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思想汇报 > 正文

先秦思想中“水”文化概述

时间:2022-11-25 20:10:15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诸子思想奠定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先秦诸子思想中的水是怎样的?在诸子哲学思想中水扮演什么角色?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水;先秦;哲学

水为哲学青睐,水形态变化无穷,具有不确定性、神秘性、模糊性。水诱发人们无限解读,成为人认知世界的酵母。

“水”字在古文字中很早就有了,先秦诸子观念中不把水当作纯粹物质的事物,而是往往做哲学上的解读,使之与道德思想发生意义上的关联。

1 “水”与民风

《管子·水地》这样描述水土跟民风的关系,曰:“齐国的水流急而强盛,因此齐国人性情贪婪,野蛮而好斗。楚国的水弱小而清洁,因此楚国人胆大敢为、性情轻捷。越国的水腐蚀土壤而浑浊,因此越国人污秽善于妒忌、性情愚昧。泰国的水迟滞而浓厚,浑浊不清,因此秦国人好杀伐征斗、性情贪婪、狡猾、残暴。晋国的水味道苦涩且浑浊,淤泥混杂,因此晋国人包藏伪诈、善于谄谀、巧佞好财货。燕国的水深沉而迟缓,沉滞混杂,因此燕国人崇尚坚贞、性情愚直,不怕死。而宋国的水清明,因此宋国人喜欢公平性情纯朴。”水是万物的本原,是一切生命的植根之处,美和丑、贤和不肖、愚蠢无知和才华出众都是由它产生的。因此圣人改造世俗,了解情况看水。水若纯洁则人心正,水若清明则人心平易。人心正就没有污浊的欲望,人心平易就没有邪恶的行为。

2“水”与法

在诸子中,以水喻法。取其公平之意。《庄子·德充符》载:“什么是德不形呢?”曰:“平,是水静止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作为标准,内心保持这种状态就不会被外部世界所影响;德,是保持中正庸和之气;心灵和谐如水般平静没有波澜不为外界所察觉,外界就不会敌视他。”心境水平静止的状态,来作为执法的境界,内心静止,不为外部环境所影响。

《苟子·君道》中认为君主比法律重要,他把君主比喻为水源,法术被比喻为水流:“有把国家弄的混乱的君主,没有无理由自己就混乱起来的国家;需要执法的人才,法制本身不会自己执法……法制,是治国的根本;人才,是法制的前提;……做君主的好权、曲私、倾覆、贪利,就没有应有的作用,百吏中搞欺诈的就会大行不正之风,谋取私利;法律只是治国的手段,不是治国的根本;君主的品格才是源头。”

《韩非子·奸劫弑臣》曰:“乘坐骏马拉着的坚固的车子就可以在陡峭险峻的地上行驶;依靠强有力的船舰就可以在水上横行无忌;治理国家掌握了法术和赏罚,就如同在陆地上有好车,在水里有好船,依靠它们就可以成就王霸的功业。”这里是把治国比喻为航行,法术赏罚比喻为船。

《韩非子·备内》曰:“水能灭火是很明白的,但用锅把水火隔开,即使水在锅里烧干,而火在下面依旧烧得旺盛,因为锅的存在使水失去了灭火的能力。拿治国中的禁止奸邪来说,法律很明白,但执法人员起了锅那样的阻碍作用,因此,法律只在君主内心里明白,但已经失去了除恶的能力了。”此处把法律比喻为水,把邪恶比喻为火,把奸臣比喻为锅。奸臣枉法,如水在锅中不能灭火,反而为火所蒸干。此处旨在说明法的不足与权术的不可或缺。

诸子们以水喻法,被理解为君王统治部下、治理国家的工具,统治者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制与人治结合在一起。

3“水”与人性

人性是诸子们的热门争论。儒家思想中,孟子性善说与荀子性恶说截然相反,然而他们归宿却是一样的,都追求善良,都强调通过教育实現人性善良,孟子侧重后天教育的可能 (人性本善),荀子侧重后天教育的必要(人性本恶)。在信奉人性本善的孟子和主张人性先天无善恶的告子之间发生过一场人性的大辩论,辩论中他们观点几乎针锋相对,却都以水来比喻人性,《孟子·告子上》上面记载告子认为:“人性就像奔涌的洪水,东边溃堤就往东边流,西边溃堤就往西边流。所以人性先天不分善恶,如同水的流向不分向西向东一样。”然而孟子认为:“水的流向确实不分向西向东,但是分为向下向上。善,如同水向下流。水都向下流,人的本性也都善。用外力让水飞溅起来,水也能高过人的头;用外力让它倒流,水也可以流到高山上。然而这是水的本性吗?不是的,这只是外界形势导致的。后天可以让人变得不善,但他本性始终如水向下。”告子看到的是水没有固定的流向,随意四方,说明人性本无善恶;孟子看到水虽然没有固定流向,但水往低处流,以此来比喻人具有天生的道德性。二者的结论虽然相反,隐喻原型却都是水,双方都认为水与人性有着相同的哲理。

4“水”与君民

水也被用来譬喻某种社会等级。《荀子·君道》曰:“君主如同盘子,而民众如同盘子里的水,当盘子是圆的时候,盘子里的水也是圆形的。君主如同盂,而民众如同盂里的水,当孟是方形的时候,盂里的水也是方形的。”这是把君主当作盘子和盂、把民众当作水,君主决定了民众,如同盂决定了水的形状。

在《荀子·王制》中则反过来,以民为水,君则成了水上之舟。曰:“君主如同船,老百姓如同水,水即可以让船行驶,也能够让船沉没”。“载舟,覆舟”此后成了流传千古的名言,变成中国几千年更迭朝代、兴废君主之谶语。

5结论

水和先秦哲学之基本概念、范畴发生起意义上的关联。不少哲学观念都是借助于水的比喻来形成和表达的。水和先秦诸子们思想之关联,不仅仅是修辞层面上的描述、比喻、形容,而且有着认知层面上的意义、隐喻性上的联系。先秦诸子充分发掘水的意义,使自己的哲学与水建立某种意义的关联,这种关联性的思维背后有着预设:人和自然的本质相同或者相通,两者有共同的原理。因此,诸子热衷对自然现象行寓意的解读,由此来达到对人世的认知。这种把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关联思维是诸子的通则,并且影响深远。偏爱以普通却变化莫测的水作为物象,以隐喻方式建构起自己的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曹琳.先秦哲学“水”观念述论[D].云南师范大学,2014.

[2] 荀子,韩非子. 诸子百家丛书[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推荐访问:先秦 概述 思想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