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5篇

时间:2022-10-10 11:10:03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5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 附件一: 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与社会(生活) 优质课评价标准 评价项目评价内容权重教学学设计计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5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5篇

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

一:

 小学道德 与法治 、品德与社会( 生活)

 优质课评价标准

 评价 项目 评价内容 权重 教学 学 设计 计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

 2.教案预设合理,教材处理得当,能将自主开发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进行优化整合。

 3.板书设计合理,对学生有引导作用。

 0.2 教 教 师 师 行为 为 4.教学思路清晰、教学内容精当,教学活动生动,教学方法恰当,问题设计科学,时间分配合理,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和时间,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5.有效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小组学习等,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创设了师生互动共进的学习氛围,体现了师生共同体的形成。

 6.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启发、点拨、引导,并能运用随机评价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和矫正,鼓励学生创新,增强学生自信。

 7.能合理、高效、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0 .3 学 学

  生 生 行 行 为 为 8.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得主动、积极,快乐,表达和展示精彩。

 9.思维活跃,大胆质疑,能借助已有经验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方法。

 10.学习方式有创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规范、有实效。

 0.3 教 教 学 学 效 效 果 果 11.学生主体地位突出,参与面广,在学习过程中能生成新的问题,并获得一定的体验和感悟。

 12.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每一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

 0.2

篇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

《道德与法治》 课

 程

 学

 习

 评

 价 成都师范学院

  郭多华 1 PPT课件

 主要内容 • 关于教学评价的一般常识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依据 •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评价建议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方式 • 编写思想政治(品德)评价方案的基本要求 2 PPT课件

 关于教学评价的一般常识

 1 3 PPT课件

  教学评价,一般认为,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围绕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和形成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来进行的。

 从教师个体的角度讲,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掌握的主要评价技能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技能,二是对教学任务完成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的技能。

 什么是教学评价? 4 PPT课件

 评价,意味着根据某种标准对某事物的价值作出判断,衡量其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

 评价 = 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

 + 价值判断 5 PPT课件

 根据评价时间和作用不同来分类:

 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的方式分:

 量化评价、质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是基于对学生学习某学科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考试测验、观察、谈话、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等方法,不断反馈学生学习某课程的成功与失败的信息,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为迎接终结性评价做准备。

 6 PPT课件

 诊断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诊断性评价重点在于调查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中的困难所在,并找到学习困难的原因,据此确定每个学生的教学起点并采取某些补救性措施,选择差异性的教学策略并给学生以情感方面的关心和支持。

 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指以预先设定的课程教学目标为基准,就学生学习课程的知识、能力、素养状况与课程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某课程学习的总检验,一般来说,以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式进行,具有毕业的功能。同时,总结性评价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由学业成绩、教师考核、学校鉴定相结合,共同完成对学生某课程学习的评价。

 7 PPT课件

 质性评价 • 是指以人文主义为认识论基础,通过文字、图片等描述性手段,对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进行全面充分的揭示,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的教育评价活动。

 • 借用了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调查法和观察法、谈话法、档案袋评价法等。

 •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这些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我们把这些方法和相关技术引入教育评价,就成为通常所说的“质性评价方法”。

 • 问卷的设计,访谈的设计以及教学调查的设计等内容,这些都属于质性评价方法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8 PPT课件

 • 质性评价趋势的形成,主要受建构主义理论模型和评价模式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启用质性评价方法,国外的一些教师和研究者已开始采用实验的方式加以推进,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就质性评价方法本身而言,它带有更强的人文性、过程性以及民主协调性,它应当成为将来整体评价的必然趋势。

  质性评价 9 PPT课件

 量化评价 量化评价方法

 :

 通过将评价内容化为可以量化的数量,经过测量这些相关数据,并以量化统计方法来分析结果数据,最终达到评价目的的一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 测验法。

 主要的测验类型 :诊断性测验 、成绩测验 、学能(学习能力)测验 10 PPT课件

 • 量化统计方法:

 一般量化统计方法——频数、中位数、众数、百分比等。

 进一步分析数据——运用方差分析、假设检验、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选取何种方法进行量化分析主要取决于评价内容和评价目的 。

  11 PPT课件

 测验法 • 信度 :

 一种量化评价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即在同样条件下重复测量,其结果具有的一致性的程度。测验是否有价值,就必须考察测验的质量,包括它的稳定性、可靠性,即在同样条件下重复测量,其结果的一致性。

 影响信度的因素主要有:

 (1)测验本身所引起的误差。

 (2)测验的实施所引起的误差。

 (3)学生自身因素所引起的误差。

  12 PPT课件

 • 效度 :一种量化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即测量结果中包含欲测特质的信息量的程度。

 就是测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影响效度的因素主要有:

 (1 1 )测验组成方面

 (2 2 )测验实施方面

 (3 3 )被试主观状态方面

 (4 4 )估计效度所依循的效标

 (5 5 )样本方面

  测验法 13 PPT课件

 测验的项目分析—— 难度与区分度

 • 项目的难度 1.难度的概念:

 难度是指测验试题的难易程度

 2.难度的计算

 (1 1 )客观题难度的计算

 在教育测量中,客观题的难度一般用正确回答试题的人数与参加测验的总人数之比值来表示。

  R

 P

 = ——

  N 式中, P 为试题的难度, R 为正确回答客观题目的人数, N 为参加测验的总人数。

 14 PPT课件

 (2)主观题的难度的计算。

 主观题的难度等于该题考生所得分数的平均值与该题应得的满分之比。以 P i 表示试题的难度, 其计算公式是:

 P i = X i / f i ( i =1,2,…, Q ) 式中, X i 为各题考试分数的平均值, f i 为各题的满分值, Q 为试题个数 。

 测验的项目分析—— 难度与区分度

 15 PPT课件

 项目 的区分度 1.区分度的概念: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区分度又叫鉴别力。它是评价试题质量,筛选试题的主要指标与依据。

  区分度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1)将学生按其考试总分排序,取高分之27%定为高分组,取低分之27%定为低分组,然后分别计算高分组和低分组考试分数的平均值,按以下公式计算各题的区分度:

 d i =( X hi - X li )/ f i ( i =1,2,…, Q )

  式中, d i 为第 i 题的区分度, X hi 为第 i 题高分组的平均分值, X li 为第 i 题低分组平均分值, f i 为第 i 题的满分, Q 为题目数。

 测验的项目分析—— 难度与区分度

 16 PPT课件

 三、测验的项目分析—— 难度与区分度

 (2 2 )

 采用相关计算方法

 计算学生各题得分与考试总分的相关系数 r r 。

 区分度系数一般情况亦为( ( O≤ r r ≤l) ) 。

 r r 越趋向于1 1 , 说明学业水平高的学生考试成绩也高 , 学业水平低的学生考试成绩也低 , 即所谓正区分; r r 越趋向于0 0 , 说明学业水平不一的学生考试成绩没有差异即所谓零区分;区分度系数有时会出现负相关 , r r < <0 0 , 说明学业水平高的学生反而考试成绩低 , 学业水平低的学生反而考试成绩高 , 即负区分 。

  测验的项目分析—— 难度与区分度

 17 PPT课件

 小学 《 道德与法治 》 教材编写依据

 2 18 PPT课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全面修订。2016年教育部做出工作部署: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并在全国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将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内容和要求增加和融入到德育教材中,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全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教材更名的背景

 19 PPT课件

  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来说,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法律去规范,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需要道德去弥补。对个人来说,既有高雅的道德情操,又有敬畏法律的法治精神,才能成为一个好公民。如果说道德提倡的是比较高尚的境界,那么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底线。

 《 道德与法治 》 课程名称符合唯物辩证法,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德润心灵,法护成长。

 为何将“道德”与“法治”组合? 20 PPT课件

 课程的 设立原则

 坚持系统规划 ——中小学整体推进,分段实施,螺旋上升。

  坚持遵循规律 ——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循序渐进。

  坚持常态长效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实践体验,注重知行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1 PPT课件

 依据1 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颁发(2011年)

  依据2 2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2013年)

 依据3 3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颁发(2014年)

 依据4 4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2016年)

 22 PPT课件

 课程内容 •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23 PPT课件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24 PPT课件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25 PPT课件

 课程的 实施

 • 编写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中小学法治专册教材(六年级上册)。

 • 在其他各学期,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

 26 PPT课件

 课程的评价 • 遵循 《 品德与生活 》 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规定

 • 创新课程评价方式

  27 PPT课件

 小学 《 品德与生活 》 课程标准评价建议

 3 28 PPT课件

 “ 评价建议 ” 修订重点 实验稿  评价目的(前言)

  评价特点  评价方法

  修订稿  评价目的(前言)

  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评价的注意点  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品德与生活 “ 评价建议 ” 修订对照

 29 PPT课件

 更加突出了本门课程的特性,进一步强化了评价在 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能力 方面的内容。

 关于 “ 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 30 PPT课件

 品德与生活  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激励 每个儿童的发展, 促进 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的提升 。

  本课程的评价以 课程目标 和 课程内容 为基本依据,充分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尊重每个儿童在 品德与行为 、 生活态度 及 探究能力 方面发展的独特性 。

 31 PPT课件

 • 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 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 。

 • 在 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活体现。

 32 PPT课件

 • 本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33 PPT课件

 • 1. 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

 • 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学习形式是单元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儿童学习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

 关于评价目标和 内容 的确定

  34 PPT课件

 • 2. 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 本 课程 “ 情感与态度 ”“ 行为与习惯 ”“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 “ 过程与方法 ” 方面有所侧重;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 “ 情感与态度 ” 方面有所侧重。

  35 PPT课件

 • 3. 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

 • 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

 36 PPT课件

 关于评价目标和内容

  

 双边评价:

 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

  对于学生评价做了更准确的界定。

 对 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 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态度、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

 (强调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 对教师的评价。目标的落实,方法的运用,学生参与度,进步成效。

 37 PPT课件

 • 本课程的评价以 质性评价为主 , 量化评价为辅 ,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 个性化表现 。

 • 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关于评价方式和方法 38 PPT课件

 关于评价方式和方法  多主体

  教师、学生、家长、社会……  开放式

 多种方法组合。观察、描述、 测试、成长记录袋、作品、自评和互评。

 39 PPT课件

 评价的实施和注意点  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为评价依据 ,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

  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 让学生从消极的被评价对象变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 使他们在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在自评和互评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40 PPT课件

 [ [ 案例 ]

 养成好习惯

 ① 情感与态度:

 通过活动,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② 行为与习惯:

 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自我检测、讨论交流、制定计划、实践操作等活动,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品德和行为习惯。

 ③ 知识与技能:

 认识到好习惯带来的益处,提高养成好习惯的自觉性。

 ④ 过程与方法: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感受,共同体验活动的成果。

 41 PPT课件

 • 教师应 客观、全面、谨慎 地解释评价结果,以获得对儿童全方位的、深入的...

篇三: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

程研究 2021.34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增强学生法制观念的重要学科。在新时代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优化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有效性。然而,目前过于重视应试教育的观念依然存在,如应用试卷分数的书面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水平进行测量,或者评价活动比较随意化、单一化,就会导致评价片面,失去客观性,不能正确体现学生的道德能力与法治意识。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及情感、学生付出的努力程度、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与生活经验积累等进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的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并有机结合,综合评价,正确反映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及行为习惯,有效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提高。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1. 评价主体相对单一固化。道德与法治课评价主体的单一化会影响评价的客观公正,以及影响多层面与多角度评价的展开。单一的教学评价在传统教学中尤为突出,一般教师是评价的主动者,而学生是被动接受评价者,学生不常参与评价,而教师若只依靠自身的主观感受,往往导致评价有失公允,会引发学生对评价的抵触情绪,这样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因为评价有失公正与客观,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态度,达不到激励学生进步的目标。2. 评价内容不具备广泛性和规范性。有些课堂评价局限于对学生的认知内容的评价,对诸如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太直观的内容的评价缺乏规范性引导,无法做到有效、科学地评价。这些片面化的评价因缺乏规范引导,常常浮于浅层,难以发挥实际作用。3. 评价方式相对简单僵化。一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评价方式比较简单僵化。一是时常用量化式的评价,且评价常用纸笔测试、口头浅表式等评价形式,草率判断学生的行为及道德水平的高低。虽然现在评价形式有了一定的改革与发展,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无法发挥相应的作用,评价效果也不理想。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效评价策略1. 善用语言评价,激发学习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最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就是得到他人的赞赏与认可。小学生特别期待老师的赞扬与肯定,教师一句赞赏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口头鼓励,一是要注意评价摘 要:教学评价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通过教学评价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方向进行引导,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要重视评价对提高学科教学实效性的作用,充分认识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完善与优化教学评价方式,善用语言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结合德育活动,丰富道德评价内容,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意识与实践能力。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策略作者简介:李晓程,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发展研究院教师,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广东 广州 510080)中图分类号:G6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21)34-0040-02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有效评价方式探究□ 李晓程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学科实践 2021.34- - 40

 的亲近性,如“老师为遇到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自豪!”“你付出自己的努力,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你!”二是要注意语言的儿童化,让学生更易于接受,并且体现个性,避免简单的“你最优秀,你真棒”等简单的评语,如“你在课堂上不走神儿,听得十分认真,这就是进步!”“你能帮助你的同桌把这道题解出来,真是太热心了!”三是要提高评价的针对性,给予学生信心与启发,如“你真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你是完成作业的小能手,相信你在劳动方面也会成为小能手的!”“你的观点很有思考价值,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了问题!期待你下一个精彩的表达!”这些评语都是对学生当时表现的即时评价,评价语言充满肯定激励,充满殷切期待,既指出了学生的长处,又委婉地指出努力方向,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身心放松地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上,除了运用热情洋溢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的体态语,即肢体语言也可以发挥评价激励的作用,如为学生精彩的回答竖起大拇指;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一个鼓励的眼神;当学生失意时抚摸学生头部,激励学生不怕困难,再深入思考,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为学生精彩的作品及发言带头鼓掌,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欣赏与激励。另外,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富有情感,做到情真意切,充满关爱。2. 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了不同的家庭教育,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是必然存在的。但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闪光点。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评价观念,摒弃单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客观评价,用多把尺子来衡量与评价学生。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坚持个性化评价的原则,实现评价多元化。道德与法治倡导教学生活化,强调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真实的学生信息,实现评价的个性化与多元化。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与多个层面搜集学生的成长信息,并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针对学生个性,使评价更具实效性。3. 结合德育活动,丰富道德评价内容。书面测试只是评价的一种方式,不能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也不能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活动来评价学生,而是要关注拓展延伸丰富评价内容的广度,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状况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因此,教师要不断丰富评价形式与内容,如观察记录、描述性评价、项目性评价、谈话访谈、成长记录等。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要与学校教育活动联系起来,如学校开展的“文明之星”“节水小天使”“体育之星”“守纪小标兵”“红色故事小小宣讲员”等评比活动,教师可以结合评选活动将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其中,如开展“礼仪之星”评选,对学生的穿戴、语言、行为等方面提出相关规定,如穿着大方得体、不穿奇装异服等;在语言方面要讲普通话,文明用语;在家中要孝敬父母,热心助人;在学校要爱护公物、讲究卫生、有集体意识等。教师可将评价分为三个等级:一是态度认真并能严格要求自己;二是认真并能努力达到标准,三是有待提高,无法达到标准。在评价时运用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同时,教师要发挥评价对学生道德实践的引领作用,如开展环境污染调查研究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走进企业,采访相关专业人士,了解相关信息。之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对这次调查活动进行评价,对小组同学的参与积极性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和技能,还提高了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总之,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不应局限于对学生的书面成绩进行评价,而要基于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提高评价的针对性。通过有效的评价语言、科学的评价标准,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促进学生道德修养与法治意识的提高。参考文献:[1] 姜琳琳,刘晓强.新时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思想道德”与“法治”的有机融合探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2] 何锋.应生所“需”:道德与法治课“真”学习达成的基点[J].教学月刊(政治教学),2019,(Z1).[3] 王卫华.教学设计的宏观架构与微观演绎 — —以道德与法治课“生命可以永恒吗”为例[J].教学月刊(政治教学),2018,(9).[4] 高天珍.发挥“互联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优势[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7).责任编辑 秦俊嫄学科实践- - 41

篇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

级道德与法治学生学习评价质量分析表

 填表时间:

 20XX 年 6 月 28 日 填表人:

  学校名称 XX 小学 年级人数 505 评价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继续努力 ( 一)年级 90℅ 8℅ 2℅

 一、对评价内容的分析(要突出重点,针对性强)

 “我的好习惯”是教材第一单元内容。本单元的教材内容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整洁、做事有精神的好处;改掉拖拉的习惯,合理地安排时间,能够按时作息;体会生活中做事不拖拉、认真不马虎等好习惯带给我们的快乐。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小学生对大自然充满了好奇心。为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大自然的秘密,本单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知识的机会,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初步学习自然知识、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又有利于让学生体验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关系,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第三单元《我爱我家》带领学生走进家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家,知道家庭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懂得因为有了父母、长辈的付出,才有了自己幸福的生活。同时,帮助学生从家人对自己的关爱中了解到“家人爱我,我也要爱家人,

 让家人快乐”这种爱的教育,并在深刻体验家人的爱的过程中得到情感升华。“我们在一起”是教材最后一个单元,第四单元是根据儿童的心理、生活需求来编排活动内容的。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要发展学生积极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交往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现象,教材非常完整、详细地预设出来了,那么,应该如何交往,交往中学生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如何解决交往困难和障碍,如何帮助 二、对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基本情况分析:

 1、主要成绩(精彩举例):

 (1)情感态度的提升:生活中与学习上养成好习惯,体验好习惯给人生带来的好处;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感激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哺乳;懂得家庭的温暖是相互给予,理解家人对我们的爱;知道如何与同学相处,懂得相处之道。

  (2)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会了保持整洁,养成整洁,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遵守作息时间、不拖拉的好习惯,学习、做事时精神集中,认真、仔细、不马虎。能够文明、科学地参加实践活动,学会与同学、老师密切合作,养成爱护小动物的良好行为习惯。

  (3)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从家人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学习

 上的关心、品德上的严格要求等方面,体会家人的爱,做到对家人的付出表示感谢,并学着用自己的方式关爱父母、长辈。乐于参加有意义的活动,并懂得帮助他人,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并且注意方法,锻炼能力。

 (4)过程与方法的落实:以参观、调查、采访的方式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明白如何使自己做到整洁、按时做事不拖拉、不马虎,让孩子们参加其他年级的上课情况、活动情况,并且让孩子们自己讲述所见、所闻、所感。通过观看录像、欣赏图片、亲身体验等活动来感染学生,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养成好习惯的欲望。

 2、存在问题(表现及原因):

 (1)学生的参与还处于简单的层面上,有效程度还很不够。这主要体现在课堂中学生思维的参与不够,他们所回答的还是去书本中找到的答案,而不是他们自己领悟到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2)对课程的资源开发不够,特别是不能很好地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方面的资源,不注意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经历的或自己从各种媒体中获得的实例来谈,而是空谈书中的观点或是照搬书中的材料,使教学内容变得抽象、枯燥。

 (3)忽视主题探究活动。思想品德新教材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在单元标题之下设“主题探究”活动。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及思想上的顾虑,及开展主题探究活动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所有老师对主题探究活动都不重视,极大地影响了对学生探究能力、实践能力、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4)对内容和活动的关系处理不当。思想品德新教材的呈现方式及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做到“内容活动化”,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提升。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也有意识地尝试了活动教学的方法,但在设计上,有的活动不能为内容服务,活动的目的不明确,而且活动后缺少思考和提升。

 三、对教学工作的思考及改进措施:

 1.加强对新课程理论和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学习。

 2.钻研教材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

 4.加强课后反思,进一步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的灵活性。

 5.平时注重材料的搜集和积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积累和运用,同时还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进一步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要提

 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的能力,设计中要做到:以活动为载体,内容为依据,活动为内容服务。

 7.认识主题探究活动的意义,精心策划,开展好每一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教师可在单元学习前布置长作业,也可把活动穿插到教学中,或是利用单独的时间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通过主题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此表可续页

 备注:

 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统计汇总一次,填写好以上评价质量分析表,期末按时上交。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生学习评价质量分析表

 填表时间:

 20XX 年 6 月 28 日 填表人:

 学校名称 XX 小学 年级人数 502 评价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继续努力 ( 二 )年级 89℅ 9℅ 2℅

 一、 对二年级评价内容的分析(要突出重点,针对性强)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二年级的小学生的认识基础上又有了比较大的进步,能对事物作初步地分析、推理、判断和评价。同时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交往能力和认识事物的能力明显提高。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增强,渴望表现自己,并且乐于与同学们分享。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各方面的能力和生活经验,教材编写了四个单元的内容:1、我生活的地方;2、让家园更美好;3、快乐的少先队员;4、我们在成长。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本线索设置主题,强调养成教育的要求,同时各种各样的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都具有特殊的作用,突出了教材的活动性、开放性和做中学的特点。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并且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遵纪

 守法的习惯。努力成为一位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爱生命的自信、诚实的学生。

 二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要进行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自然和健康、积极生活等教育。在确定每个单元的主题时,我们都要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充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教材安排的四个单元,不仅很好的蕴含了课程标准提出的内容目标,同时要求了教学需要联系实际生活,教学活动应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对二年级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基本情况分析:

 (请根据实际情况,把师生的学习观察与每个单元《学生学习评价表》的反馈信息进行整合,抓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体验与感悟、实践与创新等方面进行详尽分析)

 1、 主要成绩(精彩举例):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突出课程“活动性”的特点。新课程有三个特点: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因此,我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活动性”这一特点。整节课我安排了三

 个活动内容,其中“活动三:我家门前新事多”。这个环节首先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的讨论。这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很快就任务激发了学习兴趣,积极的思考和讨论。达到了让学生初步体会身边环境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受,激发学生喜爱家乡的愿望的目的。

 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内容要联系实际生活,所以我在教学中选取的事例都是每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同时大部分的图画,是我平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用相关的设备拍摄出来的,让学生真真实实的感受到这些情景在他们身边出现。

 2、存在问题(表现及原因):

 (1)儿童的视觉细胞活跃,当出示图片看到自己班上的同学时,马上开始大叫出同学的名字,并且喜欢在课堂起哄。导致课堂纪律难以管理,课堂气氛过于活跃。

 (2)有些小孩子并没有爱护教室环境的习惯,也许是在家里家长没有对孩子从小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从而导致孩子没有养成爱干净的好习惯。即使用了一节课去体验和感受,学生也比较难一下子就改掉坏习惯。

 (3)二年级的小朋友都很爱玩,虽然大部分学生都知道怎样做好值日工作,但是很难把值日工作落到实处。所以课程结束后,

 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三、对二年级教学工作的思考及改进措施:

 1、教师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要注重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2、认真分析本门课程的特点,抓住其生活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安排教学过程时,要时刻注意结合现实生活教学,使学生既学知识,又指导或联系生活。

 3、充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一些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从而达到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的。

 4、要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适当安排一些全班学生都能参与的简单活动,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充分尊重学生的语言表达,教师要以一名引导者的身份去进行教学。

 此表可续页 备注:

 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统计汇总一次,填写好以上评价质量分析表,期末按时上交。

 三年级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生学习评价质量分析表

 填表时间:20XX 年 6 月 8 日

 填表人:

  学校名称

 年级人数 503 评价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继续努力 (三)年级 89.3% 90.7% 3.6% 0 一、对评价内容的分析(要突出重点,针对性强)

  三年级下册教材以单元编排的方式,每个单元反映生活的一一个侧面,突出一一个鲜明的教育主题,这一教育主题表达了编者明确的设计意图和课程标准中要求完成的教育内容。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下面又生成多个小话题。每课的内容力求打破学科界限,将各学科的内容综合起来,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每个单元所涵盖的课文内容表现为一组完整的经验和一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单元中的每一课又力求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单元主题所要达到的教育目标。三年级下册共安排了三个单元主题,即:“ 说说我们共同生活的地方”“画画我们成长的地方”“ 看看我们周围的商店”。这三个主题将来源于不同生活领域的素材整合为建立在儿童生活基础上的主题与活动,这些主题与内容将品德教育与学生

 的社会性发展有机地融为一体

 二、对学生学习过程性评价的基本情况分析:

 (请根据实际情况,把师生的学习观察与每个单元《学生学习评价表》的反馈信息进行整合,抓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体验与感悟、实践与创新等方面进行详尽分析)

 1、主要成绩(精彩举例):

 (1).学生能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能通过身家家庭游戏增进热爱家庭的感情。了解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以及学校历史文化、取得的成绩。了解社区基本情况和公共设施。会使用多媒体和访问的方法收集资料,会对资料进行简单整理。

 (2).在两年多的学习中,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很长处,懂得要努力学习,独立思考,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能初步感受到学习是终身的事情。如很多学生发现身边的爸爸、妈妈等成人还在继续学习,从中得到不断新事物和知识的启示。

 (3).学生能体验规则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了解与学生生活有关的规则,初步形成规则意识,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学生能为班级制定一些合理的规则,如:

 不能打架;按时完成作业;课间不能追逐打闹等等。

 (4).学生能体验打扫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并了解不同角色应用的不同社会表现,初步认识到自己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愿意承担和认真完成集体的任务。如有学生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每个不同的角色都有自己的责任等等。

 2、存在问题(表现及原因):

 三年级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中大多数是在家人的宠爱下生活和成长起来的,由此造成一些孩子道德情感麻木与欠缺,对他人甚至自己亲近的人缺乏理解和关注。通过本册内容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学会关注他人,尊重他人,体谅别人。

 三、对教学工作的思考及改进措施:

 1、扎实上好每一节课。品德与社会任课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探索教法,力争让学生学懂学透,在“落实”上下功夫。

 2、注意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理解、反思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使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里学习,在学习中积累知识或经验,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和创造能力。

 3、《品德与社会》课程承担着学生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

 重要任务,要使学生广泛接触和了解社会,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运用资料。

 此表可续页

 备注:

 以年级为单位,每学期统计汇总一次,填写好以上评价质量分析表,期末按时上交。

 四年级 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生学习评价质量分析表

 填表时间:20XX 年 6 月 9 日

 填表人:

  学校名称

 年级人数 403 评价情况 优秀(℅)

 良好(℅)

 一般(℅)

 继续努力 (三)年级 88.3% 90.5% 4.2% 0 二、对评价内容的分析(要突出重点,针对性强)

  四年级下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要进行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平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教育。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篇五: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

《道德与法治》 课

 程

 学

 习

 评

 价 成都师范学院

  郭多华

 主要内容 • 关于教学评价的一般常识 •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依据 •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评价建议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评价方式 • 编写思想政治(品德)评价方案的基本要求

 关于教学评价的一般常识

 1

  教学评价,一般认为,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围绕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和形成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来进行的。

 从教师个体的角度讲,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掌握的主要评价技能也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技能,二是对教学任务完成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的技能。

 什么是教学评价?

 评价,意味着根据某种标准对某事物的价值作出判断,衡量其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

 评价 = 测量(量的记述)或非测量(质的记述)

 + 价值判断

 根据评价时间和作用不同来分类:

 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根据评价的方式分:

 量化评价、质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是基于对学生学习某学科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主要任务,就是通过考试测验、观察、谈话、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等方法,不断反馈学生学习某课程的成功与失败的信息,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成功,为迎接终结性评价做准备。

 诊断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又称准备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

 诊断性评价重点在于调查学生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中的困难所在,并找到学习困难的原因,据此确定每个学生的教学起点并采取某些补救性措施,选择差异性的教学策略并给学生以情感方面的关心和支持。

 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是指以预先设定的课程教学目标为基准,就学生学习课程的知识、能力、素养状况与课程目标要求之间的差距进行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对某课程学习的总检验,一般来说,以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式进行,具有毕业的功能。同时,总结性评价建立在形成性评价的基础上,由学业成绩、教师考核、学校鉴定相结合,共同完成对学生某课程学习的评价。

 质性评价 • 是指以人文主义为认识论基础,通过文字、图片等描述性手段,对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进行全面充分的揭示,以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的教育评价活动。

 • 借用了当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如调查法和观察法、谈话法、档案袋评价法等。

 •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这些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得到了普遍应用。我们把这些方法和相关技术引入教育评价,就成为通常所说的“质性评价方法”。

 • 问卷的设计,访谈的设计以及教学调查的设计等内容,这些都属于质性评价方法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

 • 质性评价趋势的形成,主要受建构主义理论模型和评价模式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教育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启用质性评价方法,国外的一些教师和研究者已开始采用实验的方式加以推进,这一点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就质性评价方法本身而言,它带有更强的人文性、过程性以及民主协调性,它应当成为将来整体评价的必然趋势。

  质性评价

 量化评价 量化评价方法

 :

 通过将评价内容化为可以量化的数量,经过测量这些相关数据,并以量化统计方法来分析结果数据,最终达到评价目的的一种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方法是 测验法。

 主要的测验类型 :诊断性测验 、成绩测验 、学能(学习能力)测验

 • 量化 统计方法 :

 一般量化统计方法——频数、中位数、众数、百分比等。

 进一步分析数据——运用方差分析、假设检验、因素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选取何种方法进行量化分析主要取决于评价内容和评价目的 。

 测验法 • 信度 :

 一种量化评价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即在同样条件下重复测量,其结果具有的一致性的程度。测验是否有价值,就必须考察测验的质量,包括它的稳定性、可靠性,即在同样条件下重复测量,其结果的一致性。

 影响信度的因素主要有:

 (1)测验本身所引起的误差。

 (2)测验的实施所引起的误差。

 (3)学生自身因素所引起的误差。

 • 效度 :一种量化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即测量结果中包含欲测特质的信息量的程度。

 就是测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影响效度的因素主要有:

 (1 1 )测验组成方面

 (2 2 )测验实施方面

 (3 3 )被试主观状态方面

 (4 4 )估计效度所依循的效标

 (5 5 )样本方面

  测验法

 测验的项目分析—— 难度与区分度

 • 项目的难度 1.难度的概念:

 难度是指测验试题的难易程度

 2.难度的计算

 (1 1 )客观题难度的计算

 在教育测量中,客观题的难度一般用正确回答试题的人数与参加测验的总人数之比值来表示。

  R

 P

 = ——

  N 式中, P 为试题的难度, R 为正确回答客观题目的人数, N 为参加测验的总人数。

 (2)主观题的难度的计算。

 主观题的难度等于该题考生所得分数的平均值与该题应得的满分之比。以 P i 表示试题的难度, 其计算公式是:

 P i = X i / f i ( i =1,2,…, Q ) 式中, X i 为各题考试分数的平均值, f i 为各题的满分值, Q 为试题个数 。

 测验的项目分析—— 难度与区分度

 项目 的区分度 1.区分度的概念: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区分度又叫鉴别力。它是评价试题质量,筛选试题的主要指标与依据。

  区分度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1)将学生按其考试总分排序,取高分之27%定为高分组,取低分之27%定为低分组,然后分别计算高分组和低分组考试分数的平均值,按以下公式计算各题的区分度:

 d i =( X hi - X li )/ f i ( i =1,2,…, Q )

  式中, d i 为第 i 题的区分度, X hi 为第 i 题高分组的平均分值, X li 为第 i 题低分组平均分值, f i 为第 i 题的满分, Q 为题目数。

 测验的项目分析—— 难度与区分度

 三、测验的项目分析—— 难度与区分度

 (2 2 )

 采用相关计算方法

 计算学生各题得分与考试总分的相关系数 r r 。

 区分度系数一般情况亦为( ( O≤ r r ≤l) ) 。

 r r 越趋向于1 1 , 说明学业水平高的学生考试成绩也高 , 学业水平低的学生考试成绩也低 , 即所谓正区分; r r 越趋向于0 0 , 说明学业水平不一的学生考试成绩没有差异即所谓零区分;区分度系数有时会出现负相关 , r r < <0 0 , 说明学业水平高的学生反而考试成绩低 , 学业水平低的学生反而考试成绩高 , 即负区分 。

  测验的项目分析—— 难度与区分度

 小学 《 道德与法治 》 教材编写依据

 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标的全面修订。2016年教育部做出工作部署:为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的精神,并在全国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为将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内容和要求增加和融入到德育教材中,义务教育阶段德育课程全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

 教材更名的背景

  对 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来说,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就像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道德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法律去规范,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需要道德去弥补。对个人来说,既有高雅的道德情操,又有敬畏法律的法治精神,才能成为一个好公民。如果说道德提倡的是比较高尚的境界,那么法律规定了人们的行为底线。

 《 道德与法治 》 课程名称符合唯物辩证法,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德润 心灵,法 护成长。

 为何将“道德”与“法治”组合?

 课程的 设立原则

 坚持系统规划 ——中小学整体推进,分段实施,螺旋上升。

  坚持遵循规律 ——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循序渐进。

  坚持常态长效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实践体验,注重知行统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依据1 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部颁发(2011年)

  依据2 2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颁发(2013年)

 依据3 3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颁发(2014年)

 依据4 4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2016年)

 课程内容 •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课程的 实施

 • 编写道德与法治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中小学法治专册教材(六年级上册)。

 • 在其他各学期,结合相关内容,分散嵌入,确保法治教育贯穿始终、全程不断线。

 课程的评价 • 遵循 《 品德 与 生活 》 课程标准关于评价的规定

 • 创新课程评价方式

 小学 《 品德与生活 》 课程标准 评价建议

 3

 “ 评价建议 ” 修订重点 实验稿  评价目的(前言)

  评价特点  评价方法

  修订稿  评价目的(前言)

  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 评价方法的选择  评价的注意点  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品德与生活 “ 评价建议 ” 修订对照

 更加突出了本门课程的特性,进一步强化了评价在 积极促进学生发展,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能力 方面的内容。

 关于 “ 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

 品德与 生活  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激励 每个儿童的发展, 促进 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的提升 。

  本课程的评价以 课程目标 和 课程内容 为基本依据,充分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尊重每个儿童在 品德与行为 、 生活态度 及 探究能力 方面发展的独特性 。

 • 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 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 。

 • 在 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活体现。

 • 本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 1. 把 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合 起来

 • 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学习形式是单元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儿童学习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

 关于评价目标和 内容 的确定

 • 2. 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 本 课程 “ 情感与态度 ”“ 行为与习惯 ”“ 知识与技能 ”“ 过程与方法 ” 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 “ 过程与方法 ” 方面有所侧重;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 “ 情感与态度 ” 方面有所侧重。

 • 3. 把 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

 • 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

 关于评价目标和内容

  

 双边评价:

 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

  对于学生评价做了更准确的界定。

 对 学生在 学习过程中 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态度、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

 (强调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和进步程度)

  对教师的评价。目标的落实,方法的运用,学生参与度,进步成效。

 • 本课程的评价以 质性评价为主 , 量化评价为辅 ,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 个性化表现 。

 • 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关于评价方式和方法

 关于评价方式和方法  多主体

  教师、学生、家长、社会……  开放式

 多种方法组合。观察、描述、 测试 、成长记录袋、作品 、自评和互评。

 评价的实施和注意点  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为评价依据 ,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

  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 让学生从消极的被评价对象变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 使他们在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在自评和互评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 [ 案例 ]

 养成好习惯

 ① 情感 与态度:

 通过活动,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激发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② 行为 与习惯:

 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自我检测、讨论交流、制定计划、实践操作等活动,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品德和行为习惯。

 ③ 知识 与技能:

 认识到好习惯带来的益处,提高养成好习惯的自觉性。

 ④ 过程 与方法:

 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分享感受,共同体验活动的成果。

 • 教师应 客观、全面、谨慎 地解释评价结果,以获得对儿童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避免以偏概全 。

 • 通过 对评价结果的解释,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等。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儿童不断积累成功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 。

 • 不能 用评价结果对儿童分等、划类、筛选,甚至作为惩罚儿童的依据。

 • 评价结果同时也是反思与改进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应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发现问题,改善教...

推荐访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 法治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