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螺旋CT及其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的应用

时间:2022-11-11 15:25:08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和CT检查资料。结果:根据其CT表现可归纳为如下特点:病变以单窦腔为主,好发于单侧上颌窦;窦腔内不均匀性软组织密度影中夹杂有点状、斑块状及条状钙化;局限性骨质增生与破坏。结论:螺旋CT及其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真菌性鼻窦炎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真菌性鼻窦炎;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诊断

【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144-02

真菌性鼻窦炎是一种少见鼻窦疾病,本病多见中老年人,真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1]。本文搜集本院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的45例经病理证实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探讨CT及其(MPR)重建技术对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5例,男29例,女16例,年龄20岁~73岁,平均年龄49.3岁,病程3月到16月不等。症状:鼻涕血26例,鼻腔排出黑褐色块物伴臭味12例,鼻腔流浓涕27例,头痛13例,面部麻木、疼痛6例。鼻腔检查:鼻中膈偏曲15例,中鼻道息肉19例,中鼻道黑褐性新生物8例,45例全部病理证实为真菌性鼻窦炎。

1.2 检查方法:采用东芝Aquilion64排CT,扫描条件为120 kV,80 mA,层厚 5mm,HP41,先做轴位扫描,再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观察窦腔、窦口、周围软组织及窦壁骨质情况。重建层厚3mm、间隔为3 mm。体位:仰卧轴位扫描。分别采用软组织(窗位/窗宽35/400)和骨窗(窗位/窗宽450/1600)。

2 结果

2.1 病变部位:左侧上颌窦19例,右侧上颌窦20例;单窦病变39例;上颌窦+筛窦+蝶窦3例;上颌窦+蝶窦1例;上颌窦+筛窦2例。

2.2 CT及MPR重建图像显示:通过MPR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到病变与窦口、窦壁关系及病变范围。所有病变的窦腔内均见不均匀的软组织密度增高影,CT值在25 Hu~60 Hu之间,其中31例(77.78%)在软组织影中可见点状、斑块状及条状钙化影:CT值在75 Hu~262 Hu之间,钙化与窦壁无密切关系,14例(2222%)未见钙化。窦壁骨质增生19例,前壁多见,窦腔缩小。窦壁骨质破坏18例,大多位于内侧壁。上颌窦窦口扩大25例,中鼻道新生物影19例,眼眶受累1例。

2.3 手术及病理检查:手术所见与CT表现基本一致,病理检查示病变:呈黑绿色、暗红、灰白色软组织块。镜下见黏膜水肿、充血、息肉形成,在干酪样坏死,小脓肿、出血及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均检到真丝或孢子。45例均诊断为真菌性鼻窦炎。

3 讨论

3.1 病因:真菌通常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以曲霉菌最为常见,少数为毛霉菌等。当在全身的消耗性疾病及严重营养不良时,人体免疫机能下降或长期滥用抗生素及激素等药物时可诱发此病,当各种原因导致鼻窦出口引流不畅或阻塞,使鼻窦局部缺氧,真菌可在乏氧的环境中大量滋生,导致真菌性鼻窦炎形成。近年来因抗生素的滥用鼻窦真菌病的发病率不断呈上升趋势,约占各种慢性鼻炎手术治疗的13%~69%[2]。临床表现常与慢性细菌性鼻窦炎相似,对于有血涕或回抽性血涕、鼻腔有异味者应考虑到本病。真菌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为黏膜炎症形成后的肉芽肿[3]。

3.2 分型:根据是否有真菌组织(粘膜、血管、骨质等)侵袭及宿主免疫状态分为非侵蚀型、侵蚀型和爆发型,常见致病菌有曲霉菌、毛霉菌、念珠菌,以曲霉菌为多。[4]非侵蚀型,本病起病缓慢、涕中带血是唯一症状;侵蚀型,病变进展快,窦壁骨质破坏,可扩展到面颊、眼眶或颅内;爆发型,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本文大部分病例为非侵蚀型,仅1例累及眼眶,病变大多位于单侧,单窦病变占92.1%。国外文献报道以侵蚀型多见,常累及眶内或颅内,引起突眼或神经系统症状,国内报道多为非侵蚀型[5]。

3.3 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价值:螺旋CT及MPR技术在真菌性鼻窦炎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较高价值。MPR是一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得到标准冠状位及斜冠状位、矢状位图像,可以多角度观察分析病灶细微变化、鼻窦窦口及窦壁情况,尤其病灶内钙化及骨质破坏。其CT影像特征为:病变以单窦腔为主,好发于单侧上颌窦,窦内黏膜增厚,呈不均匀性片状或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伴有因真菌代谢产物钙化所致的不规则的点状、斑块状及条状钙化影,且钙化与窦壁无关系,窦壁局限性骨质增生、硬化和破坏,本组有3例进行增强扫描,增强软组织块不规则强化。本组31例有钙化,占77.78%。高密度钙化形是磷酸钙沉积在坏死的霉菌丝中所致,这是真菌性鼻窦炎的特征性表现。

3.4 真菌性鼻窦炎的鉴别诊断:软组织内钙化是真菌性鼻窦炎特征性表现。这是真菌性鼻窦炎与其他病变主要鉴别点。

3.4.1 恶性肿瘤:病史短,软组织肿块密度相对均匀,钙化少见,窦腔扩大变形,窦壁广泛溶骨性骨质破坏,邻近结构侵犯明显,增强呈不均匀明显强化[6]。

3.4.2 慢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常为双侧多个窦腔,钙化少见,且常位于病变周围;窦壁骨质增生轻,无明显骨质破坏[6]。

3.4.3 出血坏死性上颌窦息肉:鼻腔软组织密度影,可见斑点状及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及粗大条片状钙化,窦壁受压变形,窦腔膨胀改变。

螺旋CT及MPR技术能得到标准冠状位及斜冠状位、矢状位图像,清楚显示病灶细微变化、窦口及窦壁情况,可从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其解剖结构和病变的范围,尤其真菌性鼻窦炎这种具有特征性影像表现的疾病,螺旋CT及MPR技术的应用极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CT及其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应用在真菌性鼻窦炎术前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应作为真菌性鼻窦炎影像学诊断的首选方法,并与鼻内镜结合是诊断真菌性鼻窦炎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房刚,李继忠,张秀云.上颌窦真菌病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1,1(10):1495-1496

[2] Nicolaip,TomenzoliD,Berlucchi m,et al,Endoscopic treatmenl of sphenoid aspergilloma[J].Acta otorhinolaryagol Ital,1998,18(1):23-29

[3] 周康荣.胸部颈面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33

[4] 莫蕾,王海林.副鼻窦真菌感染影像分析[J],广州医药,2004,35(5:):63-65

[5] 申光武,徐山沃.上颌窦曲菌病的平片和CT诊断(附8例报告)[J].实用放射学 杂志,200,16(4):237-238

[6] 卢光明.临床CT鉴别诊断学.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232

推荐访问:鼻窦炎 真菌 螺旋 重建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