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基础作业3答案5篇自然科学基础作业3答案 国开电大《自然科学基础》形考任务3答案形考任务三一、单项选择题1.化学平衡是指()。[答案]a.体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的一种状态2.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科学基础作业3答案5篇,供大家参考。
篇一:自然科学基础作业3答案
电大《自然科学基础》形考任务 3 答案 形考任务三 一、单项选择题 1.化学平衡是指()。[答案]a.体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的一种状态 2.化学反应的主要作用是()。[答案]c.产生新的物质,提供能量 3.氧化数是指()。[答案]a.按一定规则确定的某元素的形式电荷的数值 4.化学元素是指()。[答案]c.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5.新陈代谢是指()。[答案]b.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6.生物多样性是指()。[答案]a.地球上全部生命的总和 7.生态系统是指()。[答案]c.生物群落与环境条件共同形成的统一体 d.生物形态的描述 二、判断题 1.煤气的致毒成分是 CO。[答案]对 2.太阳能的基础是核能。[答案]对 3.食盐溶于水是化学反应。[答案]错 4.化学反应都是放热的。[答案]错 5.环境科学是着眼于长远未来和全球范围的安全事业。[答案]对 6.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答案]对 7.细胞是生物构成的基本单位。[答案]对 8.“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食物链的通俗表述。[答案]对 9.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答案]对 10.构成细胞的化合物主要是有机物。[答案]错11.遗传多样性又叫基因多样性。[答案]对 12.生物的离体保存的主要工具是基因库。[答案]对 13.无氧呼吸中没有氧气参加。[答案]错 14.食物在体内的消化是一类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答案]对 15.吸收作用是指植物的叶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答案]错 16.食糜是在口腔中形成的。[答案]错 17.人的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分别叫做大循环和小循环。[答案]对 18.人和高等动物的生命活动主要由体液和神经进行调节。[答案]对 三、简答题 1.什么叫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内因和外因)有哪些? 答:化学反应的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它着眼于物质的种类和质量的变化。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指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如金属钠与冷水剧烈反应,而镁和沸水仅能微弱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是内因。外因是指外界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改变了这些条件,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其根本原因是改变了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也就改变了分子间发生有效碰撞的机会,从而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其他条件:除上述四种常见的反应条件外,还有光、超声波、激光、放射线、电磁波等均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一方面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例如,人和动物的肌肉主要是蛋白质,输送氧的血红蛋白也是蛋白质。另一方面,有些蛋白质是调节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例如,调节生命活动的许多激素是蛋白质,调节新陈代谢各种化学反应的酶大多是蛋白质。
3.什么是光合作用? 答:是植物、藻类和某些细菌,即光能合成作用,在可见光的照射下,经过光反应和碳反应,利用光合色素,将二氧化碳(或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或氢气)的生化过程。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
篇二:自然科学基础作业3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自然科学基础》 形考任务 3 3 试题 及答案形考任务 3 3
题目 1 (1)什么叫化学反应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内因和外因)有哪些? 答:化学反应的速率就是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平均反应速度),用单位时间内反应浓度的减少或生成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本质因素是反应的类型和反应物本身,这是内因;从外因,即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主要有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
题目 2 (2)试述煤气(CO)的致毒原因和解毒办法。
答:一氧化碳( CO )气体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无法 用五官感知的有毒气体,能抑制血液的携氧能力。当吸入一氧化碳气体后,一氧化碳进入肺部抢先与血红细胞结合,使血红细胞丧失运输氧气的能力,造成人体多个器官缺氧,导致组织受损甚至死亡。
解毒办法:当发现煤气中毒后,应立即将患者移至通风、空气新鲜处,解开领扣,进行人工呼吸和利用新鲜空气或高压氧以使一氧化碳从血红毒解脱。
题目 3 (3)化学反应式配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配平的主要依据是物料平衡,又称为质量平衡。在电解质溶液进行的反应中,考虑电荷平衡。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则考虑得失电子平衡。物料平衡的基 础是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原子学说,化学反应是原子重新组合生成新物质的过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因此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会改变,也就是说投入的物料(反应物)与产生的物料(产物)的总质量相等。
电荷平衡的依据是任何电解质溶液必须是电中性的,即溶液中正离子所带的总电荷必须等于负离子所带的总电荷数。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根据是得失电子的数目一定相等。
题目 4 (4)什么是核反应? 答:粒子(中子α粒子、β粒子、γ光子等)或重离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各种变化的过程,叫做核反应。
题目 5 (5)太阳能的基础是什么? 答:太阳能的基础是热核反应。“热核反应”即原子核的聚变反应,这是一个清洁的过程,但聚变需要高能量克服核之间的排斥,这就是需要将物质加热到几千万度乃至上亿试的高温。
题目 6
(6)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催化一切代谢过程的酶也都是蛋白质,因此,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蛋白质在细胞中的含量只比水少,而比其他各种物质都多,大约占细胞干重的 50%以上。
题目 7 (7)什么是种群? 答:在一个物种的分布区域内,既有适合它生存的环境,又有适合它生存的环境 ,两种环境交替存在。物种就在这些分散的、不连续的适合生存的环境里,形成大大小小的个体群。每一个这样的个体群就是一个种群,也就是说,种群是一种生物栖息在同一个特定环境的全部个体的组合。
题目 8 (8)五界说的各个生物类群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1 1 )原核生物界:原核生物均由原核细胞组成。身体是单细胞或群体,少数种类是多细胸的丝状体。营养方式是自养或异养。多数不能运动,少数种类用鞭毛运动。原核生物界主要由蓝藻、细菌和支原体等类群组成,已知有 0 400 余种。
(2 2 )原生生物界:原生生物均为真核生物,身体是单细胞或群体 ,营养方式是自养或异养。用鞭毛、纤毛或伪足运动,主要由甲藻、金藻、裸藻、黏菌和原生动物组成。
(3 3 )真菌界:真菌是异养的真核生物,靠吸收现成有机物生活。菌体主要由菌丝构成,不能运动。真菌由鞭毛菌、接合菌、子囊菌、担子菌和半知菌组成。
(4 4 )植物界:植物是自养的真核生物,体内含有叶绿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养料。绝大多数不能运动。植物界是由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组成。
(5 5 )运动界:运动界是异养的真核生物,身体均由多细胞组成,多数种类具有完备的器官系统,特别是感觉、神经、运动等 系统尤为发达。绝大多数能够自由运动,依靠摄取现成有机物维持生活。运动界主要由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大类群组成。
题目 9 (9)生态系统有哪些组成成分? 答: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1 1 )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就是无机环境。它主要包括土壤、岩石、沙砾、水、阳光、空气等。(2 2 )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就是生物群落可以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群。
<1> 生产者包括所有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
<2> 消费者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大多数动物。
<3> 分解者包括细菌、真菌以及土壤中的线虫、蚯蚓和节肢动物等小型无 脊椎动物。
题目 10
(10)什么是食物网? 答: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种群规模越大,食物链就越多,彼此之间的联系就越复杂,从而就会相互交错,形成网状联系。在这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联结的复杂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题目 11 (11)说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答:①
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 , 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②
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 , 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 , 湿地在蓄洪 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题目 12 (12)什么是光合作用? 答: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
题目 13 (13)什么是有氧呼吸? 答:有氧呼吸是指植物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将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最终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的过程。
题目 14 (14)说明食物在人体胃中是怎样进行消化的。
。
答:当食物进入胃后,通过胃的不断蠕动,将食团压碎并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搅拌混合,形成食糜。
题目 15 (15)说明人体血液循环的功能。
答:(1 1 )运输代谢原料和代谢产物,保证身体新陈代谢的进行。血液能携带人体所需要的氧和营养物质,把它们运输到全身各组织细胞。
(2 2 )保持环境的相对稳定,为生命活动提供最适宜的条件。由于血液不断地流动,把营养物质不断地供给组织细胞(中间经过组织液)利用,同时又不断地将代谢产物带走,所以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不会越来越少,代谢产物不会越来越多,内环境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为生命活动提供最适宜的条件。
(3 3 )运输白血球和淋巴细胞,有防御功能。血液中的某些白细胞,对于外来的病原微生物有吞噬功能,血液中的淋巴 细胞,具有免疫功能,随着血液循环,这些细胞可以随时被送到发病部位,消灭
病原生物和防止疾病发生,因此,血液循环有防御功能。
题目 16 (16)什么是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各举一例说明? 答: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联系是暂时性的。例如:吃过酸杏的人,看到酸杏就会流唾液,这就是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在系统发育过程中所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非条件的神经联系是固定的。例如:没有吃过酸杏的人,吃到酸杏时,唾液腺就会流出唾液。
篇三:自然科学基础作业3答案
科学基础期末考核- - 大作业 答案题目:根据关键词“科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重要科学家”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科学的理解。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1 1
浅谈 科学
一、科学精神的简明定义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历史,科学本来是一种研究掌握自然规律以及造福人类的一种创新活动,但是天上从来不会掉馅饼,自然界的规律无穷尽,为了更好的创新,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永远谦虚好学,知难而进。人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无止境,我们必须客观的看待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求真务实,不能浅尝则止,要不断推敲,得寸进尺,不断深入,才能有所发现发明。但是作为人类社会中的一个成员,需要解决的问题会堆积如山,危险也在所难免,所以科学精神是一种需要有诚心、善良的探索未知世界的特殊勇敢精神,改善民生是最终目的,开辟一个新的世界更是一种高尚的境界。
但也要明白任何人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前人的努力的基础上的,同时自己的诚心也会为后人树立伟大精神,指引后人前进。
钱学森树立的载人航天精神也正是伟大事业需要并产生伟大精神的一种完美体现。科学精神是人类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 1、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 2、实验取证的严谨精神; 3、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 4、互助共进的协作精神; 5、自由竞争的宽容精神; 6、捍卫真理的献身精神。
三、科学精神的主体 1、形成科学精神的主体 著名的科学家和普通的科研人员是形成科学精神的重要主体,特别是人类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科学家通过自己的科研实践和科学成果展现出崇高的科学精神。同时,我们不要忽略其他社会成员在科学精神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包括政治家(政府官员)和法学家(司法人员)等等。
2、弘扬科学精神的主体 人生的两大任务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都离不开科学精神。社会广大成员都是弘扬科学精神的主体。弘扬科学精神、远离迷信愚昧,益于美好生活。
参考答案 2 2
对科学研究的认识
教育科学研究是人类用科学、知识来武装自己,培养和造就科学技术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增强社会的科学能力的社会活动,也是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和人类科学化的过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要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特别需要注意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
幼教工作需要具备正确的科学态度,而科学态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科研成果的取得。我觉得正确的教育科学态度能够反映科研工作者对科研工作的意义及特有的规律性的深刻理解,并体现着研究者献身科学的精神。
科学研究既是崇高的、伟大的工作,又是平凡的、艰辛的劳动。那些在科研领域中取得过伟大成就的科学家,都对科研的价值和意义、科研工作特有的规律性以及科研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而正是这种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促使着他(她)们在科研工作中表现出了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因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了好的教育科学的态度,才能客观地认识事物,就能获得真实的研究材料。客观地认识事物,客观、详细、全面的获得研究材料,是科研工作在确定研究课题后的中心工作环节,是形成正确的科学结论的前提和条件,从客观事实中去发现客观规律。有了科学的态度,才能在研究中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科学研究活动是复杂而艰苦的脑力劳动与繁杂而精细的操作劳动的高度统一。客观详尽地占有事实和材料固然不易,而从事实和材料中做出正确的理论概括更是非常艰辛的。居里夫妇在完成了历时四年多、近 6000 次的实验后,惊讶地发现他们并未得到预期的“大约有一小撮盐那么多”的纯镭。面对这意外的结果, 居里夫人凭着锲而不舍、冷静客观的科学态度,终于以“或许只是量的问题” 这种正确的理论认识完成了他们的伟大发现。有了科学的态度,才能勇于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每当辛勤研究的成果从研究者的思维中脱胎而出的时
候,研究者在庆幸和珍惜自己成果的同时,总难免对自己的成果产生沉醉和偏爱之情。这时,需要研究者用冷静、客观、严谨的科学态度控制这种沉醉和偏爱之情的膨胀,否则,就有可能自我堵塞进一步认识真理的道路。而那些卓有成就的研究者们总是在取得一定成果之后,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并尽力将理论成果在实践中反复的检验和验证,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求更新、更有价值的突破。我们应该做到:一、科学开展理论教育 科学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科学认识的结果,它是科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理论是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对象的本质及变化规律的系统化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包括客观现象、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科学定律、科学假说、运算公式等构成要素。
科学理论教育是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科学理论教育包括客观现象的获得、科学事实的概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提出科学假说、对科学假说的验证、形成科学概念、建立理论体系过程。科学理论教育要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理论知识,使他们系统地掌握某一门科学的基础理论。通过科学理论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即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认识能力、表达能力等),为形成科学思想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深刻的思维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理解有关的概念、原理、定律、定理等知识,形成该门科学的体系结构。把握该门科学的学科思想,为灵活运用该门科学知识打下基础。二、科学开展思想教育 科学思想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人们对自然界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它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学思想教育就是使学生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去认识客观世界,奠定遵循客观规律来改造世界的基础。进行科学思想教育,一是要使他们认识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的客观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的,各门科学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揭示它的发展变化规律;二是使他们知道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即使有一些客观现象人们暂时还不能认识,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将来人们总是可以认识的,使他们相信科学破除迷信;三是在科学实践的活动中,使他们逐步体会人类认识客观自然界过程的无限性和阶段的有限性,领会科学理论的相对性;四是使学生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利用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是全人类第一重要的任务;五是树立
正确的科学技术观,正确地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的重要作用等等。只有进行科学思想教育,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思想,达到认识的质的飞跃。
三、科学开展方法教育 科学方法是在科学活动中,科学活动主体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所使用的主观手段。它是人们揭开自然界奥秘的钥匙,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有用工具。
按照科学方法适用的普遍性,目前人们大体上把科学方法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采用的特殊方法,如化学中的比色法、光谱分析法和层析法,生物学的解剖法等;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它包括感性认识阶段的观察方法和实验方法,理性认识阶段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历史统一、假说与理论等方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等方法;三是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主要包括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唯物辩证法的规律,以及原因与结果、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可能与现实、必然与偶然、个别与一般等唯物辩证法的范畴。另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等现代科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相比,科学方法知识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科学方法教育也是教育科学研究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要在教育科学研究的活动中向学生有意地传授科学方法,使他们能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科学认识问题。由于科学方法是获得科学理论的手段,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就具备了获得科学知识的本领,因此掌握科学方法往往比掌握科学理论还重要。另外,科学方法作为思维和行动的方式,学生一旦掌握了它就能使自己的科学实践活动遵循科学研究的程序,增强科学实践的自觉性,避免科学实践的盲目性,提高科学活动的效率。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要注意实验,注重研究过程。只有在科学实践的活动中,通过使用科学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才能有效地理解科学方法。
四、科学开展态度教育 态度是人对事物的看法和采取的行动。科学态度是更为具体的态度,它是人们从事科学活动应具有的稳定的行为倾向。按照目前人们的认识,科学态度的外延包括“严谨认真一丝不苟、谦虚谨慎善于合作、独立思考追求新知、关心社会关心环境、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等内容。
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态度不仅仅是人们从事科学活动应具有的稳定行为倾向,已经成为现代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迁移到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否用科学态度来对待和处理问题,可以成为判断人才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必须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不怕困难勇于实践、独立思考追求新知、谦虚谨慎善于合作的科学态度,这样才能很好地胜任本职工作。科学态度也是学生们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具备了科学态度,才能从周围的客观世界发现问题,并努力开动脑筋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知识得到丰富。因此,理科各学科的教学大纲几乎都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五、科学精神教育 科学精神是从事科学实践和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即应当具备的基本精神。它包括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和创新精神。
客观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承认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客观规律的存在,承认科学理论是对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自觉地避免主观意志对科学研究和教育活动的干扰,它要求人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原理,克服唯心主义对科学发展的影响;理性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不断探索各种自然现象的内部规律,追求合理性或合规律性,使感性的、经验的认识不断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它要求人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的基本原理,克服经验论对科学发展的影响;实证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把科学实验看作检验理论和学说的决定性因素,而实验本身又要求可以重复,不受认识主体特性的干扰,它是要求人们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把科学实验作为检验科学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创新精神是指在科学活动中,不受现有观念和成果的束缚,把追求新知作为根本目的。创新精神的实质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遵循唯物辩证法否定之否定的规律。
科学精神能够体现科学活动的本质特征,也能够决定科学工作者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工作作风,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内容。进行科学精神教育对于从事科学活动、使用科学方法、实现科学目标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六、科学开展道德教育 科学道德是从事科学活动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应该包括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团结协作、热爱科学、勤奋进取、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热爱祖国等内容。
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是最基本的科学道德,可能也是科学家们普遍承认的一个科学道德观点。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报道研究成果时,作者对他所参考利用的前人成果以及任何曾经实质上为他研究提供过帮助人,有责任给予应有的肯定和感谢”。把别人的科学研究成果窃为已有是最不道德的行为。在科学活动中能与他人团结协作也是很重要的科学道德。现代社会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不是科学的启蒙阶段。在现代科学活动中科学家个人的
作用已经越来越小,更多的科学项目都需要科学工作者的集体合作。团结协作在现代科学活动中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了。因此教育科学研究必须注意加强科学道德教育。
八、科学开展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东西,审美观念是人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从科学研究的对象到探索过程乃至研究手段都浸透着丰富的审美内容。
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绚丽多彩的自然界就是非常美的,山峰河流、森林草原、岩石矿藏、花鸟虫鱼、奇特现象等自然景观都给人无穷的审美感受,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均衡对称的美学构成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奇妙,守衡、和谐、韵律、节奏的无穷变化不仅给人以稀奇的美感,更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和研究欲望。科学探索过程磨砺人的意志品质,规范人的行为,造就了科学家百折不回的进取精神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美的心灵。科学探索成功的由衷喜悦更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高级审美享受。正如法国著名生物学家巴斯德所说:“当你终于确实明白了某件事物时,你所感到的快乐是人类所能感到的一种最大快乐”。科学探索过程中奇思妙想、科学公式的简洁明了、科学理论的严谨乐章胜过和谐优美的旋律。
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要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好审美教育的材料,使它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也要以自身的形象美、语言美、板书绘画美等来陶治...
篇四:自然科学基础作业3答案
21 年春期国开电大自然科学基础网上大作业附答案谈自己对科学的认识
自然科学发展史是研究自然科学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依据历史事实,通过对科学发展历史过程的分析来总结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并揭示其规律。在漫长的自然科学发展史上,近代曾出现了三次严重的危机,并由此也带来了三次重大的突破,从而推动自然科学向前进一步发展。
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天文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科学。在西方,通过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喜帕恰斯、托勒密等人的研究,已经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理论体系,成为一门最具理论色彩,又是提出理论模型最多的一门学科。同时,天文学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人们种田靠天、畜牧靠天、航海靠天、观测时间也靠天,这就必然会有力推动天文学的发展。然而,天文学在当时又是一门十分敏感的学科。在天文学领域,两种宇宙观,新旧思想的斗争十分激烈。特别是到了中世纪后期,天主教会还别有用心地为托勒密的地心说披上了一层神密的面纱。硬说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证明了上帝的智蕙,上帝把人派到地上来统治万物,就一定让人类的住所?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这种荒唐说法被当作权威加以崇信之后,托勒密的学说就成为不可怀疑的结果而严重阻碍着天文科学的进步。然而,地心说基础上产生的儒略历在 5 325 年被确定为基督教的历法后,它的微小误差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已经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同观测资料大相径庭。葡萄牙一位亲王的船长曾说:“尽管我们对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们发现,事事都和他说的相反。”托勒密体系的错误日益暴露,人们急需建立新的理论体系。当时,文艺复兴正蓬勃开展,它不仅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也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适应时代要求,他从 6 1506 年开始,在弗洛恩堡一所教堂的阁楼上对天象仔细观察了0 30 年,从而创立了一种天文学的新理论一日心说。3 1543 年,哥白尼公开发表《天体运行论》,这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主要标志。日心说的提出恢复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来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学界和思想界,动摇了封建神学的理论基础,是天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辉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从宏观上看,科学发展是落在生产技术的后面。例如,钟表在实践中已广泛应用,但人们并不懂得由哪些因素决定着钟表运动的周期;在战争发射了无数的子弹和炮弹,却搞不清怎样才能把弹道计算出来,命中率如何提高。从微观上看,古典力学的发展比较完善。在天体力学中,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椭圆定律、面积定律、周期定律);2 1632 年,伽利略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7 1687 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系统论述了牛顿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加速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把天上的和地上的物体运动概括在一个理论之中。这是人类认识史上对自然规律的第一次理论性的概括和综合。但这一时期其他学科还很落后,主要是在收集材料,积累经验,进行分门别类的初步整理。例如,8 18 世纪,瑞典生物学家林耐就曾致力于对植物的分类,他写了《自然系统》一书,使杂乱无章的关于植物方面的知识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在化学领域,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他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德国科学家斯塔尔提提出燃素说来解释化学反应,燃素说作为化学的理论成果统治了化学界近 0 100 年。
科学的发展不是凭空进行,而是必须以已有的科学成果为发展的起点。当时已有的天文学数学知识为力学的发展创造了前提,而力学发展较完善的状况又促成了哲学史上机械自然观的形成。因为,从人的认识规律来看,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从认识简单事物进而深化认识复杂事物的,认识机械运动是科学认识的第一任务。在科学认识第一阶段,暂时把事物看成彼此无关的固定不变的东西进行研究是可以理解的,一旦科学家们把一切高级复杂运动都简单类比为机械运动,并且把力学中的外力照搬过来,就变成了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机械外因论。他们认为,自然界绝对不变,自然界只是在空间上扩张,展现其多样性,而在时间上没有变化,没有发展的历史。不变的行星一定始终不变地绕着不变的太阳运行,由于它不承认物质的发展,不能回答自然界的一切从何而来,最后只能搬用神的创造力来解释,自然科学又回到了神学之中。
5 1755 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出版了《宇宙发展史概论》,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假说。康德的星云假说能较好解释太阳系的某些现象。他认为,太阳系以及一切恒星都是由原始星云在引力和斥力的作用下逐渐聚集而成的。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有生有死,而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恩格斯5 1875 年为《自然辩证法》写的一篇导言中,给予康德的星云假说极高的评价。说它“包含着一切继续前进的起点。”因为既然地球是
随着太阳系的形成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那么,地球上的万物山川、动物和植物,自然也有它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如果立即沿着这个方向坚决地继续研究下去,那么,自然科学现在就会进步得多。”康德的星云假说有力冲击了形而上学的机械自然观,是继哥白尼天文学革命后的又一次科学革命。
8 18 世纪 0 60 年代,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这也是近代以来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不过,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许多技术发明大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总之,在8 18 世纪中叶以前,自然科学研究主要是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经验方法达到记录、分类,积累现象知识的目的。在8 18 世纪中叶以后,由于启蒙运动的发展,“自然科学便走进了理论的领域而在这里经验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这里只有理性思维才能有所帮助。”理性思维就是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提出科学假说,进而建立理论或理论体系。9 19 世纪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学说,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以及康德的星云假说开始都是以假说形式出现的。不过,康德的星云假说一开始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9 19 世纪,由于自然科学不断揭示出自然过程的辨证性质,才最终在哲学领域敲响了形而上学的丧钟。
9 19 世纪是科学时代的开始。在天文学领域,科学家们开始论及太阳系的起源和演化。在地质学领域,英国的地质学家赖尔提出地质渐变理论。在生物学领域,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孟德尔的遗传规律相继被发现。在化学领域,原子-分子论被科学肯定;拉瓦锡推翻了燃素说,并成为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人;9 1869 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发表了元素周期律的图表和《元素属性和原子量的关系》的论文。在文中,门捷列夫预言了十一种未知元素的存在,并在以后被一一证实。十九世纪最重大的科学成就是电磁学理论的建立和发展。
在 9 19 世纪之前,人们基本上认为电与磁是两种不同现象,但人们也发现两者之间可能会存在某种联系,因为水手们不止一次看到,打雷时罗盘上的磁针会发生偏转。0 1820 年 7 7 月,丹麦教授奥斯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与磁的相互作用,他指出磁针的指向同电流的方向有关。这说明自然界除了沿物体中心线起作用的力以外,还存在着旋转力,而这种旋转力是牛顿力学所无法解释的,这样,一门新学科电磁学诞生了。
奥斯特的发现震动了物理学界,科学家们纷纷做各种实验,力求搞清电与磁的关系。法国的安培提出了电动力学理论。英国化学家、物理学法拉第 1 1831 年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5 1845 年他还发现了“磁光效应”,播下了电、磁、光统一理论的种子。但法拉弟的学说都是用直观的形式表达的,缺少精确的数学语言。后来,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克服了这一缺点,他于5 1865 年根据库仑定律、安培力公式、电磁感应定律等经验规律,运用矢量分析的数学手段,提出了真空中的电磁场方程。以后,麦克斯韦又推导出电磁场的波动方程,还从波动方程中推论出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刚好等于光速,并预言光也是一种电磁波。这就把电、磁、光统一起来了,这是继牛顿力学以后又一次对自然规律的理论性概括和综合。
8 1888 年,德国科学家赫兹证实了麦克斯韦电磁波的存在。利用赫兹的发现,意大利物理学家马可尼、俄国的波波夫先后分别实现了无线电的传播和接受,使有线电报逐渐发展成为无线电通讯。所有这些电器设备都需要大量的电,这远远不是微弱的电池所能提供的。6 1866 年,第一台自激式发电机问世使电流强度大大提高。0 70 年代,欧洲开始进入电力时代。0 80 年代还建成了中心发电站,并解决了远距离输电问题。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继蒸汽机之后近代史上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电磁学的发展为这次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现被迅速应用于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蓬勃兴起。
9 19 世纪,自然科学在多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物理学中一切基本问题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上都已基本上得到解决,科学家们给牛顿力学本来解释不了的电磁现象虚构了一个物质承担者一以太。把电磁现象归结为以太的机械运动,他们认为整个物理世界都可以归结为绝对不可分的原子和绝对禁止的以太这两种物质始原。
正当古典物理学达到顶峰,人们陶醉于“尽善尽美”的境界时,却出人意料发生了一系列震惊整个物理学界的重大事件。首先是迈克耳逊和莫雷为了寻找地球相对于绝对静止的以太运动进行了著名的以太漂移实验,但实验结果却同古典理论的预测相反;在对比热和热辐射的研究中又出现了“紫外灾难”等古典理论不可克服的矛盾。古典物理学再次受到严重的挑战,第三次面临重大的危机。
十九世纪未,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一种能穿透金属板使底片感光的 X X 射线。不久,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现象。居里夫妇受贝克勒尔启发,发现了针、镭的放射性,并在艰苦的条件下提炼出辐射强度比铀强 0 200 万倍的镭元素。7 1897 年,汤姆生发现了电子,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传统观念,电子和元素放射性的发现,打开了原子的大门,使人们的认识得以深入到原子的内部,这就为量子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量子论是反映微观粒子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与此同时,在对电磁效应和时空关系的研究中相对论产生
了。相对论将力学和电磁学理论以及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联系了起来。这是继牛顿力学、麦克斯韦电磁学以后的又一次物理学史上的大综合。量子论和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是促成0 20 世纪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理论基础。
0 20 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是科技发展史上一项划时代的成就。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技术发明大都是延长人的四肢与感官功能,解放人的体力,而电子计算机却是延长了人的脑的功能。它开始替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在一定程度上物化并放大了人类的智力,极大地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现在更是广泛渗透和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当今时代,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群体化、社会化、高速化的趋势和特征异常明显,我们随时可能面临新的危机,新的挑战,只要我们不断开拓、不断创新,科学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我对科学的简单理解 现代科学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在极大地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可是我们对科学的理解却未必很深入、很恰当。
什么是科学,从科学发展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些认识。科学有丰富的内涵,首先,就其表现样态来说,它是一种知识体系,人们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所获得的对自然及社会现象的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其次,就其发展过程来说,科学是一种活动体系,即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探求真理性的研究活动;再次,就其社会存在方式来说,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即科学是具有独特气质的社会机构。科学具有客观性,理性,可检验性,逻辑自洽性和开放性等特征。科学方法有逻辑思维方法,如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公理化方法和类比方法,非逻辑思维方法有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对于科学精神向来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一般认为追求认识的真理性,坚持认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是科学精神的首要特征。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
今天占支配地位的是近代科学,更准确说是近代西方科学。他是由希腊的理性科学发展而来的。
希腊哲学是希腊科学传统的第一个样本,它其中的自然哲学正是近代自然科学的直接先驱。希腊的哲学是爱智的意思,爱智又意味着什么呢?爱智不是一般的学习知识,而是摆脱实际的需要、探求那种非功利的“超越”的知识,一句话,“爱智”就是与世界建立一种“自由”的关系。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有大量关于科学作为一种自由的探求的论述。他提到“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为目的的科学”,提到“为知识自身而求取知识”,提到“为了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目的”,最后他说:“显然,我们追求它并不是为了其他效用,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仅是为了自身而存在。”一种思想或者一种理论能够在逻辑上完美地构成一个体系,那它本身的正确性不言自明,并且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就是科学的。科学本身就是价值,不需要给我们带来什么实际的功利。内在性、纯粹性和批判性是希腊理性科学的基本特...
篇五:自然科学基础作业3答案
( ( 中央电大) ) 小学教育专科《自然科学基础》网上形考任务试题及答案说明:1.资料整理于 2019 年 4 月 28 日,自 2019 年春期开始小学教育《自然科学基础》改为 100%形考,即全网核课程,考试平台网址:http://www.ouchn.cn。
2.为帮助学员顺利完成考试,特整理本资料。
第一次形考任务阶段测验一 试题及 答案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 1 1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 2.请根据学习进度随时完成各章作业,并于完成第二章之后交教师评阅。
引 言 不断创新的自然科学 (1)试述你所知道的科学家的名字和工作(不少于 3 位) 答:哥白尼是一位波兰天文学家,在 1543 年出版了著作—《天体运行》,这本著作事他科学思考、实际观测和数学计算的杰作,使对神学和宗教迷信的第一次庄严挑战,是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先声。
达尔文是一位英国科学家,于 1859 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建立了进化论,书中不但提出了生物的“自然选择学说”,而且彻底粉碎了物种不变论和上帝创造万物论。
诺贝尔是一位瑞典科学家,是著名的化学家、实业家,以研发安全炸药出名。他是目前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奖项—“诺贝尔奖”的创立者。
牛顿是一位英国科学家,在 1687 年出版的划时代的伟大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及他所建立的力学理论是人类认识自然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为天文学、力学、机械工程学、建筑学等工程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从元素周期表可知道哪些信息? 答: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它的直行叫做族,共有 16 族,主族为 A,副族为 B;横列叫做周期,目前有 7 个周期;行与列的交界处叫做位。在位(也叫格)中列出了一种元素的主要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外围电子的构型,原子量(相对原子质量);同时也提示该元素所在的族和周期。
第一章 物体的运动和力 (3)什么是参考系?什么是质点? 答:参考系描述物体运动时,用来作参考的(假定为静止)另外的物体。
质点即具有一定的质量而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在很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以及运动形式,而使问题简化,这就是把物体看作一个质点。
(4)什么是速度?什么是速率? 答: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有时简单易行乐为匀速运动。这时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在某些情况下,只需要考虑运动的快慢,就用物体在单位时间(例如 1S)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并把这个物理量叫做速率,它是一个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的标量。
(5)什么叫力的要素?怎样对力进行图示? 答:决定力的作用效果的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合称力的三要素。
力的图示是一种用画图的形式把力的要素简洁、直观地表示的方法。
具体的做法是:从力的作用点出发,沿力的作用方向画一末端带箭头的险段,线段的长短按规定的自行选择的比例表示力的大小。
(6)什么叫牛顿第一定律?什么叫惯性? 答: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物体这种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因此,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7)质量和重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通过牛顿第二定律,一个物体的质量 m 与它的重量 G 建立起 G=mg 的密切联系。由于在地球上统一地点所有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g 的值都相同,故不同的物体的重量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因而可以通过比较物体的重量来比较它们的质量。
例如等臂天平利用等臂杠杆原理,从标在砝码上的质量数,直接读出被称物体的质量数。用天平不能直接测出物体的重量,因为物理学中,重量的含义是力,是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是矢量。然而在市场商务活动中及化学或生物的科学实验中,使用重量一词明显是指质量,因为此时涉及的物品,而不是重力。
第二章
分子运动和物态变化 (8)简述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要点。
答:物理学研究表明: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9)简述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答: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其总量不变,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
(10)简述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答:热力学第一定律:如果外界既向物体传热又对物体做功,那么物体内能的增加量就等于物体吸收的热量和外界对物体做功的总和。
热力学第二定律:不可能使热量由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而不引起其他变化。
第 二 次形考任务阶段测验 二试题及 答案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 2 2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 2.请根据学习进度随时完成各章作业,并于完成第五章之后交教师评阅。
第三章
声和光 (1)光从空气射入一种玻璃,当入射角是 60°时折射角正好是 30°,求这种玻璃的折射率。
解:(1)因为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会发生折射现象。
因此有折射率公式:sini/sinr=n21
(2)已知题意,入射角是 60 度时的折射角正好是 30 度则代入公式,得:
N=sin60°/sin30°=1.732 答:光从空气射入一种玻璃的折射率为 1.732。
(2)声音的三要素是什么?为何二胡和小提琴的音色不同? 答:声音的三要素:音量、音调、音色。音量,即声音的大小程度。音的强弱是由发音时发音体振动幅度(简称振幅)的大小决定的,两者成正比关系,振幅越大则音越“强”,反之则越“弱”。音调,即声音的高低程度,音的高低是由发音时发音体振动频率的快慢决定的,振动频率:一秒钟振动次数。越快音调越高,越慢音调越低。音色,音色指声音的感觉特性。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 色也就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音色是声音的特色,根据不同的音色,即使。在同一音量音调,也能区分出是不同乐器或不同人发出的。所以音色不同。
(3)照度和亮度的概念有何不同? 答:照度,对于被照面而言,常用落在其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多少来衡量它被照射的程度, 这就是常用的二胡和小提琴的材料结构不同,照度,它表示被照面上的光通量密度。亮度是指发光体(反光体)表面发光(反光)强弱的物理量。
第四章 电和磁 (4)试画出一对等量异种电荷的电场线示意图。这些线代表着场里的正电荷的运动方向吗? 答:
电场线是为电场想象化而假想的线。可以看出,电场线总是从正电荷出发,指向负电荷,而且离电荷越近的地方,也就是电场线越强的地方,电场线越密。
(5)并联电路的特征是什么? 答:1.各用电器并列接收电路,电流不止一条路径。2.干路开关控制整 个电路;之路开关控制其所在支路上的用电器。3.一条支路断路, 不影响其他支路。4.一条支路被短路,整个电路都被短路。
(6)安培怎样在微观上把电现象和磁现象联系起来了? 答: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电流的周围可以形成磁场。物体里,电子绕原子核运动可形 成电流,这样就可以产生磁场,但是在对外不显磁性的物体中电子的 运动取向几率是相等的,电子产生的磁场就彼此抵消了;在磁体中电子的运动取向是一致,电子产生的磁场不断累加,所以就显磁性。物体被磁化,就是在一个强大的外磁场的作用下,强制使物体中的电子运动取向一致,对外显磁性。
(7)说明下列概念:模拟信号、数字信号、编码、解码。
答:传统记录信息的方式,多为模拟式。例如我们常可以把一个声信号变成一个相似的电信号或磁信号。也就是说用一个电流或被磁化的 磁带来模拟声音信号。数字信息技术则是采用另外一种思路,我们可以把时间 t 分成许多相等的小间隔,例如 1/100 s。而把声音的强弱分成若干等级,比如 256 个等级。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到描述这个声信号的许多组数据。这些数据就叫做数字信号。每一组数据有两个数,一个代表时间位置,一个代表声音强弱。这个过程称为信息的编码。根据这个编码,我们可以将原信息复原(解码)。
第五章 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8)什么是“温室效应”?主要的“温室气体”有哪些? 答: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是大气保温效应的俗称。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因其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主要的温室气体有:CO 2 (二氧化碳)、CH 4 (甲烷)、N 2 O(氧化亚氮)、HFCs(氢氟碳化物)、PFCs(全氟化碳)、SF 6 (六氟化硫)。
(9)水在人体内有何作用? 答:水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物质,约占体重的 75%,除一般的载体作用(如血液载带运送氧及营养成分)、体温调 节作用、润滑作用(减少食物对消化管道的摩擦)外,水的代谢作用也 很重要。水参与细胞中原生质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的 形成,并使其组成物质(蛋白质、糖类、磷脂)保持胶体状态,进行各种代谢活动;各种代谢废物的良好溶剂。水直接作为反应物参加了体内各种生化反应,本身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营养素。
(10)什么是沼气? 答:沼气是一些有机物质(如秸秆、杂草、树叶、人畜粪便等废弃物)在一定的温度、湿度、酸度条件下,隔绝空气(如用沼气池),经微生物作用(发酵)而产生的可燃性气体。由于这种 气体首先在沼泽地被发现,故名沼气。沼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一般含甲烷 50~70%,其余为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氮、氢和硫化氢等。
其特性与天然气相似。
(11)平衡膳食的化学基础是什么?
答:平衡膳食的化学基础主要涉及:成酸性食物与成碱性食物平衡; 膳食中蛋白质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适合人体需 要;膳食中三大生热营养素保持一定比例。
(12)通常烧开水的水壶使用日久会结成坚硬的水垢,为什么? 答:“水垢”也就是“水碱”,就是在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特别是加热时),水中溶解的钙离子(Ca2+)和镁离子(Mg2+) , 与某些酸根离子形成的不溶于水的化合物或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水垢的导热性能极差,只有金属的二百分之一。水垢往往以晶体形式存在,质地坚硬,一旦形成,很难去除。由于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自来水,都是溶解着大量的钙离子(Ca2+)和镁离子(Mg2+),通常所说的“水很硬”,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的水在加热时,钙离子和镁离子的碳酸盐(碳酸钙和碳酸镁)在水中的溶解度会大幅度降低,其中大部分不能溶解的(碳酸钙和碳酸镁)就会从水中析出而形成沉淀,也就形成了水垢。
第 三 次形考任务阶段测验 三试题及 答案
自然科学基础作业 3 3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 2.请根据学习进度随时完成各章作业,并于完成第八章之后交教师评阅。
第六章 化学反应 (1)什么叫化学反应速率?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内因和外因)有哪些? 答:化学反应的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它着眼于物质的种类和质量的变化。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是指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如金属钠与冷水剧烈反应,而镁和沸水仅能微弱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是内因。外因是指外界条件如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等。改变了这些条件,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其根本原因是改变了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目,也就改变了分子间发生有效碰撞的机会,从而改变了化学反应速率。其他条件:除上述四种常见的反应条件外,还有光、超声波、激光、放射线、电磁波等均可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试述煤气(CO)的致毒原因和解毒办法。
答: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血液中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与氧的结合能力要强 200 多倍,而且,血红蛋白与氧的分离速度却很慢。所以,人一旦吸入一氧化碳,氧便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使组织细胞无法从血液中获得足够的氧气,致使呼吸困难。
解毒办法:1.应尽快让患者离开中毒环境,并立刻打开门窗,流通空气。2.患者应安静休息,避免活动后加重心、肺负担及增加氧的消耗量。3.对有自主呼吸的患者,应充分给予氧气吸入。4.对昏迷不醒、皮肤和黏膜呈樱桃红或苍白、青紫色的严重中毒者,应在通知急救中心后便地进行抢救,及时进行人工心肺复苏,即体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其中在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若患者嘴里有异物,应先往除,以保持呼吸道通畅。5.争取尽早对患者进行高压氧舱治疗,以减少后遗症。即使是轻度、中度中毒,也应进行高压氧舱治疗。
(3)化学反应式配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化学反应式配平的主要依据是物料平衡,又称为质量平衡。
化学式配平:质量守衡,若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有得失电子守衡。
离子方程式:质量守衡,电荷守衡,若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守衡。
(4)什么是核反应? 答:粒子(中子、粒子、粒子、光子等)或重离子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各种变化的过程,叫做核反应,这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现今存在的化学元素除氢外,都是通过核反应合成的。
(5)太阳能的基础是什么? 答:热核反应是太阳能的基础。从太阳的光谱中发现,太阳中存在着大量的氢和氦。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聚合成氦原子核,同时释放聚变能。这种聚变能一方面用来维持聚变反应所需的高温,另一方面以光和热的形式向太空辐射巨大的能量。
第七章
生物多样性 (6)蛋白质在生命活动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答:一方面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例如,人和动物的肌肉主要是蛋白质,输送氧的血红蛋白也是蛋白质。另一方面,有些蛋白质是调节生物体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例如,调节生命活动的许多激素是蛋白质,调节新陈代谢各种化学反应的酶大多是蛋白质。
(7)什么是种群? 答: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
推荐访问:自然科学基础作业3答案 作业 自然科学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