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基于“学业标准”的备课,让研究的道路更宽广

时间:2022-10-16 10:05:37 来源:网友投稿

学习能力?

(3)怎样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2. 如何通过目标的实施,实现核心问题要达到的目标?

确立了关键问题,围绕它们,顺着这条线索,我们来谈谈对目标的断开、建立过程,你会发现,它们彼此之间都是有关联的,两者之间的关联共同作用于课堂,让课堂更有实效。

二问:是满足于目标的稳妥,还是要基于标准去调整?

1. 依据标准,确定目标

标准是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的六大领域(我的健康成长、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学校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我们共同的世界)制定。标准首先根据年段对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了梳理,然后依据各年段的要求,参考教学内容,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能力与方法、知识四个方面进行细化。所以,依据标准制定教学目标,既保证了课程不偏离轨道,又给我们课堂提供了更加宽泛的创作空间。

2. 结合实际,调整目标

尽管我们基于目标,但是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生活化的课程,课程的性质决定了以“标准”为参考,结合实际,调整目标,做到“标准”与实际的有效整合,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最佳选择。

如果说,刚才谈的是“怎么想”,下面我们具体说说该“如何做”。

1. 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标准中要求:感受到生命的美丽,喜爱身边的生命;具有保护、关爱动植物的意识。

我的初始目标:感受生命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学会关爱动植物。

(1)对照标准寻找问题

① 行为动词使用不够恰当

很明显,行为动词的使用是“激发”,行为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这与标准中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美丽,进而喜爱生命是不相符合的。

另外,“学会”这个行为动词,也有点不切实际,一节课,如何让学生既了解到生命的美丽又学会关爱和保护生命的方法呢?标准中要求学生具有一种关爱和保护的意识,能做到不虐待小动物,然而这些需要在单元授课的整个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完成,仅凭一节课之力,只能是蜻蜓点水,不切实际的空谈。

② 目标描述不够具体

学生通过什么来感受生命的美丽呢?这里说得不清不楚,通过与授课班级学生的沟通,发现孩子们或多或少养过动植物,至少也是见过的,那么我何不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将指导更加细化呢?

(2)调整目标准确定位

基于以上认识,我对情感目标进行了如下调整:

我的最终目标:在认识生命的过程中,感受生命之美,产生喜爱之情,愿意关爱各种各样的生命。

2. 关于能力与方法

标准中要求:通过调查等方式认识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生命,理解缺少一种生命对自然的影响。

我的初始目标:调查生命的多种形态,与同伴分享。

(1)对照找问题

① 学生能力培养欠缺

我在思考,如何去让学生调查?调查的方式是什么?调查后,用什么样的方式与大家分享?进行怎样的评价,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生命呢?

② 学生学习方式匮乏

学生通过调查生命有多种形态后,就可以理解生命不可或缺吗?如何让学生体验后,真正地理解到这一问题呢?

(2)调整后目标

所以,我进行了如下调整:

我的最终目标:观察、记录生命的多种形态,借助学习单,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在情境剧体验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3. 关于知识

标准中要求:能够举例说明生命的多种形态;能简单解释世界因生命美丽的原因。

我的初始目标:了解生命有多种形态,知道世界因生命而美丽。

(1)对照找问题

众所周知,“生命”是个十分抽象的话题,认识到它的美丽,可以从方方面面去谈,却又是千头万绪。短短的一堂课,该让学生列举出多少生命合适?又该从什么角度认识到生命的美丽呢?显然,这个目标定得有些模糊。

那么,回归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性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从身边的常见的、亲手养殖的生命开始列举,引导他们查阅资料,认识到更多的生命形态,老师提供精彩的视频短片,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们对于生命多种形态的认识,再通过对比,学生不难解释出,世界不能没有生命,生命使世界美丽。

(2)调整后目标

所以,我进行了如下调整:

我的最终目标:能举例说明的生命有多种形态,能简单描述生命之美,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生命使世界美丽。

修改了教学目标后,进一步思考,通过什么活动,达成这个目标,即如何落实目标,即目标与课堂教学活动要一一对应。

这里,我们又要提到最初所说的关键问题,如何通过目标的实施,实现关键问题的解决?

① 为什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首要位置?

本课的最后的核心思想,站在价值观的角度考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板书,一开始我没有写“美丽的世界”字样,如果这节课只是落在让学生认识到“生命是美丽的”,而没有看到人与生命与自然这种相辅相成,和谐共处的必要关系,那么这节课的定位就低了,我对板书设计进行了调整。

② 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个在前面提到过,确定“能力与方法”目标时,设计出可操作性强的学习单,指导学生把自己观察到的生命,用不同方式记录下来,当他们在课堂交流时,学生们已经经历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理解的过程,把搜集到的资料,内化为了自身可以把握的知识。对比标准我发现,我最初虽然布置了让学生观察生命的任务,但是缺乏相应的指导,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不够。于是,再次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张学习单,如下:

这张学习单既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记录能力的提升,并且关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考,一张小小的学习单体现的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培养。

③ 怎样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

如何让学生发现生命是独特的呢?我仍是选取孩子们常见的生命:树叶。让他们课前搜集不同落叶,从观察思考“世界上有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入手,课上,学生第一次这么认真地审视这些在平时不起眼的生命形态,从叶片的大小、薄厚、纹路等多方面、多角度发现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进而引发他们对世界上其他生命独特性的思考。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下,愿意去探究、主动去发现,跃跃欲试要走出课堂,到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去寻找和发现生命的独特之美……依据标准,围绕关键问题,达成教学目标,让我们的课程变得更有效。

三问:是强调于课程的完整,还是有效落实知行合一?

《美丽的生命》这节课主要有两个话题,分别是生命使世界美丽和它们也需要爱。话题一指向学生的价值认同,话题二指向学生的行为引领。最初设计我把两个话题放在一个课时完成。因为我觉得如果不讲的话,课程就不完整了。但是我发现这样的教学没有打动学生。

当我再次重新细致地研读“标准”,标准中的四个维度,其中三个是课程标准提出来的,单把一个行为拿出来的理由,是因为我们的课最终要落实到“行”,解决一个“知行合一”的问题,这是一个难点。若我把这个重难点在这节课上轻描淡写、用五分钟解决那是根本不行的,那样的课堂看似完整了,但实际上,没有落实我们要解决的知行合一的问题,这也就是为什么虽然看似完整的课堂在行为层面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原因。

反之,如果把“行为”单拿出来,作为一个课时细致地处理,可以更充分地让学生体验、理解,有效地落实标准当中的行为问题。于是,再次备课,我把话题二作为第二课时单独呈现。我觉得这是我通过这次学习“标准”,结合课堂实践,得到的最受益的一个启示。

上述调整的过程,就是一个“断开、建立”的过程,不破不立,依据标准,备课研课,你会发现,原先很大很空,让你无从入手的内容,变得容易操作了。期待与更多的老师共同思考、实践,在依据“学业标准”备课、磨课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图强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赵彩侠)

推荐访问:备课 宽广 学业 道路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