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工人没有祖国”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重要论断,也是彰显无产阶级彻底革命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著名口号。其立论基础在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具有相同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正确理解这一原理的国际主义本质,至少可以从资产阶级的国家性质,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西欧工人运动的政治观察,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革命条件,以及民族问题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关系等4个视角加以把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人没有祖国”思想仍然在当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
[关键词]祖国;阶级;国际主义
“工人没有祖国”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提出的重要论断,也是彰显无产阶级彻底革命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著名口号。它是经典作家针对资产阶级责备共产党人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而做出的理论回应。列宁将其视为“《共产党宣言》中早已阐明的一条社会主义的基本真理”。[1]《宣言》发表以后,这一论断相继受到机会主义、修正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者的歪曲与攻击。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以及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历史实践中对“工人没有祖国”的思想做出了进一步阐释,有力廓清了这一观点的阶级特性和国际主义本质。时至今日,由该论断所引出的无产阶级国家与国际主义的关系问题,仍然是我们在面对现实政治问题时不能回避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特别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的历史条件下,对马恩在这一问题上的理论思考重新加以梳理分析,尤显必要。
一、“工人没有祖国”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18世纪在英国爆发的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急剧变革,社会化大生产作为新的生产方式取代了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是一种以大工业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而大工业的基本特点就是“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这种“最广泛的分工”冲破了封建经济的生产方式,消除了交往的阻碍,进而把最遥远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连在一起,形成世界性的普遍交往。马克思对于近代以来的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予以了高度重视,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站在全球历史的视野上,深刻阐发了“世界历史”的思想理论。在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提到,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并且“到处造成了社会各阶级间相同的关系,从而消灭了各民族的特殊性”。[2]立足于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不仅洞察出资本主义的大工业正在打破各国闭关自守的状态,拉近各个民族的距离,而且还发现了使民族和国家彻底消亡的阶级力量,这就是现代的无产阶级。“这个阶级在所有的民族中都具有同样的利益,在它那里民族独特性已经消灭,这是一个真正同整个旧世界脱离而同时又与之对立的阶级。”[3]这个阶级不属于任何民族国家,不会因为民族的区隔而产生各自特殊的利益。与此相对,虽然不同民族中的资产阶级会因为世界市场的利益分配而产生冲突和竞争,但是在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则是完全一致的。因此,马克思虽然不否认民族和民族性的存在,但是与阶级相比,其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资本主义时代的主要矛盾不是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而是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国际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倡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号召全世界的无产阶级打破民族界限,联合起来,共同反对资产阶级。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创立者在思考无产阶级革命问题上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工人没有祖国”论断提出的最重要的时代背景。
“工人没有祖国”的思想,并非《宣言》原创,在国际共运史上,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早期理论家和活动家威廉·魏特林在其1842年出版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最早从私有财产权的角度对“无产者”和“祖国”的关系做了阐释。“谁有祖国,谁也就有一部分私有财产,或是有成为私有财产所有人的自由和手段;谁要没有财产,又没有成为财产所有人的自由和手段,谁也就没有祖国。”[4]魏特林认为,在存在剥削制度的条件下,对于无产者来说,是没有祖国可言的,只有消灭了剥削制度才谈得上祖国。“现在我们没有祖国,只有到社会以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方式照顾到它一切成员的生活的时候,我们才会有一个祖国。”[5]
马克思是在其早年对自由贸易和关税保护问题的经济学研究中,涉及到工人的祖国和民族性问题。在《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文中,马克思批评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李斯特打着发展民族经济的幌子掩盖其阶级利益的错误。李斯特是一名典型的民族主义者,他始终坚持民族而不是阶级才是人类最基本的划分单位。因此,作为经济民族主义的代表人物,李斯特通过诉诸“民族”的途径来发展德国经济的观点受到了马克思的批评。虽然“工人的民族性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民族性,而是劳动、自由的奴隶制、自我售卖。他的政府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政府,而是资本。他的领空不是法国的、不是德国的,不是英国的领空,而是工厂的天空。他的领土不是法国的、不是英国的、不是德国的领土,而是地下若干英尺。在国内,货币是工业家的祖国。”[6]1846年9月,恩格斯在西欧各国工人组织纪念1792年法兰西共和国成立的大会上,也满怀激情地说道:全世界无产者“有共同的利益,有共同的敌人,面临着同样的斗争;所有的无产者生来就没有民族的偏见,所有他们的修养和举动实质上都是人道主义的和反民族主义的。只有无产者才能够消灭各民族的隔离状态,只有觉醒的无产阶级才能够建立各民族的兄弟友爱。”[7]魏特林和马克思、恩格斯的以上论述,都是在《宣言》发表之前,各自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角度出发,说明对于丧失了生产资料的无产者来说,他们是没有祖国的。由于这一观点,在当时西欧的工人运动中间颇为流行,因此,相继有资产阶级借此污蔑和攻击工人是“没有祖国的家伙”,共产党人“要取消祖国”。
二、“工人没有祖国”思想的理论内涵
“工人没有祖国”这一论断,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的第二部分《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的第53自然段提出来的。马、恩在这一章中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和无产阶级的理论纲领,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驳论的形式,对当时资产阶级在所有制、家庭、祖国和宗教、道德等几个方面对共产党人的诬蔑和诽谤做了批驳,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在针对资产阶级攻击共产党人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的谬论时,《宣言》这样回答:“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因为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还是民族的,虽然完全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种意思。”此外,《宣言》还提到:“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无产阶级的统治将使他们更快地消失。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8]
以上论述连同“工人没有祖国”的论断,是完整理解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思想的重要论据,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曾经被反复地引用过。但是由于这只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产阶级责备共产党人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的置疑时做出的回应,加之限于《宣言》的篇幅所限,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工人没有祖国”做出详细解释。因此,自《宣言》发表以来,围绕对“工人没有祖国”原理的争论始终存在。各国资产阶级十分害怕这一革命口号,对该理论断章取义,故意掩盖国家的阶级实质,煽动民族沙文主义情绪,宣扬所谓资产阶级的爱国精神以诬蔑共产党人“不要祖国”、“叛卖国家”,并以“保卫祖国”之名,企图将本国劳动者绑架到其对外侵略的战车之上,从而达到转移工人阶级斗争视线,分裂无产阶级的罪恶目的。在第二国际内部,资产阶级的代理人,修正主义分子也在极力配合各国资产阶级,对这一原理进行歪曲和攻击,对内鼓吹超阶级的国家观,对外推行社会沙文主义。无政府主义者更是从“左”的方面蓄意曲解和篡改马克思主义关于“工人没有祖国”的思想,对民族和国家采取极端虚无主义的立场。
基于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立场去分析这一命题,至少可以从以下4个视角对其理论内涵加以理解。
首先,从资产阶级的国家性质来看,《宣言》这里提到的“工人没有祖国”,是针对资产阶级掌握政权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而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国家。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本质上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不仅古代国家和封建国家是剥削奴隶和农奴的机关,资本主义的所谓现代代议制国家也“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工具。”用马克思的话说,这种国家仍然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9]工人阶级在这样的国家“本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无产者,实质上他是没有祖国的,当时祖国对他说来无异于后母。”[10]作为被统治阶级的工人当然也就“没有祖国。”无产阶级只有把自己组织成为“民族”以后,才可能具有属于自己的国家,从而实现从“没有祖国”向“有自己祖国”的转变。正是因为这样的“祖国”不属于工人阶级,资产阶级也就“决不能剥夺他们原来没有的东西”,自然也就谈不上共产党人要废除祖国的问题。
其次,从马克思、恩格斯对当时西欧工人运动的政治观察来看,各国资产阶级总是在极力鼓吹和煽动本国工人的民族主义情绪,以分化各国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宣言》发表的年代,正值西欧各国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马克思注意到,在这场席卷整个欧洲的革命运动中,作为曾经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专制王权的历史阶段中起到进步意义的“民族”理论和“民族主义”运动,已经沦为资产阶级用来压迫、瓦解和腐蚀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工具。资产阶级通过借助对各民族内部共享的历史、文化、语言、习俗等内在要素的阐发和张扬,号召本民族所有成员,为了所谓“民族的利益”而与其它民族和国家展开对抗和斗争,从而以操纵民族意识和挑动民族仇恨的方式来分化各国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面对资产阶级的这一斗争策略,马克思、恩格斯因此强调,必须打破资产阶级的这种“民族”神话,“以各民族的工人兄弟联盟来对抗各民族的资产阶级兄弟联盟。”[11]
再次,从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革命条件来看,随着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急剧扩张,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阶级对抗逐渐代替民族对抗,各国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和阶级敌人也趋向一致。任何一个国家发生无产阶级革命都会面临被联合镇压的命运,只有共同行动才有可能成功,因此,他们争取获得解放的条件也是共同的,他们的国际团结比民族团结更为重要。“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特别重视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12]这就是说,世界无产者的最终解放,已经不是某一个民族国家范围内的事情,而是带有鲜明国际色彩,需要全世界劳动者不分国籍和民族,通过联合的斗争以实现国际性的阶级团结,才能获得共同的胜利。当时马恩还并没有把无产阶级可能首先在某一国家夺得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这种情况考虑进去。也正因为如此,《宣言》的作者在谈到可以预见到的未来民族差别和国家间的对立时指出:“联合的行动,至少是各文明国家的联合的行动,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13]
此外,从民族问题的历史条件和阶级关系来看,民族内部也并非利益绝对一致的整体,而是划分为阶级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阶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理论始终被置于统率地位,用来统揽民族、民族矛盾和民族斗争问题。[14]因此,与阶级问题相比较,民族问题只处于附属的地位。恩格斯更是将阶级斗争原理看作是《宣言》的“核心的基本原理”。《宣言》认为,在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每个民族内部都存在着根本利益截然对立的两个阶级,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对立和斗争,主要是由于民族内部的阶级矛盾造成的。“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一消失,民族之间的敌对关系就会随之消失。”[15]《宣言》的这段论述深刻揭示了民族问题产生的阶级根源。要消灭民族之间的剥削和压迫,就必须消灭民族内部的阶级剥削和压迫。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回应共产党人要取消祖国、取消民族的论述中特别强调:“无产阶级首先必须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己组织成为民族,所以它本身还是民族的,虽然完全不是资产阶级所理解的那种意思。”[16]显然,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是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的政权,使自己在本国本民族中上升为领导阶级,从而使无产阶级在民族范围内巩固和发展起来,而根本不是要“取消民族”。
三、“工人没有祖国”思想的当代价值
“工人没有祖国”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国际主义的战斗口号,自提出以来,始终鼓舞着国际工人运动,对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宣言》发表至今,国际形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冀望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全球范围内的成功并没有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一度形成的社会主义阵营随着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政治解体和意识形态转型而宣告瓦解,两种社会制度之间在总体上呈现出“资攻社守”、“资强社弱”的态势。面对新的世界格局,结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成败得失,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工人没有祖国”原理的国际主义本质。特别是在当代中国,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在成为全社会一项极其重要的思想建设工作,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好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与我们现今所提倡的爱国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思想,就成为我们对“工人没有祖国”这一著名论断的当代价值作出阐发的题中应有之义。
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伴随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工人没有祖国”这一原理所体现出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思想内涵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自上世纪60年代末开始,由于战后新的科技革命的兴起,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开始出现重大变动,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价值观念随之发生相应变化。“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提法开始遭到许多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的抵制,陆续有国家的无产阶级政党取消了“国际主义”的提法,或者对“国际主义”的涵义重新作出解释,强调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主张“国际团结”。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尤其是苏东剧变发生以后,在我国的理论界也已经很少提及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及其联合斗争了,有关国际主义的研究和宣传逐渐从我国的学术界和传媒界“淡出”。[17]党的十四大修改并通过的党章,也正式删除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提法。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尽管全球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但是民族国家时代远未结束,当前国际关系仍然是以民族国家作为行为单位,民族国家仍然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政治行为体。加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工人没有祖国”的口号正在离我们的现实越来越远。无产阶级、弱势群体之间的国际联合出现了越来越困难的局面。
诚然,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已经建立和实行了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确实得到了普遍提高,马克思当年描述的那种工人阶级绝对贫困的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遏制,在一点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因为经济不平等造成的阶级矛盾。目前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已经不存在谋求以暴力革命为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权的工人运动。但是这并不能彻底消除资本主义国家两极分化的现象。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竞争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也绝对不会与无产阶级分享。特别是在当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彻底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加工厂。即使在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贫富差距问题也始终存在。“事实很清楚,资本主义国家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现象到处都在上升。大多数人的实际工作在下降,生产性经济不想要的流浪无产者的数量在增加,中产阶级与整个国家之间的社会契约已经破裂。过去一百年医治不平等现象的主要办法——社会福利国家正在崩溃。”[18]而全球范围内的南北发展差距和贫富悬殊,则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在世界范围内扩散的集中表现。自2007年底蔓延至今的全球性金融和经济危机更是将资本主义的内在制度顽疾暴露无疑。面对周期性爆发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的应对之策与百年前并无二致,煽动民族主义情绪,分化、瓦解各国无产阶级仍然是资产阶级用以转移阶级矛盾的惯用手法。一方面,通过大规模的裁减本国员工,资产阶级会将损失转化为对无产阶级更加残酷的剥削,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却将之归因于其他国家的竞争,甚至归咎于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工人阶级。而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者由于在国际产业分工所处位置的不同,难免会产生不等甚至相互损害的利益。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图谋则始终没有放弃,他们通过采用技术交流、经贸往来和文化渗透等各种方式,试图影响这些国家人们的心理和行为方式。
这些事实都明白无疑地提醒我们,尽管在全球化形势下,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竞争有所缓和,并且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但是我们绝不能忽视两种社会制度仍然存在斗争的基本事实。特别是在苏东剧变发生以后,所谓“民族主义战胜了共产主义”的判断,连同“历史终结论”、“共产主义失败论”等错误论调纷至沓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因而受到怀疑,甚至否定。某些西方国家更是借机向中国推行西方的价值观念,故意模糊和歪曲“工人没有祖国”原理的真正内涵,极力兜售和鼓吹民族虚无主义、污化爱国主义精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宣言》中提到的“工人没有祖国”的国际主义思想,不仅对19世纪和20世纪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即使在当今世界也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价值。正确理解这一原理的国际主义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加认清西方国家灌输的各种错误思潮的本质和危害,自觉抵制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的西化、分化战略图谋,并在基于独立自主、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交往,团结和联合包括国际无产阶级和左翼力量在内的更广泛的政治力量,共同反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力争在实现自身发展目标和国家利益的同时,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列 宁.列宁全集(第26卷)[M].人民出版社,1988:16、17
[2][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567
[4][5](德)威廉·魏特林著.孙则明译.和谐与自由的保证[M].商务印书馆,2007:124、13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256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57:666
[8][9][12][13][15][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50、33、44、50
[10]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M].莫斯科外国文书籍出版社,1950:274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58:412
[14]陈玉屏.关于阶级、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5)
[17]冯昭奎.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6)
[18](美)莱斯特·瑟罗著、周晓钟译.资本主义的未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307
本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民族理论的现代价值》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L11BMZ002
责任编辑/刘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