 推广大棚栽培、地膜覆盖等设施栽培技术。并在条件许可的乡 (镇) 积极推广农业机械操作技术, 提高田问耕整、 灌溉、 植保、 收 获、 保鲜、 储运、 加工等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不断增加地方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 盖农业、 农村 的范 围。合理应用政府有 限的投入 , 把有 限的财政 投入重点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 生态 环境 、 农业标准化 、 农业 信息化、 农业机械化、 农业科研、 优质农产品示范基地、 现代农业 园区建设,以及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 事业 。建立多元化的农业 投入机制 , 积极引导信贷资金 、 工商企 业和民间资本、 外贸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创立“ 国 家引导、 配套投入、 民间互相、 滚动开发” 的投入机制, 推进农业 产业化 的稳健发展 。

 ㈣讲求规模 ,狠抓产品质量与效益提下, 着重要抓规模, 没有规模就没有产业, 特别是成县是一个 农业大县, 对发展农产品要讲究规模, 向市场发展, 这样才能提 根据成县农业基 在抓好项目质量的前 高产 品的效益 。

 C 石 )发挥优势,提 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清爽 , 无化 学污 染, 有利于无公害生产 的优势 。

 经过多年的努力 ,

 已打响核桃 、 大蒜等农产 品, 对 出名的农产品要保证质量的前提 下, 充分挖掘增量潜力, 使产品不断提高知名度, 吸引更多的消 费者, 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

 ㈥加强培训,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业 生产源头和 产地污染 , 治理农业环境 污染 , 建立无废物 、 无 污染的生产体系。加强农业投入物资的监管, 严禁使用高毒、 高 残 留农 药 , 推 广高效 、 低毒 、 低残 留化 学农药 , 科 学合理用药 , 减 轻生产过程对农产 品质量安全的危害。

 同时,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 施肥, 加强利用有机肥源, 培肥土质, 把农业技术应用与农民素 质和技能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以提高生产技能和科学 文化素质 为重 点的劳动力素质培训『 ,面 向农村青年和科技示范 户, 全面实施“ 绿色证书”制度和农村骨干农民培训 _’ 努力培育~· 批有文化 、 懂技术、 会经营 的新型农 民。

 充分发挥山区空气 通过培训控制 (见习编辑 张丽娟) 3 1

 GansuN ongye

篇五:产业化问题及优化

产业化不仅提高了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也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增加了就业岗位, 取得了很大成就。

 但是, 当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有碍农民致富, 甚至偏离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大方向。

  一、 商人和干部大批长期承租和反包农民土地问题。

 农业产业化, 是以保留农户个体所有制细胞为前提, 从而提高农民的劳动所得。

 但是,却出现商人和干部大批量向农民长期承租和反包土地的现象, 企业家和干部成了 土地的主人, 农民成了企业家和干部的没有太多保障的农民工。

 农民的土地及其劳动所创造的大量剩余价值正变成商人和某些干部的私有财富。

 而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会使富人变得更富, 穷人可能变得更穷。

  二、 农业产业化的开发和受益主体问题。

 有些做法, 并没有把农民作为开发和受益主体。尽管很多龙头企业都打出了“公司+农户”的旗帜, 实际上农民并没有与公司形成一体化, 在农产品加工、 销售中并没有较多受益。

 有的企业因是龙头企业, 可以获取国家对产业化支持经费和技术开发经费, 可以贷款十几亿元,而农民不仅得不到扶植经费, 并且连买头奶牛的钱都贷不到。

 如果国家支持农民创业, 多为农民开拓市场和提供出口渠道, 很可能也会像当年发展乡镇企业一样, 发展起一批以农民为开发和受益主体的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

  三、 合作经济组织形式问题。

 国外的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是由农民参股组织起来的, 即使有非农企业介入, 其股份是受严格限制的。

 而我们现在的“公司+农户”, 大多只是松散的联合体, 农户不能在农产品加工中获取利益。

 例如有的屠宰鸡的龙头企业, 虽是带动了 农民养鸡, 但每只鸡只给农民 1元钱。

 如果厂方自建鸡场养同样数量的鸡, 其支出比付给农民的代价要高得多。

 因此, 农民充当了“龙头企业”的廉价劳动力。

 这样的组织形式固然可以使龙头企业大为得益, 也能增加地方的经济总量, 但是, 想把农民收入提上去的初衷将是难以实现的。

  四、 农业产业化的产业结构问题。

 现在农业产业化搞得最红火的是水果、 蔬菜、 水产等的种养和加工, 农业产业化成了非粮产业的产业化。

 而作为农业主体的粮食和油料方面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却很少受人关注。

 有的地方甚至提出“把粮食生产降为零”的产业化口号, 假如都这样提倡, 长此下去, 谁来保证粮食和油料的供应呢? 欠发达的粮油产区又怎样能搭乘产业化的快车呢?

  为使农业产业化能在健康道路上顺利发展, 避免在解决“三农”问题上丢掉机遇和付出更大代价, 特建议如下:

  (一)尽快制定和出台土地流转法规或法律。

  这种法规和法律的制定要认真考虑农民的出路和对农民增收的保证, 应考虑在受让土地方的经营效益中, 给出让土地的农民切割部分股份和利益, 使其能同受让土地的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使农民随龙头企业的发展而发展, 并随企业的收益增加而致富。

  (二)对干部反租农民土地发展农业产业要有限制性政策。

 现在有地方鼓励干部带头反租农民土地。干部可以把退耕还林的地拿到自己手中发展果木, 可以反租农民的土地发展支柱产业, 可以优先贷款占取农民贷款分额。

 这种情况下, 有必要尽快出台限制性政策, 以防止抢占农民的发展机会, 避免滥用权力, 助长腐败的发生。

 (三)要大力提倡农民入股的“公司+农户”。

  一是要通过财政和银行大力支持农民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 建立以农民为开发和受益主体的产、 加、 销合作经济组织。

 二是要保护农民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销售的权益, 使其把这种权益作为资本和股份, 同介入农产品加工、 销售的企业进行合作经营, 控制外面介入的非农企业的股份, 使农民成为企业的股东, 并组成股东会参与对企业的管理和监督, 分取企业的效益和红利。

  (四)加强党对农业产业化的领导, 认真搞好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并努力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功夫。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 它既需要搞好基础设施, 又需要“以人为本”提高企业家和农民素质, 更需要有正确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特别是欠发达的粮食产区, 水、 电、 路和基础教育严重不适应产业化发展, 需要对其放宽政策和加大资金贷款扶植力度。

 认真解决这些问题, 才可赢得农业产业化的全面推进。

  问 题

 1 . 龙头企业加农户的结合, 是一种松散的联合体, 农户和企业是买卖关系, 只发生一种商业行为, 农民充当了龙头企业的廉价劳动力, 实现不了农业产业化所达到的经营一体化、利益共同体的目的。

  2 .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机制没有建立, 农户经济规模小, 分散化程度高, 投资能力弱,经营手段和经营方式落后, 已经成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因素。

  3 .

 资本对农业产业投入不足, 2002 年全市扶持龙头企业的各级金融贷款 2.8 亿元,扶贫贷款 5000 多万元, 市财政投入 1010 万元, 三项相加占整个金融部门贷款余额的 0.89%。

 4 . 能够带动农户形成产业链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龙头企业寥寥无几。

  5 . 有些地方出现了一味赶“销”丢“粮”的现象, 把一些适宜种粮的耕地“转产”为大面积的育林地、 花木地、 蔬菜地等, 导致种粮面积的大幅度减少。

  建

 议

 1 . 农业产业化实质是农业 产业革命。

 农业产业化革命的内涵就是要突破原有的计划

 经济管理体制和利益分配机制, 创建一种新的运行机制, 它的出发点就是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实现经营一体化。

  2 . 加强农业和农村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直接创办专业合作社, 如加工合作社、 运销合作社。

 没有条件的可以先建立农民(合作)

 专业协会, 待积累一定经验和实力后, 再升级为专业合作社。

  3 . 农业产业化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

 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适应买方市场;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要懂政治、 经济、 外语、 计算机等; 提高农民的法制素质, 能够既依法办事又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利益; 提高农民的市场素质, 增强农民对市场的参与程度和驾驭能力。

  4 . 加快农业产业化的经济结构调整。

  一是围绕区域优势进行调整。

 以发挥山区畜草资源优势为主的畜牧业, 以发挥最适宜苹果生长的气候带优势的林果业, 以发挥南部山区优势为主的中药材, 以发挥土质好、 水利设施配套优势为主的川区优质高产粮食, 以发挥邙山最适宜牡丹生产优势为主的花卉业, 以发挥崤山土壤钾磷含量高优势的烟叶产业。

  二是围绕农产品加工增值进行调整。

 要大力发展以粮食、 畜产品和果品加工为主的食品业, 大力推广生物应用技术, 工程化食品技术, 先进的保鲜、 速冻、 干燥及运装技术, 实现传统食品现代化, 现代食品规模化, 食品产业集约化, 贸工农一体化。

  三是围绕品种调优、 品质调优进行调整。

  四是围绕发展农村二、 三产业进行调整。

  政府职能

 一是围绕保护龙头企业和农民利益, 突出企业的市场主导行为来制定相关政策。

  二是政府应加强综合服务和协调职能, 消除旧体制障碍, 弱化部门壁垒和管理职责, 打破行业界限和条块分割, 逐步走向管理服务一体化。

  三是对农业产业化而言, 政府的调控职能包括财政、 信贷、 税收等方面。

  四是按照国家制定的质量技术标准, 对企业实行产中产后的质量检查监督, 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

  --------------------------------------------------------------------------------

篇六:产业化问题及优化

中国

 2020年3月

 第3期 1HINK TANK T 智库我国重大科技项目成果产业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文 / 杨洋 蔡笑天 李哲 (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对于后发国家,自主研发的技术往往需要产业化应用才能不断升级优化,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知识产权。但后发国家面临的市场竞争结构、产品成熟轨迹和用户环境与先发国家存在显著不同,需要面对更多的市场失灵等问题。当前,我国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项目是指为了实现国家安全、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等国家战略目标而由政府发起的科技项目,“两弹一星”、核电、高铁、载人航天、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以及科技创新—2030 项目等均属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范畴。当前,为提升我国经济的创新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多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聚焦于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产品竞争力和产业竞争力,本文讨论的重大科技项目主要指这一类)成果产业化不仅面临全球顶尖企业的激烈竞争甚至打压,而且面临产品验证、优化迭代、用户粘性等问题。在中美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和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大背景下,亟需政府围绕重大科技项目成果产业化在科技项目统筹设计、资金配置、产品示范应用和市场准入等方面作出系统性部署。一、我国重大科技项目成果产业化的四大特点一般认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市场竞争问题。但分析我国相关重大科技项目成果产业化,呈现“两强两高”四大特点,涉及发挥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特点一:强外部性重大科技项目成果往往是针对关键、核心、共性技术研发而形成。对内而言,此类成果知识外溢性强,技术创新突破明显,产业带动能力强;对外而言,此类成果对于提升我国在世界产业价值链的位置,乃至维护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至关重要。因此,重大科技项目成果产业化的公共收益远大于企业收益,国家收益远大于市场收益,具有强正外部性,需要发挥政府作用。特点二:强竞争居于全球领先或者首发位置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面对的是一片蓝海,有充足的时间对技术(产品)进行完善和改进。例如晶体管技术经过美国军方近十年的远期采购支持,才使其在产品性能和价格上超越电子管技术,在市场上取代了电子管。但对后发国

 HINK TANK T 智库科技中国

 2020年3月

 第3期 2家而言,在很多领域先发国家的跨国企业已构成垄断力量,可以动用技术、专利、价格、标准等先发优势对后发国家的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进行打压。例如我国集成电路装备专项中三氟化氮研制成功后,外国公司将产品的售价很快由原来的每公斤 100 美元降至每公斤 30 美元。特点三:高成本部分重大科技项目成果产业化需经历必要大量的试验验证和调试调优,以发现问题并改进优化。例如,高端数控机床使用昂贵材料进行切割试验积累数据,集成电路装备上生产线测试带来良品率下降,都意味着产业化成本非常高。从用户看,在市场存在成熟设备的情况下,他们更愿意选择成熟设备,而不愿意参与自主创新设备的试验验证及调试调优。这种后发劣势单纯依靠市场机制较难克服。特点四:高风险除了强竞争和高成本带来的市场性风险外,我国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还面临市场进入的制度风险和国外封锁限制风险等。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和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军民两用性,我国又被排除在“瓦森纳协议”外,相关研发企业受到美国等国家封锁限制的风险大幅提升或愈加严重。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在政府采购时设定不利于自主创新产品的应用累积性指标标准。二、我国重大科技项目成果产业化面临四大问题当前我国重大科技项目成果产业化面临四大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部分是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的特征所决定的,部分是体制机制问题。问题一:成果产业化组织管理体系薄弱,产业化思维不强、动力不足从组织架构看,目前我国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架构中技术攻关的行政管理体系和技术管理体系较完整(例如“行政 + 技术”的两条线管理模式),但产业化组织管理体系弱化,企业代表和行业代表在科技项目的设计、实施、调整等环节话语权很弱,项目成果难以和市场有效对接。同时,部分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沿用线性思维处理成果产业化问题,未能从项目实施初期就统筹考虑风险资本、产业资本和地方政府的产业化支持,导致成果产业化后续乏力。从项目评价机制看,目前以项目申报时的指标验收的做法很普遍,缺乏用户导向型考核机制,难以保证成果市场适用性,也难以形成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的倒逼机制。问题二:产品试验验证和优化迭代困难重重一类是新的仪器设备的试验验证和调试调优成本很高,现有的首台(套)保险补贴等政策远不能覆盖用户成本。另一类是成果大规模、批量化示范应用存在困难。例如,信息通信领域的一些软硬件成果,需要一定规模和批量化的示范应用才能发现问题,不断优化迭代,进而融入或者构筑技术生态。但在市场已经存在成熟产品的情况下,除了大规模的政府采购,难有好的举措实现自主创新产品批量化示范应用(近年来,此类产品的政府采购也不是很理想,如电脑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问题三:产品稳定性、可靠性难保证与国外设备相比,自主创新产品主要表现为稳定性差和精确性、稳定性衰减速度快两种情况。其中的原因:一是零部件或者辅助材料质量与国外有较大差距;二是工艺水平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原理未掌握。这不仅与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相关,也反映了我国前期技术引进吸收中的缺陷。此外,部分高端仪器设备制造和材料等学科专业由于应用性较强,难以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在国内已经缺乏学科支撑,寻求基本工艺原理和辅助材料的突破更加困难。问题四:产品市场进入存在制度壁垒一方面,现有制度未能考虑自主创新产品产业化高成本等特点。例如,在工程采购领域,现有制度是低价中标,但自主创新的示范工程往往不具有价格优势,这导致在政府采购中,自主创新

 科技中国

 2020年3月

 第3期 3产品很难中标示范工程。另一方面,部分产品大规模应用存在制度障碍。例如,在医疗领域,创新药只有进入医保才有可能以低价被大规模使用,研发企业才有可能收回成本进行进一步研发。但由于临床应用累积量低的安全风险考虑和怕担责任等因素,管理部门往往采取一刀切的禁入方式。此外,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还存在用户粘性、社会舆论风险等问题。由于技术、设备的替换可能导致企业生产工艺、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成本上升,用户不愿使用替代技术。另外,诸如转基因等技术的产业化还面临社会舆论风险等。三、政策建议重大科技项目不求技术一流,但求解决实际问题,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根据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面临的问题,政府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手。建议一:依据国际竞争趋势和产业演化特征分类确定政府干预方式从目前看,政府应把精力主要放在涉及军民两用且受到美国及“瓦森纳协议”遏制的技术和产品的攻关上,尤其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高端数控机床和 ICT领域的一些底层架构软硬件产品。此外,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对于由大企业占据创新主导地位的产业(如数控机床产业),政府应重点关注培育龙头企业,吸纳此类企业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助力搜寻或牵线此类企业与先导用户和战略用户建立合作关系,积极支持此类企业的攻关产品进入市场;对于存在双峰结构创新(即行业内领先的企业和小企业、初创企业的创新都很活跃)的行业(如 ICT 行业),政府既要支持优势企业的自主创新技术产业化,也要通过培育风险资本市场、为行业内小微和初创企业提供启动资金和贷款担保,甚至通过成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如英国2014 年专门成立的英国商业银行British Business Bank 是由政府全资拥有的政策性银行,专门为中小微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供贷款或贷款担保)等方式为该行业的中小微企业发展打造良好生态。建议二:构建贯穿重大科技项目始终的产业化制度安排除纯基础研究类科技项目外,以国家战略为导向的重大科技项目必须建立将产业化思维贯穿项目始终的制度性安排。在项目设计阶段:一方面要引入战略用户,奠定试验验证基础;另一方面,项目咨询委员会和技术专家组中要有产业界代表(尤其是战略用户代表),对于产业界代表与技术代表和行政代表在项目设计、实施、调整阶段有重大分歧或争议的事项,要建立扩大咨询机制。在项目实施阶段:为满足技术演进速度与市场变化,要赋予重大科技项目在经费、计划调整方面的自主权。在项目评估阶段:一方面要建立用户考核产品、下游考核上游、整机考核部件的考核机制,由专业机构负责具体考核,避免仅依靠技术指标就完成验收,在保证功能实现的前提下,确保系统和整机产品中关键材料和核心元器件等的国产化率;另一方面,要建立技术交叉许可和强制许可机制,对于规定期限内未转化的成果强制收归国有,进行公开或转让。建议三:完善政府采购“国货”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当前,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明确提出了“政府采购应当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但一直未明确“国货”的具体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落实落地,并可能引发潜在的国际争议。而美国通过《购买美国产品法》《中小企业法》《资源保护与回收法案》等系统性法案使得美国在加入 GPA(《 政 府 采 购 协 定》Agreement on Government Procurement,简称 GPA,是世界贸易组织管辖的单项贸易协议,是各参加方对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以实现政府采购国际化和自由化的法律文件)的情况下,其联邦采购被国外生产商获得的比例依然控制在 10%(肖北庚,2014)以内。2019年7月,特朗普升级《购买美国产品法》,提高“美国制造”门槛,规定商品中来自国外的原材料成本超过

 HINK TANK T 智库科技中国

 2020年3月

 第3期 450% 就不能算是美国产品。因此,我国也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国货”标准,完善政府采购法律救济制度,为我国采购“国货”奠定国际化法律基础。建议四:设立重大科技项目成果试验验证专项资金和学科发展资金针对试验验证和调试调优成本较高的重大仪器设备或者关键软硬件产品,在重大科技项目中设立专门资金予以支持(或设立总体性试验验证资金供各项目申请),用于补贴补偿参与试验的用户以及购买试验材料等开支。对于国内缺乏学科支撑的材料和工艺研究,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中安排专项资金,并带动企业出资与高校对接,建立“政府之名 +市场之资”(政府之名是指此类学科虽不容易发表论文但可以获得国家项目,避免了学科和科研人员被高校边缘化;市场之资是指学科发展的主要资金应来源于企业,甚至在中长期此类研究应逐渐转移至企业内研究机构,但当务之急是恢复和发展学科)的学科发展机制。建议五:构建重大自主创新产品市场进入的“绿色通道”与内部市场一方面,在政府工程采购等方面,针对重大自主创新产品为核心的示范工程采取例外安排。针对重大创新药等产品,试点建立分批进入省市医保目录机制。另一方面,针对国有企业的技改升级等项目,设定国产设备、部件强制性比例,并进行动态调整,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对提升自主创新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形成倒逼压力。最后,政府干预需要注意国际规则,并设立明确的退出机制。

推荐访问:产业化问题及优化 产业化 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