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论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时间:2022-10-23 13:35:04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iMyMzky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医学人才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生产力,也是办好人民满意医药卫生事业的基础。本文聚焦新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规模、培养结构和培养质量,论述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1.新培养体系的构建历程

2010年,上海市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合的改革试验”。2011年,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和卫生部决定在全国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12年,教育部和卫生部下发《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2013年,教育部和国家卫计委发布《关于批准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的通知》。

2014年2月,国家卫计委、教育部等7部委在上海召开“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工作会议,明确2015年起,各省(区、市)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全部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014年6月,教育部、国家卫计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2014年11月27日,“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推进会”在北京举行,明确了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即:“到2020年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近期任务是“加快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为主体、以‘3+2’(3年临床医学专科教育+2年助理全科医生培训)为补充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2.医学教育的关键问题

2014年9月,国家卫计委与中华医学基金会在京举办“中美医学教育高层论坛”,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哈佛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學等60余所大学(医学院校)参加了此次论坛。这次论坛发布了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中国专辑),在“带领中国医学教育走向未来”(主编社论)中,提出了中国医学教育面临的5个关键问题:(1)医学教育本质即培养目标是什么?(2)如何基于岗位胜任力改革医学教育?(3)医学教育改革怎样服务中国新医改?(4)医学院校如何建立终身医学教育体系?(5)怎样减少卫生行业医学生的流失?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创新医教协同的体制机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破解上述5个关键问题,让医学教育回归本质,即培养会看病的合格医生,服务人民健康需求,形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三者有机衔接的规范化标准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

3.医教协同的体制机制

2015年是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的关键年。在医学院校,所有新招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必须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所有7年制均调整为“5+3”一体化招生;在卫生行业,我国各省(市、区)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针对目前研究生参加规培遇到的诸多问题,建议通过医教协同的体制机制创新加以解决。首先,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规范化培养,不仅需要教育和卫生部门的协同,还需要得到发改、财政、人社等部门支持,关键是要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行业牵头、多方参与”的“医教协同”管理体制。其次,要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医学教育和住院医师规培的专项经费投入机制,使得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在参加住院医师规培期间,培训基地可以按照其他规培对象待遇标准给予生活补助。2015年中央财政予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每人每年3万元补助,2016年全国28个省(市、区)的地方财政也都设立了专项资金项目。

二、医学人才培养规模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医教协同,建立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临床医学为重点,探索建立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医学人才培养供需平衡机制。

1.需求导向确定总体规模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5年、2020年和2030年我国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2.2、2.5和3.0人。“健康中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战略研究(2016-2020年)”预测,2020年我国大约需要各层次临床医学大类的毕业生23.5万(本科13.4万)。

对照临床医学毕业生总需求量,现有医学教育规模供略大于求。2012年我国临床医学大类各层次招生规模为24.48万,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学招生规模分别为18.53、2.11和3.84万,已经大于2017年临床医学毕业生总需求量22.6万。

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供给量来看,供略小于求。2015年我国全面启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到2020年我国所有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生适用的是“3+2”培养模式,临床医学专业硕士按“5+3”模式培养,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容量主要面向临床医学本科生和少量学术型研究生。在2012年招收的临床医学18.53万人中,博士生0.46万人,占2.5%,硕士生3.49万人,占18.81%,本科生10.36万人,占55.93%,专科生4.22万人,占22.76%。预计2017年有10万临床医学毕业生需要申请参加规培,2017年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招录7.84万人(表1),如果实际招录人数比计划人数扩大1.25倍,达到9.80万人,就可以基本满足规培需求。

2014年,我国临床医学大类本科生招生规模12.2万人,其中临床医学8.3万人,口腔医学0.75万人,中医学3.1万人。他们将于2019年进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考虑到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际招录和计划招录人数的变化情况,2019年和2020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际招录人数分别可达到12万和13.4万。

2.分类指导调控院校规模

健康中国建设要求医学院校培养出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因此需要根据不同层次医学院校的办学定位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来进行招生规模调控(表2),到2020年临床医学总体招生规模控制在23万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3万人左右。

8年制医学博士:2001年起,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等高校试办8年制,每校招生规模控制在100~150人,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吸引了一批优质生源报考医学院校。建议稳定招生规模。

“5+3”一体化硕士:我国原有42所高校举办7年制教育,2015年起转为“5+3”一体化培养,每校招生规模控制为150人,大幅度减少了原7年制招生规模。建议适当增加5年制招生规模。

5年制本科生:按医学院校办学层次分类调控,建立培养质量对于招生规模的约束机制。建议对于可招收8年制和“5+3”一体化的医学院校,要适当增加5年制招生规模;目前我国共有110个医学院校具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对于不具有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并且本科招生规模过大、人才培养质量又差的医学院校,教育部门要加强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依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等,采取措施予以限制招生,甚至取消办学资格。

3年制专科生:由于基层医疗人员缺乏,还需要培养与助理全科医生培训相衔接的“3+2”应用型临床人才,但比例要进行控制。建议增加护理和医学技术专业招生,适度减少临床专业招生人数,占比从2012年的23%调控到2020年的15%。

3.招生计划地区案例分析

自2015年全面推进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以来,我国已经启动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调控。以东部可招收8年制的复旦大学、中部可招收“5+3”一体化的安徽医科大学、西部具有临床医学硕士授权的川北医学院为例,分析2015-2016年临床医学专业招生规模的调控情况。数据显示:(1)复旦大学8年制和安徽医科大学“5+3”一体化规模稳定;(2)不同层次医学院校临床医学总规模均有所增加,主要是根据“全面二孩”需求,增加了“5+3”一体化(儿科学)和临床医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的招生规模;(3)尽管复旦大学临床医学5年制招生计划已经从2012年的120人增加到2016年的200人,但总规模仍然偏小。2016年复旦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和川北医学院的临床医学生总规模分别为382、1310和1805人,規模调控任务艰巨。

三、医学人才培养结构

面向健康中国建设需求,卫生工作要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医学院校也要相应调整医学人才培养结构,不仅要培养临床医生,还要培养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药学和护理学专业人才。

1.临床医学专业的学历层次结构

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层次结构,2014年11月召开的“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工作推进会”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握好医学教育发展规模,控制医学本科招生规模,逐步扩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增加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

2012年我国临床医学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占总规模的比例为22.76%、55.93%、18.81%和2.50%。

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20年我国需要各层次临床医学大类毕业生23.5万(本科13.4万,占比57%)。因此临床医学专业层次结构调整原则为下调专科生比例,增加本科生比例,硕士博士生主要应增加专业学位比例。具体来说,到2020年,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规模总量控制在23万左右,专科生比例控制在15%,3.45万;本科生58%,13.34万;硕士生24.5%,其中主要为专业学位5万,学术型0.635万;博士生2.5%,0.575万。

2014年和2015年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年招生规模已经从2.2万人增加到3.1万人,如复旦大学临床医学5+3项目硕士从2012年到2016年实际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分别为91、106、161、170和217人。按此趋势,我国2020年临床专业学位硕士招生规模预计会超过5万。到2020年,每年将有5万以上临床医学本科生,通过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现由医学生向合格医生的转变;其余8万不到的临床医学本科生,通过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完成向合格医生的转变,其中符合专业学位授予标准者,可以同等学力身份申请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2.医学门类的学科专业结构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把握健康领域发展规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目前,我国医学门类下设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法医学、医学技术和护理学等11个一级学科(专业大类)。

(1)总体分析医学门类专业结构(1998—2012年)

2014年,我国举办医学门类专业的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有331所,大专/高职院校有439所,医学门类年招生规模达59万人。

分析1998-2012年我国普通高校年医学门类各专业本专科生和硕博研究生招生人数变化趋势(见表3),总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81740人增加到2012年的586391人。

纵向比较结果显示:在1998年至2012年的15年间,我国临床医学专业招生总量从51696人到185318人,但在医学门类占比从63.24%下降到31.60%,其原因是护理学占比过高(33.59%),并且主要是高职护理规模较大。以2014年护理学专业招生人数为例,总规模20.2万中,高职生有15.9万,占比78.71%(“健康中国卫生计生人才发展战略研究(2016-2020)”)。

横向比较结果显示:2012年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和中药学总招生规模为65208人(11.12%);基础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和法医学总招生规模为92376人(15.75%);医学技术招生规模为46537人(7.94%);护理学招生规模为196952人(33.59%);临床医学招生规模为185318人(31.60%)。

按临床医学大类比较结果显示: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学总招生规模为244770人,占比41.74%。

(2)个案分析:医学门类本科生专业結构(2015-2016年)

按照不同办学层次选择东部、中部、西部各1所医学院校,比较分析2015-2016年临床医学和医学门类其他专业(基础医学类、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药学类、法医学类、医学技术类、护理学类等)的本科生招生计划。结果显示:尽管这3所医学院校的办学层次不同,本科招生计划数差异明显,但本科临床医学类招生计划均占全校本科生招生计划的50%左右,如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本科招生包括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法医学、预防医学、公共事业管理、药学和护理学等专业,临床医学专业(5年制和8年制)占医学门类招生计划的比例,从2015年的49.61%增加到53.43%。

(3)政策建议:医学门类专业结构调整原则

首先要协同发展医学门类各一级学科/专业大类的院校教育。在宏观调控医学门类各层次专业结构时,要注意中医大类和西医大类的比例,中医大类不低于10%;也要注意临床医学大类(含口腔和中医学)和其他医学专业的适当比例,各层次临床医学大类不低于35%,在各医学院校微观调整本科招生专业结构时,临床医学专业占比保持在50%以上;要逐步提升医学门类的学历教育层次,减少临床医学大专生培养数量,扩大护理和医学技术等高职学历人才培养规模;在推进“5+3”模式培养合格临床医生的同时,注意加强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一流创新人才和健康产业人才。其次,要加强全科、儿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国家层面目前主要举措有:(1)2016年起在38所高水平医学院校开展了“5+3”一体化儿科医生培养,增加研究生儿科专业招生数量,要求2020年达到在校生1万人;(2)2016年,中国医科大学等8所高校启动儿科学本科专业招生,要求到2020年每省(市、区)至少有1所高校举办儿科学本科层次专业教育;(3)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教育工作,为基层每年培养5000名左右从事儿科等各科常见疾病诊疗服务的全科医学人才。以复旦大学为例,2016年新增本科生临床医学(儿科学方向)30人,本科生护理学(助产士方向)20人;2017年复旦大学新增儿科学和妇产科专业研究生招生计划30人,总招生规模达到100人。

四、医学人才培养质量

医学院校教育通过培养医学生来满足医药卫生人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医药卫生服务的提供能力。近年来,各级政府持续加大医学教育财政投入力度,医教协同深化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各医学院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正努力探索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途径。

1.加大医学教育投入

医学教育是精英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需要充足的教育经费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推进医教协同,共建中央和地方医学院校,健全医学教育宏观管理协调机制,凝聚多方资源,加大医学教育财政投入,2012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医学生年生均拨款已由2008年的1.2万增加到2.7万。

2010年,教育部和原卫生部决定共建10所综合性大学医学院(部、中心),分别是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山大学医学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和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2010年以来,10所共建的医学院校培养出高质量优秀医学人才,产生出一批高标准科学研究成果,并为社会提供了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

2015年以来,教育部和国家卫计委又共建十余所地方医科院校(即部委省共建),分别是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温州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和新疆医科大学。

目前,在各省(市、区)推进的“双一流”建设中,各地医学院校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财政专项经费支持。

2.深化培养模式改革

进一步深化5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整合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推进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执业(助理)医师考试通过率,提升岗位胜任力,减少医学生流失。

进一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衔接。一方面,要保障研究生规范化培训质量,建立完善统一理论考核题库,以临床实践技能考核为抓手;另一方面,也要提高研究生临床科研能力和学位论文质量。

进一步创新8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培养多学科背景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进一步探索博士“申请一考核”制,提高基础医学、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药学和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3.创新招生考试制度

目前,5年制本科生临床实习效果已明显受到考研影响,要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首先要选拔优质生源,必须适时创新招生考试制度。

2015年6月,国家卫计委正式启动“分阶段医师资格考试改革实证研究”,分阶段医师资格考试包括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考试。2015年9月,教育部提出2017年全面实施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即初试环节考试科目“西医综合”改为“临床医学综合”。

通过比较分析执业医师资格分阶段考试(第一阶段)和临床医学综合的考试目的、试卷结构、考试时间和考试方式,发现两者之间高度相似(见表4)。因此建议:一旦我国通过立法正式推出分阶段医师资格考试,临床医学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初试(临床医学综合)可以考虑与其并轨,将英语和政治考试放在复试时进行。具体来说,凡是执业医师资格第一阶段考试通过者,在第10学期(每年5月份)到所报考医院申请参加与住院医师规培招录相结合的研究生复试。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转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生育政策的调整完善,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进一步释放。医学院校必须根据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深化医学教育改革,加强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以医药卫生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基层和紧缺人才为重点,以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引领。加强医教协同,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培养体系;调控招生规模,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培养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医学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中国 医学 建设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