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教案设计 > 正文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10篇

时间:2022-10-13 18:25:32 来源:网友投稿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10篇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 ”而条理比较清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

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10篇

篇一: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

意图:

 《大纲》 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 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

 ” 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 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 描写事物。

 《爬山虎的脚》 一文, 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 描述栩栩如生, 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 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 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 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 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

 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

 (1 )

 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 (2 )

 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 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 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 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 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

 。

 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 帮助学生掌握重、 难点, 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 形状、 颜色等静态的东西, 通过实地观察, 学生容易掌握。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 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 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 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 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 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 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 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 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 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 、 (1)

 实地观察爬山虎。

 (2)

 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 、 投影片。

 3 、 多媒体课件:

 (1 )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 )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 熟读课文,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 、 学会生字新词;

 3 、 给课文分段;

 4 、 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模样、 颜色。

 教学准备:

 1、 实地观察爬山虎。

 2、 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 谜语:

 (1 )

 上搭架, 下搭架, 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 )

 上搭架, 下搭架, 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 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 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

 2 、 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 也是一种攀援植物, 可它不用搭架子, 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第2 5 课《爬山虎的脚》 。

 3 、 对课题质疑。

 二、 检查预习:

 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 出示学习目标、 自读。

 四、 学习生字新词

  1 、 开火车拼读、 纠音。

 (字形重点:

 隙、 漾)

 2 、 解释生字词。

 五、 默读、 思考:

 1 、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 、 分段。

 3 、 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 汇报。

 六、 教学第一段(第1 自然段)

 1 、 默读、 思考:

 (1 )

 这一段讲了什么?

 (2 )

 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 、 提问

  七、 教学第二段(第2 自然段)

 1 、 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 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

 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 、 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 )

 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2 )

 课文写爬山虎的脚, 为什么要写第1 、 2 自然段?

 (3 )

 讨论、 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 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 模样、 颜色等, 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 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 、 重点指导朗读第3 、 4 句。

 4 、 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 自然段。

 5 、 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 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 质疑。

 九、 做练习3

 板书设计:

 2 5 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

 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

 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 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 、 认识大自然的神奇, 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 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 、 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

 的图案。

 2 、 多媒体课件:

 (1 )

 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 )

 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检查练习3 (投影片出示)

 二、 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出示学标)

 三、 学习第 3 自然段

  1、 默读; 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 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 提问、 出句子投影, 齐读。

 3、 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 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 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 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 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 形状和颜色, 全班说。

 4、 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 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 学习第 4 自然段

  1、 自由读。

 2、 听录音, 请同学们合上眼睛, 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 多媒体显示、 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

 4、 用“▲” 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 齐读

  6、 抓住重点词, 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 提名说。

 7、 指导朗读

  8、 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 换成“一步一步” , 行吗? 为什么? 讨论、 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 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 越往高处爬, 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

 9、 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

 10、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 教学第 5 自然段

  1、 根据课后练习 1(3)

 , 轻声朗读。

 2、 同桌讨论、 汇报。

 3、 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 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 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 耐心)

 五、 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先讲它的生长位置、 形状和颜色, 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 质疑

  七、 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 课外作业:

 1、 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 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 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篇二: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

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麻 雀 》教学设计

 【 教材 分析】

 《麻雀》是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 五 单元的一篇课文,出自19 世纪俄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之手。他以新颖的构思,精炼的语言文字,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使小麻雀免受伤害的动人故事。文中通过对不同角色的神态、动作的具体描写,不仅刻画出小麻雀弱小可怜,猎狗庞大凶猛的形象,而且塑造出老麻雀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为救幼儿奋不顾身的勇敢的献身精神,热情地歌颂了“ 爱” 的强大的力量。

 【设计说明】

 杨再隋先生说:“要充分有效地读书,让学生 把书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读出神。”本课的教学设计以读贯穿始终,“初读”“默读”“品读”“研读”“拓读”,读的层次势如剥笋。注重“阅读教学策略”的指导,以读促讲,以读悟情,让学生在读中学到方法,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学习时,读懂文中的词句,通过自问自答、互问互答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汇报交流。相互启发,深入探究老麻雀保护幼儿的急切心情和敢于与敌人作殊死搏斗的无畏气概,进而领悟“亲子”“母( 父) 爱”力量的强大。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非形式化的主动发现、探究创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能力。同时,通过反复 的读、思、画、议,使学生对老麻雀这个主要角色的神态、动作及果敢的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

 【 教学目标 】

 1、教学总目标 :

 (1)引导学生读议课文,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懂得母爱的伟大。

 (2)抓住重点语句,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为一种强大的力量。

 教学重点 (1)找出描写小麻雀、猎狗、老麻雀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三者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爱的强大力量。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第四、五自然段中描写老麻雀神态、动作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即“一种强大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预习课文。

 2.收集和母爱有关的名言及故事。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导入新课 1.走近作者。

 (1)导思:同学们喜欢看外国名著吗?(出示长篇小说《父与子》的一组图片)还记得这些有趣的情节吗?你知道《父与子》这部名著的作者是谁吗? (2)出示屠格涅夫的图片及介绍。

 2.导入新课。

 (1)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麻雀》就选自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相机板书课题。

 学生齐读。

 (2)导思:这只小小的麻雀身上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连这位伟大的作家都被打动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 设计意图:由外国长篇小说导入,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拉近了学生与作者及文本之间的距离,可谓一举多得。而对屠格涅夫的介绍,潜移默化中丰厚学生的文化积淀,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学生自学。

 自读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上自然段的序号。

 (3)想一想:

 ①课文出现了哪几个角色?主人公是谁? ②这些角色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么样的? ③按“起因——经过——结果”将课文分为三部分。

 2.组内读文,讨论交流。

 3.交流问题,相机导学。

 汇报交流问题。

 ①学生汇报第一个问题。教师根据学生汇报贴图片。

 ②学生汇报第二个问题。

 学生自由汇报后,引导学生看着板书说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练习将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通过“同桌互说互评,指名试说,老师帮助理顺表达”的形式,帮助学生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③学生汇报第三个问题。各组相机补充,教师点拨指导。

 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起因。写在打猎回来的路上,“我”的猎狗发现了一只掉在地上的小麻雀。

 第二部分(第 4~6 自然段):经过。写猎狗想伤害小麻雀,老麻雀飞落下来保护小麻雀。

 第三部分(第 7 自然段):结果。写“我”唤回了猎狗,小麻雀得救了。

 4.检查朗读,识字学词。

 (1)检查朗读第 1~3 自然段,相机识字学词。

 ①指 3 名学生开火车朗读第 1~3 自然段。

 ②课件出示词语:林荫路、嗅到、摇撼、无可奈何、呆呆。

 ③多种形式朗读词语。

 ④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词语。

 A.学生读词语后交流词语的意思。

 B.教师相机出示图片或做动作、扩词等。

 ⑤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⑥出示句子,学生赛读。

 我打猎回来,走在林荫路上。猎狗跑在我的前面。

 突然,我的猎狗放慢脚步,悄悄地向前走,好像嗅到了前面有什么野物。

 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白桦树。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

 (2)检查朗读第 4~6 自然段,相机识字学词。

 ①指学生朗读第 4~6 自然段。

 ②课件出示词语:牙齿 挓挲 身躯 掩护 拯救 幼儿 嘶哑 搏斗 庞大 力量 愣住 ③多种形式朗读词语。

 ④课件出示重点词语:挓挲 拯救 嘶哑 庞大 ⑤学生汇报自己理解的词语。

 ⑥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⑦出示句子,学生赛读。

 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

 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

 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

 (3)检查朗读第 7 自然段。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夯实基础 1.课件出示“我会写”写字提示,组织学生展开同桌互助学习活动。

 看一看:仔细观察写字表的“嗅、躯、掩、护、幼、搏、愣”,观察这几个 字有什么特点,将容易写错的笔画圈出来,并给同桌讲一讲圈画的理由。

 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好圈画的笔画呢?和同桌商议一下。

 练一练:针对自己圈画的书写难点做书空练习。

 2.教师利用投影仪展示同学圈画的字,请学生说一说圈画的理由。

 预设:“嗅”右上部是“自”,下面是“犬”。(学生书空“嗅”字,重点强调偏旁“口”的写法) “躯”中“身”的最后一笔撇不出头。(学生书空) “掩”和“护”都是提手旁,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幼”的左面不是“纟”。(学生书空) “搏”的左面是“扌”。(学生书空) “愣”的右上方是“罒”,不是“西”。(学生书空) 3.利用动画演示会写字的笔顺,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笔画特点,尝试完成写字表中的练写内容,写好后再对照范字改一改。

 4.学生自由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5.投影仪展示学生书写成果,集体进行评议:哪个地方写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议?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写字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自己写完和范字对照”与“集体评议”中养成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读书读得认真,写字写得漂亮。课后请同学们把记不牢的生字多

 练几遍,并且熟读课文,下节课咱们比比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出示词语,学生开火车朗读,并用喜欢的词语说句话。

 2.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麻雀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 【 设计意图:复习词语和回顾课文内容,既夯实基础,又架起新旧知识的桥梁,为学习下文做好铺垫。

 】

 二、紧扣结果,引发思考 1.过渡:小小的麻雀竟战胜了庞大的猎狗,你对故事的结果感到奇怪吗? 2.课件出示课文第 6、7 自然段。

 猎狗愣住了,它可能没料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引导学生对比老麻雀的“小”和猎狗的“大”,却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来提问题。

 (1)默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汇报交流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

 ①猎狗为什么愣住了? ②老麻雀的勇气是什么?猎狗为什么没有想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 ③猎狗为什么“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 ④“我”为什么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 3.导思:麻雀是那么弱小,猎狗是那么强大,但结果,老麻雀赢了,吓退了猎狗,成功地救下了小麻雀。怎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难道是因为这只猎狗胆小无能吗? 三、品读课文,加深感悟 1.导学:请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自由品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读边画,可以在相应的地 方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想好的同学可以先和同桌说一说。

 2.学生自主学习,自问自答。

 3.同桌、小组内互问互答,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

 预设一: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句子,相机指导抓住比喻句和动词谈感受。

 (3)融情想象:从这小小的动作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只怎样的老麻雀? (4)指导朗读: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勇敢,让庞大的猎狗震惊了。来,男孩子们,读出你们对老麻雀的敬佩之情。

 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坚定,让庞大的猎狗愣住了。来,女孩子们,读出你们对老麻雀的钦佩之意。

 预设二:

 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句子,相机指导抓住“挓挲”和“绝望”谈感受。

 (3)融情想象: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它为何会绝望? (4)指导朗读:对呀,渺小的麻雀,庞大的猎狗,这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毫无希望的搏斗,但老麻雀毫不犹豫地去面对猎狗,全力以赴,不顾一切。此时此刻的老麻雀怎能不让猎狗心生怯意呢?来,读出你们此刻的心声。

 预设三: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准备着一场搏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句子,相机指导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

 (3)融情想象:假如老麻雀会说话,它“尖叫”“发出嘶哑的声音”时会喊些什么话呢? (4)导思:透过老麻雀的外在表现,我们似乎可以触摸到它那颗拼死救子的内心:

 当它一发现猎狗靠近小麻雀,要伤害小麻雀时,它内心想:__________________。

 当 它 看 见 猎 狗 是 个 庞 大 的 怪 物 时 , 心 里 又 想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5)导思: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为什么“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6)导学:此时此刻,老麻雀出乎意料的行动令庞大的猎狗震惊了,再读读课文想一想:

 猎狗为什么愣住了? 预设四:

 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1)学生读句子谈感受,其他学生补充。

 (2)教师出示句子,相机指导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感受麻雀的小和可怜。

 (3)融情想象: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嘴角还是嫩黄的,个头不过咱们拳头那般大,此时站在小麻雀跟前的猎狗会怎么想呢? (4)导学:美味就在眼前,猎狗慢慢地走近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猎狗此时的心情要是用一个字形容是什么?两个字形容呢?三个字呢?猎狗此时的心情怎一个“美”字了得。来,女生读对小麻雀的描写,男生读对猎狗的描写,一起感受当时的气氛。

 (5)导思:所以,猎狗愣住了是因为( )。

 5.导学:正是这种强大的爱,拯救了小麻雀;正是这种伟大的爱,吓退了猎狗;正是这种伟大的爱,感动了充满爱心的作者——屠格涅夫。《麻雀》选自屠格涅

 夫的小说《猎人笔记》,在原文的结尾,其实还有这样一段话:

 出示课件:

 我想,爱比死,比死的恐惧更强大——只有它,只有爱,才维系着生命,并使生命充满活力。——屠格涅夫《猎人笔记》 6.导学:麻雀斗猎狗无疑是一场力量悬殊的搏斗,可正因为老麻雀那震撼人心的爱,产生的巨大力量,使得那令人惊恐不安的险情出现了奇迹。所以,你知道老麻雀的勇气是什么?猎狗为什么没有想到老麻雀会有这么大的勇气?你们知道猎狗为什么慢慢地,慢慢地向后退吗?知道“我”为什么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吗?你们瞧,解决了第一个问题,其他三个问题就迎刃而解。

 (教师随机擦掉后三个问题) 四、追根溯源,学习方法 1.过渡:无助的小麻雀,无畏的老麻雀,攻击与退缩的猎狗,文中的三个角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如何将三个形象写得如此具体呢?请你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说一说。

 引导学生着眼于作者是如何准确运用重点词语的。

 2.学生自由读书,勾画。

 3.汇报交流。

 预设一:小麻雀的无助。

 我顺着林荫路望去,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小翅膀。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1)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

 (2)导学:作者分别抓住了小麻雀的哪些描写? ①神态描写。

 课件出示“呆呆地”“无可奈何”变色。

 ②动作描写。

 课件出示圈出“站”“拍打”。

 ③外形描写。

 课件依次在“小翅膀”“嘴角嫩黄”“头”下面画横线。

 (3)指导朗读: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只怎么样的小麻雀?读出你此时的感受。

 (4)小结:作者巧妙地抓住神态、动作和外形进行描写,将一只很小又可怜的小麻雀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不禁心生爱怜。

 预设二:老麻雀的无畏。

 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它挓挲起全身的羽毛,绝望地尖叫着。

 老麻雀用自己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准备着一场搏斗。

 (1)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

 (2)指导学生圈出动词。

 (3)指...

篇三: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

2019 新人教版部编本四年级上册语文

 全册教案设计

 目

 录 第一单元 1.观潮…………………………………………………………2 2.走月亮………………………………………………………5 3* 现代诗二首………………………………………………8

 秋晚的江上………………………………………………8

 花牛歌……………………………………………………9 4* 繁星………………………………………………………10

 口语交际…………………………………………………11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12

 语文园地…………………………………………………13 第二单元 5.小田鼠弗雷德里克…………………………………………16 6.蝙蝠和雷达…………………………………………………21 7.小电影院……………………………………………………25 8* 呼风唤雨的世纪…………………………………………30

 习作:小小“动物园”…………………………………32

 语文园地…………………………………………………33 第三单元 9.古诗三首……………………………………………………36

  暮江吟……………………………………………………36

 题西林壁…………………………………………………36

 雪梅………………………………………………………37 10.爬山虎的脚………………………………………………38 11.蟋蟀的住宅………………………………………………41

 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45

 习作:写观察日记…………………………………………46

 语文园地…………………………………………………47 第四单元 12.盘古开天地………………………………………………50 13.精卫填海…………………………………………………52 14.普罗米修斯………………………………………………53 15*女娲补天…………………………………………………56

 习作:我和

  过一天 ………………………………58

 语文园地…………………………………………………59

 快乐读书吧………………………………………………61 第五单元 16.风筝………………………………………………………64 17.庥雀………………………………………………………67

 习作例文:

 小木船…………………………………………………70

 爬天都峰………………………………………………72

  习作:生活万花筒………………………………………74 第六单元 18.牛和鹅……………………………………………………76 19.和时间赛跑………………………………………………81 20.滴水之恩…………………………………………………85

 口语交际:安慰…………………………………………89

 习作:多彩的活动………………………………………90

 语文园地…………………………………………………91 第七单元 21.古诗三首…………………………………………………94

 出塞………………………………………………………94

 凉州词……………………………………………………94

 夏日绝句…………………………………………………95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96 23*梅兰芳蓄须………………………………………………99 24*延安,我把你追寻………………………………………102

 习作:写信………………………………………………104

 语文园地 ………………………………………………105 第八单元 25.王戎不取道旁李…………………………………………108 26.西门豹……………………………………………………109 27* 故事二则………………………………………………113

  扁鹊治病 ………………………………………………113

 纪昌学射 ………………………………………………114

 口语交际:讲历史故事…………………………………116

 习作:我的心儿怦怦跳…………………………………117

 语文园地 ………………………………………………118 识字表………………………………………………………121 写字表………………………………………………………124 词语表………………………………………………………126 标*的是略读课文

 1. 观潮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逐渐”“恢复”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描写潮来时的几个句子。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声

  形

  潮来前

 平静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1 观潮

 潮来时 越来越响 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 白色城墙

  潮过后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 水涨船高

 2. 走月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3、情感目标: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浓浓的亲情,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7、走月亮)

  二、学习生字词

  1、教师朗读课文,配以多媒体课件(文章伴随着钢琴曲出示)。

 2、学生自读课文。(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

 5、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教师此时要特别注意指导“载”的读音,在这里是“运载(zài )”。

 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月亮”吧。

  二、品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体会着月色下的美好意境自读课文,然后找出最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并试一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全班交流,指导朗读。

 1、学生可能谈到秋天月夜的美好。

 第二自然段:秋天“月儿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照亮了……也照亮了……”

 月光洒满人间,月光下的各种景物清晰而又静谧,这迷人的月夜使“我”和阿妈感受到月夜景色的美好。

 (让学生根据文本展开想象,月光还照亮了哪些地方。)

 第四自然段:“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月光下的溪水清澈美丽,“我”和阿妈欣赏到清澈美丽的溪水,闻到了溪水中山草和野花的香味,看到倒映在溪水里的月亮,看到了鹅卵石间的无数个可爱的小水塘和倒映在小水塘里的数不清的月亮。秋风轻拂,无数个小水塘中的无数个小月亮随着微波轻轻摇荡。

 (请学生描述自己通过文本所想象到的美景,并通过朗读宣泄看到这般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

 第六、七自然段:我们走过了那么多的地方,耳闻秋虫唱歌和夜鸟拍打翅膀的声音,嗅到了野花的香气和果园里成熟了的果子的香气,目睹了沿途的美景和空中美丽的月亮及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就像到了仙境一样。

 (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①、秋虫夜鸟此刻在做什么?

 ②你能想象一下果园里的景色吗?

 ③作者都嗅到了野花的香气,那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

  ④引导学生想象第七自然段的两处省略号所蕴涵的内容。)

 2、当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迷人的景色时,内心会有什么感受呢?

  除了月夜下迷人的景色使小作者感到愉快、高兴,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呢?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找一找。

  第三自然段: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阿妈喜欢领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漫步,我们手牵着手欣赏月下美丽的景色,该有多么幸福哇!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漫步时的幸福心情,理解作者的感受,并有感情地朗读。)

  第四自然段:阿妈领着“我”欣赏月下美丽清澈的小溪,使“我”想起白天阿妈带着“我”到溪边嬉戏玩耍时好玩儿的情景,更感到幸福甜蜜。

  (教师引导学生回想自己和妈妈一起玩时的体验,来感受作者此时幸福甜蜜的心情,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宣泄出来。)

  第七自然段:在迷人的月下,阿妈拉着“我”的手,“我”感到阿妈的手越来越温暖了。我们贴得很近,“我”都闻得到阿妈身上那熟悉的气息,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那种浓浓的亲情。

  (引导学生回想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时的情景,感受妈妈身上的温暖气息,并个性化的朗读。)

  第七自然段:“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引导学生想象此时的景色,并个性化的朗读。)

 3、也可能学生在一个自然段中即体会到了景色的美,也体会到了情美,教师可随机进行指导。

  三、调动学生的生活实际,谈感受

 1、你有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2、你有没有和家人在一起感到幸福的时刻?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讲一讲,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随机点拨:其实亲情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会发现我们被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幸福、快乐。

  四、整体回顾

 1、《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诗...

篇四: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1963 年,我上初三,写了一篇作文叫《一张画像》,经我的语文老师推荐,在北京市少年儿童征文比赛中获奖。

  一天,语文老师拿着一个厚厚的大本子对我说:“你的作文要印成书了,你知道是谁替你修改的吗?”我睁大了眼睛,有些莫名其妙。“是叶圣陶先生!”老师将那大本子递给我,又说:“你看看叶先生修改得多么仔细,你可以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我打开本子一看,里面有这次征文比赛获奖的 20 篇作文。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回到家,我仔细看了几遍叶老先生对我作文的修改。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类似这样的修改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有一处,我记得十分清楚:“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删掉原句中“包”这个动词,使得句子干净了也规范了。而县“书皮”改成了“包书纸”更确切,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叶老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一则简短的评语: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事实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儿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

 得这样亲切自然”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

  这一年暑假,语文老师找到我,说:“叶圣陶先生要请你到他家做客。”我感到意外:像叶圣陶先生那样的大作家,居然要见一个初中生!

  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来到叶老先生住的四合院。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叶老先生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一下子让我觉得距离缩短不少。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我非常庆幸,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 15 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

 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朗读、背诵第 6 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的生平。

 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第六课我们学过了叶圣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他为这些绿绿的爬山虎写了一段很美的话,还记得吗?看—— 出示句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真好,都美到老师心里来了!)

 二、学习生词 1、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看老师板书课题)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同学们这一墙的爬山虎绿绿的充满了生机,我们再读课题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肖复兴,你们想知道他在文章中都写什么了吗?那就快点打开课文,放声的读一读,注意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刚才同学们都读得特别认真,那这些词语会读了吗?自己先来读一读。

 3、我找个同学来读一读,他如果读正确了,大家跟他一起读! (讲“曲线”的曲,出示字典中的解释,选择读音)

 三、学习课文 1、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的事情?(板书叶圣陶)我们都知道叶圣陶是一位大(作家),肖复兴当时是一位 15 岁的初中生。他们很有缘在这篇课文中相遇了

 ( 出 出 示 示 )

 )

 叶 叶 圣 圣 陶 陶 是 是 一 一 位 位 集 集 作 作 家 家 , , 教 教 育 育 家 家 , , 出 出 版 版 家 家 于 于 一 一 身 身 的 的 人 人 , , 他 他 对 对 中 中 国 国 的 的 文 文学学 发 发 展 展 做 做 出 出 了 了 突 突 出 出 的 的 贡 贡 献 献 , , 一 一 生 生 创 创 作 作 了 了 大 大 量 量 的 的 小 小 说 说 、 、 散 散 文 文 、 、 杂 杂 文 文 、 、 诗 诗 歌 歌 和 和 儿 儿童童 文 文 学 学 作 作 品 品 , , 比 比 如 如 我 我 们 们 学 学 过 过 他 他 写 写 的 的 《 《 荷 荷 花 花 》 》 《 《 爬 爬 山 山 虎 虎 的 的 脚 脚 》 》 等 等 。

 。

  叶叶 圣 圣 陶 陶 一 一 生 生 笔 笔 耕 耕 不 不 辍 辍 , , 为 为 后 后 人 人 留 留 下 下 了 了 许 许 多 多 脍 脍 炙 炙 人 人 口 口 的 的 名 名 篇 篇 , , 是 是 一 一 位 位 闻 闻 名 名中中 外 外 的 的 伟 伟 大 大 作 作 家 家 !

 !

  那那 肖 肖 复 复 兴 兴 呢 呢 ? ?

  课文主要讲了他们之间的哪几件事? (引导总结:修改作文

  邀请做客)

 2、那围绕这两件事,又怎么把课本分为两部分啊?你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一想。默读课文书平放,这样便于你学习。(板书 1-5 6-10)

 3、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 1—5 自然段,思考,叶老给“我”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有句话写出了作者的真实感受,找到画下来。

 (出示: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春风拂面给人什么感觉?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这句话,在这里是什么让他感觉舒服? 什么是平和?(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4、肖复兴和叶圣陶老先生素未谋面,他仅通过一篇作文批改,就感受到叶老的认真、平和、温暖,那,叶老是怎样修改肖复兴的作文的呢?打开书, 默读课文 1-5 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用笔勾画,还可以做一点批注,待会儿咱们再来交流,开始 A、生: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师:同学们我们都来看一下这个句子,当肖复兴翻开作文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红色的修改符号的时候,他是什么表情? 生:很惊讶,不可思议,(从愣体会到的)

 师:你很会读书,他为什么这么惊讶? 生:修改了这么多;他一位这么著名的作家,竟然真的给我一个小小的初中生修改作文

 师:是啊,你能读出肖复兴的这种惊讶吗?指名读。(你重读了“愣”,让我们体会到了肖复兴当时的吃惊)

 师:我们从愣字体会到了肖复兴的惊讶,继续读读这句话,除了惊讶,你还从哪儿体会到了什么? 生:很认真,很多,密密麻麻,几页,到处 师:密密麻麻什么样子?(指名说)(请同学们把课本往后翻两页,看看 130页的资料袋)你们看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师:如果你是肖复兴看到叶老这么认真地修改你的作文,你会是什么心情?(感动)

  读出来。

 难怪,西方谚语说,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看,同一句话抓住不同的关键字,我们就能读出不同的感受。

 B、师:你还画了哪些语句? 生:“一张”“一幅” 师:有什么不同?咱们也读读,体会体会。齐读。谁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一张和一幅„„ 师:我们平时说一张——纸,一幅_——画,这样改,用字就(准确了)确实是一点都不马虎。。

 叶老曾经说过,所谓的好文章,只不过是选材精当一点儿、用字准确一点儿、话说得周密一点儿罢了。

 师:再仔细读一读,叶老还进行了哪些修改? 出示: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

  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师:删改前和删改后有什么不一样?自己读读,想一想。

 生“书皮“改成”包书纸“更确切了。去掉包,干净了也规范了。

 师:这里的干净是咱们平时说的意思吗?,指什么?(简练、不罗嗦)

 师: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从这两处修改中,你学会了哪些修改文章的方法(把用词不准确的地方改准确,删去啰嗦重复的词句)

 师:类似这样的修改,还有很多,长句断成短句的地方也不少(出示修改原稿)你看,这短短的一篇作文叶老反反复复修改了一百多处,看完这些,你有什么感受?(认真 对文章一丝不苟 板书:一丝不苟 )

 师:这件事发生在 1963 年,当时叶老已经 69 岁高龄了,【他还担任(出示)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

  总编辑】工作很忙很忙,可他仍然会挤出时间来为我们这些孩子一篇一篇地修改作文,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平和、关心小朋友、敬佩、平易近人、负责)

 师:就是这样一位普普通通的初中生的一篇作文,却被这位素未蒙面的闻名海内外的大作家,反复修改了 100 多处,难怪作者包含感激地说(出示)引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当 15 岁的肖复兴想到深夜里,69 岁的叶老聚精会神地为自己修改作文,便不由自主的发出感叹(再读) 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我感到这春风不仅吹到了脸上,还吹到了心里,再读。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

 5、老先生不仅评改了,还写了评语。这则评语不仅仅告诉肖复兴,也告诉我们怎样写好作文,自己读读看。

 A、我们应该怎样写好作文?先读句子再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具体事实。(板书)

 生:深受感动(板书:深受感动)

 师:要想写得亲切自然就得“深受感动,先得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

 6、我们知道这篇作文叶老足足修改了一百多处,可这则评语写的却都是优点,为什么?(树立写作的信心)师:一丝不苟、热情鼓舞给了肖复兴多么巨大的力量啊!

 四、学习“邀请做客” 师:15 岁的肖复兴是幸福的,不仅文章得到了叶圣陶老先生的精心修改,而且还应邀到先生家中做客,就在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陪伴下与叶老进行了一次终生难忘的谈话。这次会面,叶老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部分,划出重点句子。

 1、学生自己读书,划记。(师巡视)

 2、交流汇报(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1)引导: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句话,你能成为作者的知音,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吗?(提示:抓住重点词谈谈你的感悟。)

 (2)联系生活理解“融洽”( 点击鼠标,突出“融洽”):

 引导:怎样的两个人会在一起融洽地交谈?而现在一个是——(生: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作家),另一个是——(生:还在读中学的普通学生),你又感受到什么呢?(读出你的感受)(板书:平易真诚)

 (3)抓住对比理解“融化”(点击鼠标,突出“融化” ):

 引导:你见过什么东西融化?它们因为什么而融化?“心”会融化吗?“心融化”了是什么意思?(就是内心深受感动)为什么作者的“心”会融化呢? 同学们,面对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文学大师,面对这样亲切的话语,我们的心怎不融化吗?书拿起来,我们一起读读,预备,起——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肖复兴感动极了,理想的鸟儿就要飞向文学的殿堂,可是同学们,我还没有体会到肖复兴,当然还有各位,那满怀的激动,咱们再读读,好吗?我们的交谈很融洽,仿佛我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一个他的老朋友。他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含的期待,把我小小的心融化了,以至不知黄昏的到来。

 五、课题质疑 1、刚才我们从这两件事中,已经感受到了叶老先生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堪称楷模的文品和人品。故事难忘,人品感人,作者以事写人(板书),既然这是一篇写人的、写事的文章,为什么课文中会多处写到绿绿的爬山虎

 呢?为什么要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呢?(课件出示课题,字体逐渐放大后出现红色大“?”。)

 思考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

 第二课时 一、学习写景片段:

 1、那时的肖复兴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看到它备感亲切。肖复兴又是怎样来描写那一墙爬山虎的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一找,划一划。

 2、学生自由读书、划记,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3、汇报交流:作者是在哪里见到了爬山虎?课文哪几处地方具体描写了爬山虎?

 (1)课件随机出示这两句话:

 句 1: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少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句 2: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句 3: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2)请自由朗读这两段话:你发现它们分别是写什么时候的爬山虎吗? (要点归纳:“我”在叶老先生家的院子里见到了爬山虎,课文有两处对爬山虎的具体描写。第一处是下午刚进院时见到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点击鼠标,突出“夏日”联系上句点明“下午”);第二处是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点击鼠标,突出“落日”,联系上句点明 “黄昏”)。

 (3)你对这两处描写的那一处更感兴趣,是下午的,黄昏的,还是眼前永远绿着的爬山虎,选择一处,好好地读一读,想一想,作者笔下的爬山虎给人怎样的感觉?肖复兴写这爬山虎实际上是想要表达自己怎样的思...

篇五: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文中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本文叙议结合、语言朴实、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学习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学会自省,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文中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文叙议结合、语言朴实、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学习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他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和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 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二、预习 交流

 1.作者介绍。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他是 20 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2.文中人物。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3.背景资料。

 1951 年初,张中行从贝满中学走入了出版社。不久,叶圣陶就发现了张中行的价值。张中行对文字特别敏感,在史学、哲学、文学上的知识和见识都有过人之处,对词语的运用、标点的排列,都有一套逻辑。

  叶圣陶很信任他,把重要的工作交给他,让张中行可以按自己的想法改动作品,比如自己的童话作品集,放手让张中行编。1988 年,张中行获悉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消息,悲痛之余,写下这篇回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

  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 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明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4.字词检查。

 (1)订正字音。

 丁卯.(mǎo)

  商酌.(zhuó)

  慎.重(shèn)

 颠沛..流离(diān pèi)

  譬.如(pì) 朦胧..(ménɡ lónɡ)

 删.去(shān)

 累赘..(léi zhuì)

  拖沓.(tà)

  妥帖..(tuǒ tiē) (2)多音字。

 率  shuài 直率lǜ 效率

 累  léi 累赘lěi 积累

 别  biè 别扭bié 告别 沓  tà 杂沓dá 一沓 系  xì 维系jì 系鞋带 作  zuò 振作zuō 作坊 (3)词语释义。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啊? 南腔北调:形容人口音不纯,掺杂方音,也指说各地方言的人都有。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

 商酌:商量斟酌。

 慎重:谨慎认真。

 恳切:诚恳而殷切。

 一以贯之:语出《论语·里仁》。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全部学说之中,后来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朦胧:不清楚,模糊。文中指文学上的朦胧。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拖沓:做事拖拉;不爽利。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则,规范。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4)词语辨析。

 “简洁”和“简捷”都有“简明”的意思。“简洁”侧重指说话或行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用来形容文字干净整洁、不啰唆、不拖泥带水。“简捷”侧重指简便快捷,也可以形容直截了当。

 三、 整体感知 1.说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散文。“叶圣陶”:主要人物;“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

 2.略读课文,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这篇散文约 2000 字,尽量在 5 分钟内读完。

 方法链接:略读就是一个人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来进行的一种阅读,也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的阅读方式。

 略读的程序是:首先以普通速度阅读开头的一二段,应做到一字不漏。是为了解一下全文的大意、背景、文体风格、口吻阅读开头几段语气等。中间段落只需要阅读关键句子,当然要抓住段落大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有时只需要用眼睛粗略地扫一下全段,挑出一两个重要的词、词组就可以了。结尾的几段因为经常含有总结性的内容,恐怕要读得更充分些。略读的重要性在于要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念,而不应对故事情节发生兴趣。

 (1)结合预习,解决难懂、易错的生字词。

 (2)思考: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教师引导,课堂交流。)

 答案示例:(2)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第 4 段)

 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第 6 段)

 ③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第 8段)

 作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3.细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品德: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描标点;修改文章;送客;复信。

 律己严:文章就是“说话”;作文简洁;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答案示例:①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②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4.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交代叶圣陶先生的逝世,点明写作的缘由。

 第二部分(2~8):具体记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一层(2):总写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

 第二层(3~5):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厚”“为人宽”的一面。

 第三层(6~8):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方面——律己严。

 第三部分(9):表达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之情并号召大家学习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

 四、课堂小结

 自主阅读了课文后,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形象深入人心。那么,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德的呢?同学们可以在课外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五、 随堂 练习

 1.填空题。

 ⑴叶圣陶,又名________,二十世纪著名作家、________。

 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________》,童话集《________》等。

 ⑵张中行是当代知名________、________家、________家。

 ⑶学而不厌,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

 ⑷仁者见仁,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己欲达而达人 2.下列加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 A.别扭(bié)

  譬如(pì)

  鞠躬尽瘁(jū)

  B.业绩(jì)

 字帖(tiē)

 细致恳切(kěn) C.恢复(huī)

  商酌(zhuó)

  颠沛流离(pèi)

 D.累赘(zhui)

 拖沓(tā)

  以身作则(zé)

 【解析】A 项,“别”应读 biè;B 项,“帖”应读 tiè;D 项,“沓”应读 tà。

 3.下列字形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谦虚

 业绩

  朦胧

 正心修身

  B.悔恨

 悠久

  出板

 南腔北调 C.儒家

 公寓

  丁卯

 躬行君子

  D.微末

  天坛

 悲哀

 学而不厌 【解析】B 项,“出板”应为“出版”。

 4.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庆节来临之际,春华街道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召开了一次廉政教育会议,要求全街干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正风肃纪,过好假期。

 B.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对于外界的流言,他只是付之一笑,毫不在意。

 D.他一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

 【解析】B 项中,“津津乐道”与后面的“谈论”重复,应用“津津有味”。

篇六: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

虎的脚

 叶圣陶( 1894- - 1988 ),

 现代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

 叶圣陶曾写过以下童话:

 《 稻草人》 》

 《 《 旅行家》 》

 《 《 小白船》 》

 《 《 古代英雄的石像》 》

  《 《 一粒种子》 》

  《 《 皇帝的新衣》 》

  《 《 玫瑰和金鱼》 》

  《 《 月亮姑娘的亲事》 》

  《 《 含羞草》 》

 《 《 快乐的人》 》

 “ 爬山虎”是一种攀援在墙壁上的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常春藤。

 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

 2、课文第一、二自然描写了什么? 生字 第一段 脚 3、课文那几个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的脚?

 生字

  虎 虎

 占

 铺

 均

 匀

 叠

 茎 茎

 柄

 触

 痕

 逐 爬山虎 占据 平铺 平均 均匀 重叠 嫩茎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要求

 平铺

 那些叶子 绿得那么新鲜 ,让人看着 非常舒服 ,还 一顺儿朝下 , 均匀地铺在墙上,没有 重叠 ,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一阵风 拂过 ,一墙的叶子就 漾起波纹 ,好看得很。

篇七: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

虎的脚四 年 级 上 册 ﹒ 人 教 版10第一课时

 课 前 导 入猜谜语名字叫虎不是虎,有脚但是不能走。小小爪子有力量,攀登高处本领强。( ( 打一植物)谜底:

 爬山虎

 爬山虎:虎 又称爬墙虎 、 捆石龙 、 枫藤 、小虫儿卧草等, , 葡萄科植物 。

 夏季开花, , 花小 ,呈黄绿色 , 浆果紫黑色 。

 常攀缘在墙壁或岩石上 。

 爬山虎生性随和 , 占地少 、 生长快 ,绿化覆盖面积大 , 是垂直绿化的优选植物 。爬山虎的根 、 茎可入药 , 有破瘀血 、 消肿毒之功效;果可酿酒 。

 那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爬山虎可以沿着墙壁向上爬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爬山虎的脚》。

 叶圣陶 ( 1894 — 1988 ),本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主要作品有童话集《稻草人》,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长篇小说《倪焕之》等。走 进 作 者

 整 体 感 知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边读边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为课文 划分 层次,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本文介绍了作者通过自己长期细致的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

 第二部分( 第2 2 自然段)第一部分( 第1 1 自然段)第三部分( 第3 3 ~5 5 段)写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写爬山虎叶子的特点。写爬山虎的脚及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熟 读 词 语均 匀 叶 柄 蜗 牛弯 曲 蛟 龙 枯 萎jūn bǐng wōqū jiāo wěi

 我 会 写hǔ虎cāo操zhàn占nèn嫩shùn顺jūn均dié叠xì隙jīng茎bǐng柄wěi萎qiáo瞧gù固

 书 写 指 导hǔ虎第三笔是横钩,“七”“几”稍扁。

 nèn嫩“女”横画右端不出头;“束”窄长。

 shùn顺左部第一笔为竖撇;“页”末笔变点。

 dié叠三个“又”的捺都变为点;“冖”稍宽。

 xì隙左窄右宽。

 右边的第一笔是竖, 右部中间“日”稍扁。

 归 纳 总 结. 1.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为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 熟读“均匀 ” 、 “ 叶柄”等词语,会写“虎、操”等 13 个字,会写“爬山虎、操场”等词语。

 爬山虎的脚四 年 级 上 册 ﹒ 人 教 版10第二课时

 朗读并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 1 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在哪里?课 文 详 解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 爬山虎。

 我家也有 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生长的位置:

 ①学校操场北边墙上;②我家房顶上

 朗读并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 2 自然段)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有哪些特点?

 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嫩” 字体现了作者 观察的细致 。叶子的颜色是从 “嫩红” 变成 “嫩绿” 的,说明作者进行了 连续观察 。

 刚长出来的叶子 不几天长出的叶子

 对比 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描写准确细致,写出了叶子鲜绿、整齐、均匀、繁密的特点。可见作者对其进行了非常 细致的观察 。

  一阵风拂过,一 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漾一个“ 漾 ”字,生动地再现了满墙的嫩叶随风起伏的情景,展现出了爬山虎叶子的勃勃生机。

 刚长出来的叶子是( )( )长大了的叶子( )( )( )( )嫩红的嫩绿的 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绿得新鲜不留空隙

 朗读并学习课文第三部分(第3 3 ~5 5 自然段)说说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注意“ 注意 ”暗示要看到爬山虎的脚并不容易,需要细致的观察。

 思考: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爬山虎的脚的? 脚的位置、样子、颜色。 爬墙的过程。 脚没触着墙和触着墙的情形。

 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 很像 蜗牛的触角 。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位置颜色 形状

 比喻, 把爬山虎茎上的细丝比作蜗牛的触角,既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又突出了细丝嫩红、纤细、柔嫩的特点,描写具体鲜明。

 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运用“触、变、巴、拉、贴”这一系列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细致、准确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体现出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连续观察。

 将第4 4 自然段中的“巴” 字换成“挨”字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因为“巴”字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紧紧地粘贴在墙上的样子,若换成“挨”字,则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 → 细丝头变成小圆片,巴住墙 → 细丝由直变弯,使嫩茎紧贴在墙上 → 一脚一脚向上爬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出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 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比喻把爬山虎的脚比作蛟龙的爪子,使句子生动形象。

  爬山虎的脚要是 没触着墙 ,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触着墙的 ,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作者的观察方式 —— 不仅细致地观察事物,而且还在 不同的时间点 对事物进行了 连续观察 ,看到了它不断变化的过程。

  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脚,那些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说明了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很牢固。

 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 “处处留心皆学问”,唯有细致的观察,才能发现事物的细微之处,才能写出这种生动准确的句子。

 ♣ ♣ 留心周围的事物,细致观察,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我们应该要向作者学习什么?

 本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 , 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 叶子的特点以及它怎样往上爬的过程 , 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 。主 旨 归 纳

 位置 样子怎么爬:变化伸 → 触 → 巴 → 拉 → 贴没触着墙的 萎了叶子:

 鲜绿 整齐 均匀 繁密脚触着墙的 牢固细致观察细致观察连续观察连续观察生长的具体位置喜爱之情爬山虎的脚爬山虎的脚层 次 梳 理

 朗读指导:

 本文结构清晰,文质兼美,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读准字音,并根据内容用舒缓平和的语调读出对爬山虎的喜爱。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课后习题解答

 参考答案:

 从下面的句子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①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 不几天叶子长大 ,就变成嫩绿的 。② 茎上长叶柄的地方 , 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 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③ 细丝原先是直的 , 现在弯曲了 , 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 , 使它紧贴在墙上 。④ 触着墙的 , 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

 参考答案:

 先是茎上伸出六七根细丝,接着细丝的头上变成小圆片,巴住墙,最后细丝由直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参考答案:

 ①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②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名师来讲解:

 要写好观察日记,必须仔细地观察事物并做好观察记录。本栏目介绍了两种记录观察所得的形式:图文结合和做表格。图文结合即按日期用简要的文字描述观察内容,并配以图片,呈现出观察对象的形态。做表格即用表格分栏列出观察对象、时间、状态、颜色等,将每次观察到的情况依次填入对应的表格内。这两种形式都可以很好地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过程,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需求灵活选择,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具体内容略,见教材第 38 页。资 料 袋

 爬山虎的脚 10 乛横钩不能写成横第1 1 课时 第2 2 课时

 激趣导入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猜猜下面是哪两种植物?葡萄丝瓜第1 1 课时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缘的植物。而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缘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

 课前,你们通过预习,对爬山虎的脚有了哪些了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爬山虎的脚其实是它的另一种根,因为它生长在空气中,所以叫气生根。观察、读课外书、查找资料都是预习的好方法。交流预习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初读课文

 嫩茎 一顺儿 重叠 空隙 漾起波纹叶柄 触着墙 弯曲 蛟龙 萎了嫩茎 一 顺 儿 重 叠 空 隙 漾起波纹叶 柄 触着墙 弯 曲 蛟龙 萎 了nèn jīnɡ shùn dié xìbǐnɡ qū wěi注意儿化音的读法“柄”是后鼻音

 qū qǔ·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 )了。· 这首乐曲( )多难弹啊!qūqǔ

 操 操 占 嫩 嫩 顺 顺 均隙 隙 茎 茎 柄 萎 萎 瞧 瞧 固叠请将生字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全包围结构:操 嫩 顺 均 隙 柄 瞧占 茎 萎固上中下结构:叠

 左窄右宽

 上扁下大

 nèn要写紧凑,注意笔画之间的穿插和避让。第十画是点,不能写成捺。

 xì要写得扁一点儿。“小”竖钩变成短竖。

 快速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爬山虎的脚呢?第3 3 ~5 5 自然段。课文除了讲爬山虎的脚,还讲了什么?爬山虎的叶子。

 读第2 2 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这个自然段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品读课文

 你能从这句话里读出这一段重点讲的什么吗?

 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再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哪几句话具体讲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长大了的叶子引人注意的地方在哪里呢?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鲜艳光亮你见过什么也是绿得新鲜的?早晨带着露珠的小草,妈妈买回来的绿油油的蔬菜等。朗读句子,读出叶子引人注意之处。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顺儿”的意思是什么?一顺儿这句话描写的叶子哪里引人注意呢?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铺满爬山虎的墙。

 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描写的叶子哪里引人注意呢?一墙的叶子铺得整整齐齐,就像绿色的水面,轻风吹过,就像水面起了波纹,写出了爬山虎的动态美。

 诵读第2 2 自然段。抄写第2 2 自然段的第3 3 ~5 5 句话和“爬山虎、嫩红”等词语。

 默读第3 3 自然段,画出写爬山虎的脚的相关句子。第2 2 课时 研读课文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写“脚”的句子,注意要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读完之后,请同学们根据这一部分内容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 ……形状: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颜色: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小结:

 同学们认真读书,读懂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这也正是作者用细致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的。

 读第4 4 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请读一读有关句子。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探索体验

 爬山虎究竟是怎样爬的呢?再读读后面的句子,想一想还应画出哪些重点词,才能看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能否去掉“变”“弯”?说明理由。不能。因为这些动作前后之间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而且是有序的。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行。可以用“一步一步”,“一脚一脚”就是“一步一步”的意思。不行。“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用动作演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爬山虎要想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叶圣陶爷爷不用“一步一步”而用“一脚一脚”,你能体会出什么?叶圣陶爷爷连续细致的观察,用词非常恰当。

 自由读第5 5 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主要讲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和没触着墙时的两种变化。

 这篇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讲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又讲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最后讲了爬山虎的脚没触着墙就萎了和触着墙时巴在墙上相当牢固。领悟方法

 从刚长出的新叶一直到长出脚,没触着墙的脚又萎了,叶圣陶爷爷是怎样观察到的呢?长期、细致

 叶圣陶爷爷进行了连续细致的观察,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注意、仔细看、不几天、以前、今年、原先、现在、后来、逐渐”等词语。

 叶圣陶爷爷对爬山虎的脚不光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而且经过了长期的观察,否则不可能写得这么清楚。要进行观察,我们先要学会写观察记录。

 相同的地方是两种阅读记录中都能看出记录者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都观察了对象在形态、颜色等方面的变化,都记录了观察的时间。不同的是一种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另一种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但两种记录中文字都很简洁。

 选择观察对象进行连续观察,尝试在观察中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想一想等,发现观察对象的变化。如,栀子花从开放到凋谢形态的不同,蚕宝宝从孵化到长大颜色的渐变等。关注细节之处,如,豆芽根须的长度,面包上霉菌斑点的形状。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记录下来。布置作业

 爬山虎的脚怎么样? 怎么爬?茎上 枝状细丝 嫩红 触 变 巴 弯 拉 贴长期细致的观察萎了 牢固板书设计

篇八: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

2020 年秋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套

 2020 ——1 2021 学年 四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一、学生知识现状

 本班共有学生 44 人,男生 25 人,女生 19 人。通过一学年的教学了解到本班绝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这门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态度较端正。部分学生能较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能正确拼读音节,能借助拼音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初步学会结合词语理解词义,掌握常用汉字数量大,初步学会辨别学过的同音字、形近字,能认读学过的多音字。初步学会按部首、音序查字典,检索汉字,看懂意思。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初步学会独立识字。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会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能正确朗读课文,会默读课文,能说出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课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大部分学生对短文能静下心来认真细读,对文中的词句能有意识地深入的体会和理解,知道抓住关键词句感情其内涵。

 但因为学生学习态度,接受能力等差异较大,因此学习情况参差不齐。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还欠培养,书写马虎,学习懒惰,怕吃苦,依赖思想严重,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特别是习作能力有待提高。从整体来说,动笔前的构思还不够,作文缺少创意。行文中,出现不具体、不生动,没有个性的张扬,公式化较严重。个别文章空洞无味,后进生的习作语句不通、不连贯,作文水平还停留在一、二年级。因此在这学期,我将积极寻找有效的方法措施,力求全班孩子的习作上一个台阶,努力拓展孩子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的习作求真、求实、求新。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课文 27 篇。共分八个单元:第 1~4 课为“自然景观”篇,课文内容大都感受大自然的美。第 5~8 课为“思考置疑”篇,阅读时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不断提出问题中获取新知识。第 9~11 课为“观察与发现”,意在激发观察与发现的兴趣,体会发现的乐趣。第 12~15 课为“神话故事”篇,意在体会神话故事的情趣盎然,感受神话中的人物形象,要懂得为人类造福。第 16~17 课为“多彩生活”篇,意在通过童年生活小事,学习将多彩的生活小事的经过讲清楚,并能按照一定的条理写下来。18~20 课为“童年往事”篇,意在通过回忆童

 年生活往事,体会童年的快乐生活,珍惜生活努力学习。第 21~24 课为“爱国立志”篇,意在让学生学习名人爱国立志的故事,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第 25~27课为“历史故事篇”意在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道理。

 三、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一)思想教育。

 1、在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过程中,坚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从小树立远大目标,刻苦学习文化科学知识。

 2、在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3、在语文学习和实践中,引导孩子了解社会、认识自然,受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中领悟一些人生哲理,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语文教学。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继续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

 (3)继续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4)继续培养勤查实际典,主动识字的习惯。

 (5)继续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6)继续培养自主预习复习、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和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能准确认读 366 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 220 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四、教学措施与方法

 1.强化学习习惯的养成 语文教学的难点主要是如何让学生成为一个会学语文,用语文的人,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不仅仅是关注的知识的掌握,更主要的是让生养成会学习爱学习的习惯,这学期将继续关注以下良好习惯的培养: (1)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的习惯。

 (2)能够自学课文的习惯。特别是精读课文,如何让学生自己抓住重难点,学会分析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理解文句的表达方法。通过略读课文学习方法的掌握,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3)大胆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以及主动与人合作的习惯。

 (4)把写作当成是一种乐趣。爱写作也愿意写作。

 (5)继续加强培养善于倾听的习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营造自主学习的情境 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放松身心,又能把注意力集中在 具体的学习目标上,通过有目的学习,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有效利用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其它学科、社会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加强古诗诵读和优美词句的积累,推广看课外书,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4.辅优补差活动 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那些优生,也要注意帮助后进生,缩小优秀生与后进生之间的差距,使全班同学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再上一个新台阶。

 主要措施有:1、作业面批、有错及时改正。2、课堂上优先提问、优先解难。3、结合学习情况老师抽时间个别辅导,请班级里的优秀生为其接对辅导。4、与

 科任老师、家长经常联系交流,形成教育合力。5、鼓励为主,及时表扬。6、重视思想教育,尊重信任,持之以恒,巩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

 5.重视思想教育,尊重信任,持之以恒,巩固后进生良好行为习惯。

 (1)在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上,重点指导其写作,强调真情实感的再现,给予写作技巧的指点,指导参与各种作文比赛。

 (2)在阅读和理解方面多下工夫,提倡“多读书、读好书、读杂书”,培养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3)在指导写字和朗读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技巧和书写水平。

 五、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8.26-9.6

  1 《观潮》 2

  10.28-11.8

  16 《麻雀》 2 2 《走月亮》 2 17《爬天都峰》 1 3 *《现代诗二首》 1 习作例文 2 4*《繁星》 1 习作:生活万花筒

  2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1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2 语文园地一 2 9.9-9.16

  5《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2 11.11-11.22

  18《牛和鹅》 2 6《蝙蝠和雷达》 2 19《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2 7《呼风唤雨的世纪》 2 20《陀螺》 2 8*《蝴蝶的家》 1 口语交际:安慰 1 习作:小小“动物园” 2 习作:记一次游戏 2 语文园地二 2 语文园地六 2 9.23-10.12

  9《古诗三首》 2 11.25-12.6

  21《古诗三首》 3 10《爬山虎的脚》 1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11 《蟋蟀的住宅》 2 23*《梅兰芳蓄须》 1 口语交际 1 24*《延安我把你追寻》 1 习作:写观察日记 1 习作:写信 2 语文园地三 4 语文园地七 2 10.14-10.25

  12 《盘古开天地》 2 12.9-12.20

  25《王戎不取道旁李》 2 13《精卫填海》 1 26《西门豹治邺》 2 14 《普罗米修斯》 2 27《故事两则》 2

 15*《女娲补天》 1 口语交际:讲讲历史人物 1 习作:我和**过一天 2 习作:我的心儿砰砰跳 2 语文园地四 2 语文园地八 2 快乐读书吧 1 10.14-10.25 期中复习 12.23-1.10

  期末复习

  备注:

 精读课文:第一课时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重点赏析,体悟情感,适时拓展;略读课文:运用精读课文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自学;口语交际1 课时;习作讲、写、评 2 课时;字词句段、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趣味语文及课后补充教材等 1 课时。

  1 观

  潮 课题 1 1 、观潮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盐、屹”等 12 个生字,会写“潮、据”等 15 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4 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 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拼读 12 个会认字,书写 15 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与大海对比让学生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 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 “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板书)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板书)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 1 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 2 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 3、4 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 5 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 1 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 2—5 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四、 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带点字的正确读音后面画“√”。

 笼.罩(lónɡ lǒnɡ)

 霎.时(shà

 sà)

 屹立(qǐ yì)

 人声鼎.沸(dǐnɡ

 tǐnɡ)

 二、看拼音写汉字。

 cháo

 tóu

 zhú jiàn

 dùn shí

 lǒnɡ

 zhào (

  )

 (

  )

 (

  )

  (

  ) 三、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到句中的括号里。

 宽阔

 辽阔 1.我家门前有一条(

  )的街道。

 2.我们的国家地域(

  ),物产丰富。

 平静

 宁静 3.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

  )。

 4.海滨的夜色多么(

 ),多么美丽!

 四、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浩浩(

 )(

 )

 山崩(

 )(

 )

 人声(

 )(

 )

 若隐(

 )(

 )

 【答案】

 一、lǒnɡ

 shà yì

 dǐnɡ 二、潮头

 逐渐

 顿时

 笼罩 三、1.宽阔

 2.辽阔

 3.平静

 4.宁静 四、荡荡

 地裂

 鼎沸

 若现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 3、4 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 1 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

  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

篇九: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

  班级:

  姓名:

  通用备课区 二次备课区

 第一单元 一、 习作目的 1.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体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 整理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使学生树立探究意识, 养成探究习惯。

 2. 鼓励学生根据浏览自然景观内容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发展创造思维和个性化的语言。

 二、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根据浏览自然景观内容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发展创造思维和个性化的语言 三、 课前准备 假期游览大自然的景观, 搜集各地的名胜图片。

 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习作指导 一、 积累

  (一)

 导入谈话:

 同学们, 你们都去过哪些地方? 谁来介绍一下?

 1. 生自由畅谈

 2. 生展示课前搜集到的各地名胜图片。

 (二)

 揭示本次作文主题 1. 欣赏图画:

 仔细欣赏自己最喜欢的名胜图片。

 老师叙述:

 我们看的这些图画都是自己亲身去欣赏过的。

 它体现了大自然的美好, 展现了大自然的奇妙。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

 雄奇的山峰, 广袤的原野, 欢快的溪流, 深沉的海洋, 都会引起我们深思; 朝晖夕阴, 寒来暑往, 花开叶落, 鸟语虫鸣, 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在沉思和遐想中, 我们会有所感悟,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写作大自然的作文。

 2. 讨论特点, 明确要求。

 认真阅读习作要求, 明确本次习作的特点:

 a、 自己命题。

 b、 不是侧重写画面内容, 而是侧重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写出风景美, 写出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是本次习作的重点和难点, 老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写景文顺序"的写法。

 ) 二、 尝试

  (一)

 引导学生通过图意, 展开合理的想象:

 1. 通过对大自然景物的联想, 发展学生合理的想象力。

 2. 进一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将生活中听到的、 看到的、做到的、 想过的事, 都大胆的说出来、 写出来, 让每一个学生都说得有内容,写得有条理。

 (二)

 确定观点, 各抒己见。

 1、 思考:

 写景文应该从哪方面入手, 写之前要想一想主要突出哪一点奇特指出, 大体按怎样的顺序写?

 2、 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

 3、 各抒己见, 大家评议。

 (三) 指导写法, 理清顺序。

 1、 老师指导"写景文"的写法, 引导学生理解并初步掌握顺序的写法:

  a、 指导写景作文的命题方法。

 (直接以风景地名名命题; 以中心命题……)

  b、 要紧扣风景的奇特之处来写。

  c、 内容要明确, 层次要清楚。

 2、 学生思考, 回答:

 你想选择哪方面的内容来谈自己的景点, 想按怎样的顺序写?

 3、 老师随机指导并提出好的建议, 师生交流看法。

 (四)

 说说自己的提纲, 请其他同学评一评。

 (五)

 写作练习(教师巡视, 相机指导写作)

 附范文:

  美丽的内 蒙古大草原 四年( 1)

 班

 谢培卓

  今年暑假我是在内 蒙古渡过的, 妈妈告诉我会去草原时, 我很兴奋, 因为我从来都没有去过大草原, 这是第一次去。

 来到大草原, 我第一个跳下车, 吃了 午饭后, 我们就去骑马, 我学着电视上一边喊“驾、 驾” , 一边用脚夹马, 像大将军一般, 向着草原深处飞奔而去。

 走了 一段路后, 抬眼远眺, 真是辽阔无边。

 整个草原像是一幅画, 而且那画是活的:

 远处隐约可以看到如蚂蚁般大小的蒙古包, 近看有很多 黄色的小野花, 草长得很茂盛, 高的有一米多 , 矮的有一厘米左右, 到处都是绿色, 给人极舒服的感觉, 小草、 花儿随着风开始翩翩起舞------, 天空是白蓝色的, 清爽得象被水洗过, 云朵慢悠悠地飘动。

 蓝的天, 绿的地延伸开来,在远处交接成一条线。

 天像一个巨大的圆圆的帐篷, 笼罩在绿色的大地上,这时我很真切地感觉到地球真的是圆的。

 到了 草原深处, 我们的马儿停在一个牧民家门前, 品尝了 马奶酒, 奶酪之后, 我们穿过一块沼泽地来到一条河边, 导游说这就是美丽的“希拉穆仁河” , 那是一条弯弯的细流, 静静地流过这广袤无垠的大草原, 像一条迷人的玉带镶嵌在大草原上, 这里真是草肥水美, 风一吹, 隐约见到一些白色的羊群, 我们终于找到了 “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感觉。

 蓝天白云、 绿草茵茵、 群群牛羊、 点点毡房、 袅袅炊烟, 八月 的草原美得像个童话世界, 我们置身于茫茫草原, 心情格外开朗, 我于是放声大叫“草原, 你好美” , 茫茫天地间传来回音“草原, 你好美……”

 第二课时

 修改评议

 一、 第一步:

 回扣要求

 交流习作 (一)

 引导学生先回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根据习作要求指导学生自己修改, 修改步骤:

 1. 修改错别字。

 2. 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3. 修改罗索不条理的段落。

 (二)

 引导学生先回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根据习作要求同学间互评互改, 发现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 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 通过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体验习作的乐趣, 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 找出自己的不足, 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1. 小组内交流修改习作。

 2. 推荐本组优秀习作。

 二、 第二步:

 佳作欣赏

 借鉴提高 全班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 通过欣赏佳作,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体验习作的乐趣, 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 找出自己的不足, 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1. 大屏幕展示佳作, 师生共评改。

 2. 引导学生课下继续修改作品。

 3. 让学生谈修改习作的收获体会, 誊抄习作, 引导学生把兴趣保持下去。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 肯定长处, 培养自信 1.

 下发习作, 学生认真读老师的评语。

  2.

 生宣读作品, 师生共赏, 教师予以鼓励和肯定, 激发写作兴趣, 增强写作信心。

 二、 教师总结点评 1.

 小结本次习作得失。

 2.

 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 集体评议, 下次习作注意。

 3. 表扬在此次作文中表现突出者, 习作进步者, 想象新颖者, 感情真挚者。

 4. 教师推荐有关的作品, 生课下阅读。

 一、 习作目的 1. 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 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 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 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 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4. 练习修改习作。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 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 生动地写下来。

 三、 课前准备 让学生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事物, 如水果、 植物、 玩具、 动物等。

  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习作指导

 1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师:

 本组课文我们学习了四篇文章, 《古诗两首》 、 《爬山虎的脚》 、《蟋蟀的住宅》 和《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 它们都写得具体、 生动、有趣, 同学们知道这些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有趣吗?

 生:

 与作者的认真观察分不开。

 生:

 与作者的长期、 连续的观察分不开。

 2 .师小结后导入:

  对, 同学们说得很好。

 它们都与作者平时的认真、 连续的观察密不可分。

 正因为如此, 这些文章才显得生动有趣, 有吸引力。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 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让自己的 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

  1 . 让学生确定自己要观察的事物:

 让学生各自拿出自己准备观察的事物, 水果、 玩具…… 2 . 激发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

 过渡:

 小朋友, 你将怎样观察你手中的事物, 能说说吗? 让学生畅所欲

 言。

 3 . 让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地学习, 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师:

 请观察同类事物(如水果类、 植物类、 动物类)

 的小朋友自愿组成学习小组, 大家一起讨论、 探究观察这一类事物的方法。

 生:

 自愿组成学习小组, 共同观察, 讨论、 探究观察方法并将自己小组探究到的该类事物的方法写在纸上。

 师:

 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学习的结果贴在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把结果展示出来, 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

 4 . 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 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 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 具体:

  如是水果类, 指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的基础上, 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么, 再观察什么, 最后观察什么, 并说说每步自己观察的结果。同时, 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事物、 感知事物, 可以闻, 可以吃,可以发挥想象等。

  如是观察植物, 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 茎、 叶等各部分的特点;

 要用眼睛仔细观察它的花、 茎、 叶、 枝, 对这株植物的各个部分的形状、 颜色、 姿态作全面的了解。

 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如观察动物, 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 生活习惯等特点。

  1 . 认真观察手中的事物, 看它有哪些特征或是有趣的地方。

  2 . 认真思考, 看怎样才能清楚地把手中的事物写下来, 并写得具体生动。

 3 . 题目自拟, 字数在3 0 0 字以上。

 4 . 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 教师作适当的点评, 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

 5 . 教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附范文:

  十一月五日 星期日

 今天, 汪阿姨从老家带来了两只可爱的小狗, 其中一只叫玲玲, 另一只叫包青天。

 今天上午, 汪阿姨叫我去选一只, 我选了包青天。

  为什么叫它包青天呢? 原来它生出来时就满脸黑毛, 活像一个黑脸包公, 所以管它叫包青天。

  不过, 这个包青天还真不讲卫生, 它刚到我家时就送了我们一份特别的见面礼——一泡尿。到了傍晚, 我和妈妈给它喝牛奶时, 它脚一滑, 踩翻了盛牛奶的碟子。

 不过这只出生才二十六天的小家伙胃口还不错, 它用舌头舔牛奶, 不一会功夫, 半碟牛奶就一扫而光。

 喝饱了包青天乖乖地回到了自已的窝里。

 十一月六日 星期一

 今天傍晚一回到家, 我和妈妈就拿着牛奶和碟子上楼去喂包青天。

 刚一打开阳台门, 包青天就从睡梦中醒来, 一骨碌起来, 在我的脚边蹭来蹭去, 好像在说:

 “主人, 今天吃啥呀? ”我立刻把倒好的牛奶放到它的面前, 它立刻狂饮起来, 还不时发出咂咂的响声, 看它吃得这么欢, 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第二课时

 修改评议

 一、 第一步:

 回扣要求

 交流习作 (一)

 引导学生先回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根据习作要求指导学生自己修改, 修改步骤:

 1. 修改错别字。

 2. 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3. 修改罗索不条理的段落。

 (二)

 引导学生先回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根据习作要求同学间互评互改, 发现习作中的优点和不足, 小组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 通过欣赏佳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体验习作的乐趣, 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 找出自己的不足, 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1. 小组内交流修改习作。

 2. 推荐本组优秀习作。

 二、 第二步:

 佳作欣赏

 借鉴提高 全班内交流推荐优秀习作, 通过欣赏佳作,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体验习作的乐趣, 同时引导学生从佳作中受到启发, 找出自己的不足, 再次完善自己的习作。

 1. 大屏幕展示佳作, 师生共评改。

 2. 引导学生课下继续修改作品。

 3. 让学生谈修改习作的收获体会, 誊抄习作, 引导学生把兴趣保持下去。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 肯定长处, 培养自信 3.

 下发习作, 学生认真读老师的评语。

  4.

 生宣读作品, 师生共赏, 教师予以鼓励和肯定, 激发写作兴趣, 增

 强写作信心。

 二、 教师总结点评 3.

 小结本次习作得失。

 4.

 指出共同存在的问题, 集体评议, 下次习作注意。

 3. 表扬在此次作文中表现突出者, 习作进步者, 想象新颖者, 感情真挚者。

 4. 教师推荐有关的作品, 生课下阅读。

 第三单元 一、 习作目的 1 . .完整地编写一个童话故事, 童话要符合现实生活, 并有一定寓意。

 2. 能根据童话故事的内容恰当地给习作起个名字。

 3. 发展学生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4. 从编拟童话故事的过程中接受自我教育。

  二、 习作重难点 重点:

 编写童话故事,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难点:

 通过童话故事说明一个道理或给人以启迪。

 三、 课前准备 1 . 投影片、 投影仪。

 2. 阅读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 了解童话的特点。

 四、 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习作指导 一、 积累

  (一)

 导入 1 . 同学们都爱听童话, 爱看童话。

 童话是通过大胆而又合理的幻想来编写的新奇有趣的故事。

 同学们心里一定装着许多的童话故事, 什么“白雪公主”、 “灰姑娘”啦; 什么“狐狸和乌鸦”, “丑小鸭”啦; 什么“皇帝的新装”都是那样离奇有趣。

 为了帮助同学们也练就一双想象的翅膀, 在神奇美妙的童话世界里飞翔, 让我们也一起来试着编童话, 看谁编的童话离奇有趣。

  2 . 同学们读过不少童话故事。

 你最喜欢那些童话故事? 在这些童话中,

 哪些事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些故事为什么会这么生动有趣、 吸引人?在小组里交流。

 1 . 汇报交流, 总结写法。

 2. 各小组代表汇报, 教师点拨, 达成共识。

 (一)

 同学们, 无论什么形式的作文, 你真正可以依靠的, 归根到底还是你对生活的积累——这绝不仅仅对各种生活材料的简单记忆, 它理所当然包括了你对生活的情感和认识!

 (二)

 投影出示:

 编写童话故事的基本规律:

 采用拟人的手法, 把物当作人来写。

 采用夸张的手法, 想象大胆有趣。

 童话里的事物都有象征意义。

 故事有一定的顺序。

 (三)

 大胆想象、 |列出提纲

 (1 ) 回忆故事, 启发想象

  回读本单元童话《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 《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 等, 想一想文章都讲了什么事? 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

 自选材料,

 确定内容 (a)

 写童话, 可写的东西很多, 大到自然万物, 小到身边一事一物,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事物, 通过大胆合理的想象, 用童话的形式将自己的所见、 所闻、 所感表达出来。

 (b)

 想一想, 自己准备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

篇十: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文中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过程与方法 1.体会本文叙议结合、语言朴实、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学习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品德,学会自省,努力培养良好的品德。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理解文中的关键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领会文中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教学难点 1.体会本文叙议结合、语言朴实、行文平易、内涵深厚的写作特点。

 2.学习以小见大,通过具体事例展示人物全貌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家”, 他热切的主张规范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位当代著名的教育家,他对中国现代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曾经学过他的作品《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和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

 1988 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

 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录,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行:同时也颂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璇,学名张璿,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他是 20 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

 2.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读书》1990 年第 1 期。作者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语文学家。二人相交多年,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 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痛心,同时纪念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作者通过对叶圣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圣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3.知识链接。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童话集《稻草人》,白话小说《春宴琐谭》,长篇小说《倪焕之》等。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丁卯.(mǎo)

  商酌.(zhuó)

  慎.重(shèn)

 颠沛..流离(diān pèi)

  譬.如(pì) 朦胧..(ménɡ lónɡ)

 删.去(shān)

 累赘..(léi zhuì)

  拖沓.(tà)

 妥帖..(tuǒ tiē) (2)多音字。

 率  shuài直率lǜ效率

 累  léi累赘lěi积累

 别  biè别扭bié告别 沓  tà杂沓dá一沓 系  xì维系jì系鞋带 作  zuò振作zuō作坊 (3)词语释义。

 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语出《论语·述而》。意思是: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哪一样做到了啊? 南腔北调:形容人口音不纯,掺杂方音,也指说各地方言的人都有。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

 商酌:商量斟酌。

 慎重:谨慎认真。

 恳切:诚恳而殷切。

 一以贯之:语出《论语·里仁》。原指孔子的忠恕之道贯穿在他的全部学说之中,后来泛指用一种思想理论贯穿于始终。

 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语出《论语·雍也》。意思是: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事事行得通。

 朦胧:不清楚,模糊。文中指文学上的朦胧。

 累赘:(事物)多余、麻烦;(文字)不简洁。

 拖沓:做事拖拉;不爽利。

 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则,规范。

 鞠躬尽瘁: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

 (4)词语辨析。

 “简洁”和“简捷”都有“简明”的意思。“简洁”侧重指说话或行文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用来形容文字干净整洁、不啰唆、不拖泥带水。“简捷”侧重指简便快捷,也可以形容直截了当。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说说本文的体裁是什么,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答案示例:散文。“叶圣陶”:主要人物;“先生”:感受到作者对叶圣陶的尊敬的情感;“二三事”:叙述了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几件事。

 2.略读课文,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这篇散文约 2000 字,尽量在 5 分钟内读完。

 方法链接:略读就是一个人可能达到的最大速度来进行的一种阅读,也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的阅读方式。

 略读的程序是:首先以普通速度阅读开头的一二段,应做到一字不漏。是为了解一下全文的大意、背景、文体风格、口吻阅读开头几段语气等。中间段落只需要阅读关键句子,当然要抓住段落大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有时只需要用眼睛粗略地扫一下全段,挑出一两个重要的词、词组就可以了。结尾的几段因为经常含有总结性的内容,恐怕要读得更充分些。略读的重要性在于要以最快的速度获得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观念,而不应对故事情节发生兴趣。

 (1)结合预习,解决难懂、易错的生字词。

 (2)思考:找出文中的过渡句,并说明其作用。(教师引导,课堂交流。)

 答案示例:(2)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第 4 段)

 ②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第 6 段)

 ③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第 8段)

 作用: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3.细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答案示例:品德: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描标点;修改文章;送客;复信。

 律己严:文章就是“说话”;作文简洁;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 答案示例:①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②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时症: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

 4.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本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出各部分的大意。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交代叶圣陶先生的逝世,点明写作的缘由。

 第二部分(2~8):具体记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一层(2):总写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

 第二层(3~5):详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厚”“为人宽”的一面。

 第三层(6~8):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方面——律己严。

 第三部分(9):表达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之情并号召大家学习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

 四、课堂小结 自主阅读了课文后,叶圣陶先生“待人厚,律己严”的形象深入人心。那么,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德的呢?同学们可以在课外自己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

 丁卯.(

 )

  商酌.(

 )

 慎.重(

 )

 颠沛..流离(

 )

 譬.如(

 ) 朦胧..(

 )

  删.去(

 )

 累赘..(

  ) 拖沓.(

 )

 妥帖..(

 ) 2.填空。

 (1)张中行,河北香河人,学者、________。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________”。

 (2)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代表作有童话集《________》,白话小说《________》,长篇小说《________》等。

 答案示例:1.mǎo zhuó shèn diān pèi pì ménɡ lónɡ shān léi zhuì tà tuǒ tiē 2.(1)散文家 燕园三老 (2)稻草人 春宴琐谭 倪焕之 二、新课导入 上节课,通过朗读与略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我们从整体上了解了叶圣陶先生生活和工作中的几件小事,知道了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严于律己的做人品质和力求完美、一丝不苟的作文态度。我们除了学习叶老先生的优秀品质外,对于他的写文章的主张我们必须要学习学习再学习。本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叶老先生的语文观。

 三、文本探究 (一)内容探究 1.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说说第 2 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结构上,总领全文。内容上,概括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第 3 自然段是怎样来表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的? 答案示例:第 3 自然段是通过举叶圣陶先生日常工作中的两件小事来表现的。一是吕叔湘先生亲见叶圣陶先生伏案执笔描其一篇文章的标点;二是叶圣陶先生客气地向“我”请教普通话的用语问题。

 3.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叶圣陶先生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中宽厚待人的品德的? 答案示例:

 ①送客。“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时,不能起床,“还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②复信。对“我”造访不遇,叶圣陶先生非常悔恨;看到“我”留言中的落款,他感到很悲伤。

 4.文中是怎么写叶圣陶先生“律己严”的? 答案示例:

 (1)重视简洁 :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绝不该繁。

 (2)力求完美,以身作则:在我认识的一些前辈和同辈里,重视语文,努力求完美,并且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叶圣陶先生应该说是第一位。

 决定之后,叶圣陶先生监督执行,于是“做”和“作”就有了明确的分工。

 5.第六自然段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第 6 自然段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写了叶圣陶先生主张写文章就是“说话”。具体讲的是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还特别重视“简洁”。

 6.叶圣陶先生在论述文风方面的主张时,是如何论述的? 答案示例:在文风方面的主张:简洁。作者通过举“了”和“太”两个常用的字为例,表现了叶先生在文风方面的简洁的主张具体到字,突出了“简洁”这一宗旨。

 7.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答案示例:“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是西郊某大雪的什么公寓。” 作者写拜访叶圣陶先生,如话家常,平易自然,简洁流畅,毫无拖沓累赘之感。

 (二)句段赏析 1.说说你对第 1 自然段中第二句话的理解。

 答案示例:这一句朴实的语言既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悲哀之情,也表达了对旧年即将过去的悲哀之情。引出下文的回忆。

 2.文章开头写叶圣陶先生的逝世,为何还要写外面繁琐而响亮的鞭炮声? 答案示例:①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是除夕,我们有除夕放鞭炮的习俗。②以乐景写哀情,用繁琐响亮的鞭炮声衬托“我”极度悲哀的心情。

 3.“双层的悲哀”所指的内容是什么? 答案示例: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之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传来的是不幸的消息,乐中写哀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4.第 2 段是如何说明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 答案示例:孔子:“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比得出叶圣陶“确是人之师表”。

 5.“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示例:这一句是总起句、过渡句,自然引出下文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事例。“无不……”这一双重否定句强调了叶圣陶先生的品德——待人厚。

 6.第 3 段中“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修改文章时谦虚而恳切的态度,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质。

 7.第 4 段中“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这句话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叶圣陶先生在与人告别时的真诚,表现出叶圣陶先生在日常交往中待人厚的特点。

 8.第 5 段中两个“悲伤”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案示例:前一个“悲伤”指叶圣陶先生为“我”的生活处境感到伤感,后一个“悲伤”指“我”为这个社会缺少像叶圣陶先生这样待人厚的人而伤感。

 9.第 6 段中“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一句的“不像”“坚决”体现了什么? 答案示例:“不像”“坚决”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对写文章的要求之严。

 10.读第 7 自然段,叶圣陶先生对“文风”方面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案示例:简洁。因为不简洁就会使文章既累赘又别扭,还违背常理。

 11.读第八自然段,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答案示例:意在表明叶圣陶先生对语文用语极其重视,力求完美,并以身作则的特点。

 12.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示例:内容上,点明了作者对学习、仿效叶圣陶先生品德的思考;结构上,总结全文。作者虽然没有直接对叶圣陶先生的品行、业绩进行赞扬,但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赞扬与敬佩之情。

 (三)主旨探究 1.作者没有选择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而叶圣陶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小事,但是作者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请大家再次读课文,找出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2.这些评论性的语言,能表现出张中行对叶圣陶先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答案示例:表现出作者的追思缅怀、景仰赞美之情。

 3.请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示例:本文通过回忆叶圣陶先生生前的几件事,表现了他的两种过人品行——待人厚、律己严,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怀念之情,启示我们应以叶圣陶先生为榜样,反思自省,加强道德修养...

推荐访问:爬山虎的脚第一课时教案 爬山虎 课时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