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的代表就是在中国家喻户晓
的林则徐。在他最著名的译著《四洲
志》中,有一段介绍英国的文字,里
面就用到了“博物馆”一词。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
则徐联合志同道合的中国知识分
子一起翻译了很多外文书籍和文
章资料。《四洲志》是其中之一,它
的原著是英国人慕瑞(Murray)
1836年写的《世界地理大全》(The
Encyclopedia of Geography)。林
则徐很重视这本书,亲自对译文进
行过润色,精心编辑之后定名为《四
洲志》。书中的《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再补编》第十二帙《四洲志》英吉利
国(即英国)部分有“英吉利又日英
伦,又日兰顿。”“兰顿建大书馆一
所,博物馆一所”的记述;在育奈士
迭国(即美国)部分亦有如下叙述:
“如分管武事,设立章程,给发牌
照,开设银店、贸易、工作、教门,赈
济贫穷,以及设立天文馆、地理馆、
博物馆、义学馆,修整道路、桥梁,疏
浚河道,皆官司其事”。笔者尚未
考证到译文当中“博物馆”这个名词
有何借鉴或者出处,但是已经可以判
断这个词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能
为读者大致理解和认同了。而且根据
整段话意思来看,这里使用的“博物
馆”意思与现代汉语对它的使用方式
没什么差别。
中国认识“博物馆”,当然不只
是识读这个名词,还有人到西方的博
物馆亲自参观过。有西方人“送”西
学到中国,就有中国人走出国门去开
眼界。中国人游历之后带回国的知识
对于大众逐渐认识博物馆这样的新
鲜事物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