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中医外科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与体会

时间:2022-10-20 12:55:31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医外科学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历史悠久,是中医学的主要临床课程之一,其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及实际工作能力,鉴于我国中医药院校的办学目的是面向基层、面向临床,笔者在学习及课堂教学工作中,细心观察、积极收集学生建议、耐心总结,对目前《中医外科学》的课堂教学体会如下,望与各位同行交流学习,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医外科学;课堂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6)02-0116-01

中医外科学知识面广,包括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皮肤系统疾病、肛肠系统疾病、男性前阴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其他如蛇伤、烧伤等疾病,学生学习难度大,但是中医外科学又有直观性、局部辨证重于全身辨证、先辨病后辨证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传统教学教学效果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课堂教学。

一、图文结合,建立形象的知识体系

中医外科学大部分疾病均发生于人体的体表,具有肉眼可见的特点,如汪机·《外科理例》所言:“以其痈疽、疮疡皆见于外,故以外科名之。”可见不论教材文字如何形象生动的描述每一个病症,教师课堂教授的如何生动,学生也只能各自凭空想象,却难知究竟,因此,如能收集有关中医外科学疾病图谱,制作成挂图或幻灯,或观看视频,结合教材中的文字描述,供学生学习、理解、记忆,这样学生不再空想,教师不再无端空讲,而是感性与理性相伍,理论与实际结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其易于理解、掌握疾病的特点。

二、結合病案,建立较完善的临床思维能力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学科,其教学目标主要是面向临床,而且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讲述病例尤其是贴近生活的病例时,尤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有完备的学科知识及结构,具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组织管理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能控制好课堂节奏,有一定的临床经验。教师在临床上收集典型的临床病例,结合多媒体课件,将一个病例较为真实及完整的展现出来,让学生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再站在医生的角度上解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去研究、去发现,并最终解决问题,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掌握的知识就更加系统、牢固。

三、设计问题,培养临床新思维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以中医基础知识为指导的二级学科,其理论基础为中医基础理论,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既往学过的中医基础知识,根据教学某些章节的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去思考,如可结合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的内容,提出“为何疖、疔的热毒蕴结证采用的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而痈的火毒凝结证用的是仙方活命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其不但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启发学生思考,究其根源,这才有进一步的创新。

四、归纳总结,前后联系对比,建构完善知识体系

中医外科学涉及多学科,其特点是病症多,分型相似,治疗雷同,学生记忆起来易混淆,掌握困难,因此前后联系对比、归纳总结显得尤其重要,如在讲述疮疡各论部分时,在讲述过程中突出每个病症的特点,与上一个病症的不同点,在章节结束后,可列表总结归纳每一个病症病名、特点、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的相同点及不同点,一方面复习可增加学生的记忆,另一方面可启发学生学会横向思维,前后联系对比,归纳总结,建议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

中医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实践应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应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合二为一,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但现有的中医外科学教学,仍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讲授为主,故现阶段应丰富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病症,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做铺垫。

推荐访问:外科学 课堂教学 几点思考 中医 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