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珍 陈静 李玉南 张春燕 郑秋霞
摘要 目的:探索运用现代物理医学方法与传统针灸疗法对肩周炎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上海CDL-I型超短波治疗机加传统医学温针灸方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组)64例与单纯用推拿手法配合功能锻炼(对照组)43例,进行对照。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疗程之间休息两天。结果:在治疗的两组患者中,其好转率无明显差异,但治疗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物理与传统温针灸综合疗法配合功能治疗肩周炎,疗效明显高于推拿手法配合功能锻炼治疗法,合理使用物理与传统医学针灸疗法,治愈率高,疗程短,值得推广。
关键词:肩周炎 温针灸 推拿
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是指肩关节的周围软组织发生损伤而应起的广泛性无菌性炎症。属预后较佳的自限性疾病,早期以疼痛为主,晚期则疼痛与功能障碍并存。临床以肩部疼痛、压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甚至出现肌肉萎缩与痉挛症状为主要特征,肩周炎虽可自愈,但其病程一般较长,病人痛苦大,如发展至粘连期,则会出现粘连性功能障碍,甚至肌肉萎缩,上肢抬举、外展、内收、后伸勾背受限,梳头、穿衣、提裤均难自理,重者彻夜难眠,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生活质量。自2002年9月以来,我们采用温针灸加超短波配合功能锻炼,对肩周炎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为我科门诊病人。于单号就诊者归为治疗组,于双号就诊者归为对照组。治疗组总64例,男25例,女39例;年龄最大65岁,最小30岁,平均年龄51岁,均为单肩患者;病程最长14个月,最短12天;对照组总43例,男17例,女26例;年龄最大63岁,最小33岁,平均年龄50岁;均为单肩患者,病程最长1年,最短15天;经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差异无显著性。
1.2 对象筛选
1.2.1 纳入标准[1]:(1)肩痛:缓慢发病,持续性疼痛,夜间加重,遇阴天、寒天疼痛加重,局部喜暖怕冷。(2)功能障碍:患肢上举外展及肩部旋转功能均受限,上举<120°,后伸<30°,内旋、外旋均<30°。(3)压痛点广泛:肩峰、喙突、肩峰下、大小结节、结节间沟等处均有不同程度压痛。(4)肌肉萎缩:有不同程度的三角肌,冈上、冈下肌萎缩。(5)行X-ray检查:排除脱位、骨折、骨髓炎、结核、肿瘤及严重骨质疏松症。急性发作期以肩痛为主,肩关节活动受限较轻,即上述标准(1)(3)(5)项,慢性凝结期表现为上述(2)~(5)项。
1.2.2 病例排除标准[2]:(1)不符合观察对象(如急性损伤后的三角肌下滑囊炎、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冈上肌腱炎)和纳入标准者(病情恢复期)。(2)年龄65岁以上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以及对针灸刺激过度敏感者。(3)长期服用(接受)其他药物(治法)以及综合治疗者。(4)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5)未按照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温针灸治疗[3]。取穴肩、肩贞、臂、曲池、外关、阿是穴(肩前、肩中、肩后压痛点)。操作:采用28号1.5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针刺得气后,将清艾条切成1.5cm的圆柱状艾柱,每次每针燃烧2柱,约耗时40分钟,操作中要防止烫伤病人。
超短波治疗。温针灸治疗结束后,让患者取仰卧位,采用上海CDL-I型超短波治疗机治疗。频率40.68mHz,波长7.37m,最大输出300mA;20cm×15cm电极板2个,上下对置于肩前和肩后部位,电极板与身体之间间隙为3cm,输出量为微热量。
功能锻炼[4]。超短波治疗结束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1)爬墙锻炼:面对墙壁,用患肢沿墙壁缓缓向上爬动,使患肢尽量高举,然后再缓缓移回原处,反复进行3~5次。(2)体后拉手:双手反背,由健手提拉患肢腕部,渐渐向上抬拉,反复进行5次。(3)外旋运动:背部靠墙而立,双手握拳屈肘作上臂外旋动作,反复数次。(4)双手在颈后部交叉,肩关节尽量内收及外展,反复数次。(5)甩手锻炼:患者站立位,做肩关节前屈、后伸及内收、外展运动,动作幅度由小到大,反复数次。
以上治疗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对照, 疗程间休息两天,治疗期间停止其它治疗。
1.3.2 对照组:
1.3.2.1 推拿治疗:医者立于患侧。①医者在肩关节周围及上臂,用搓、揉及滚法治疗5~8min,使肩关节周围肌肉放松。②拨筋理筋法:用一手托患肩肘部,另一手拇指端对挛缩、粘连的肌腱、韧带、沿其分布做垂直方向的弹拨理顺,弹拨后用揉法缓和疼痛。③抖肩法:双手持握患侧手腕,用力做连续小幅度上下抖动,后搓揉肩臂部。④提拉肩关节:医者一手握患侧手腕部,在前屈后伸、外展、内收位分别缓缓向上提拉3~5次,同时另一手在肩部施以滚法。⑤摇肩法:用一手扶在患肩部起固定身体作用,另一手握患肢肘关节,分别将患肩作内旋、外旋各5~7周。⑥用轻快的揉法、滚法结束治疗。
1.3.2.2 功能锻炼:推拿治疗后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具体同治疗组。
2 疗效标准[5]
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辩证诊断疗效标准》,自定义为:痊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恢复正常。外展上举>175°,内旋>85°
,后伸>40°;好转:肩部疼痛减轻,肩关节受限功能改善。外展上举>150°,内旋>70°,后伸>30°;无效:治疗两个疗程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
3 结 果
从下表可以看出治疗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与对照组比较,X2=7.69,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4 讨 论
肩关节是人体中活动范围最大,又最灵活的关节。它是靠附近肌肉维持其稳定,在此稳定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多方向功能活动,即多个轴位上的运动。如前后轴上的内收、外展运动;左右轴上的前屈、后伸及上举运动;纵轴上的上臂内旋和外旋运动及各个方向的旋转运动。人体上肢反复内外旋,外展、上举、各种角度反复地、长期地活动,加之年老体弱,肌容积减小,肌力减退,其耐磨水平逐渐下降,从而导致肩周炎的发生。
传统医学认为,肩周炎在祖国医学中属“痹病”范畴,多因年老体虚,气血不足,筋脉失养又感受风寒湿邪,慢性劳损或肩部外伤导致气血不畅,经脉阻滞,筋骨萎软不强,筋脉拘急而出现疼痛和活动障碍。
现代医学认为,肩周炎的发病与更年期的体内激素波动有密切关系。人进入更年期后性激素下降80%,肾上腺皮质酮减少10%,从而打破了性激素的蛋白合成作用与肾上腺皮质酮的抗合成作用的动态平衡,使肩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硬化、挛缩,发生无菌性炎症,在外伤和环境因素作用下使周围组织充血、水肿,病久则形成粘连、疤痕、组织挛缩,当相关激素被动达到新的平衡后,关节病变才开始消退直至痊愈[6]。有报告认为,本病的病理基础是无菌性炎症。治疗本病的关键是逆转基本病理变化,即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强抗炎能力,消除局部水肿和粘连,解除疼痛,刺激传导经络[7]。
推拿配合功能锻炼治疗肩周炎有其一定的临床效果,但其治疗过程疼痛明显,且有时会出现症状暂时性加重,这让患者对尽早治愈本病的信心受到打击,以致较难持久,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治疗方法的推广。
有研究表明,温针灸是治疗疼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刺镇痛的原理经验就证实,针刺可以促进脑和脊髓释放出钾离子、钙离子、5-羟色胺、内源性阿片肽等化学物质,可是神经递质的成分发生改变,进而阻滞痛觉的神经传导,来发挥针刺镇痛的效果[8]。同时针灸肾俞穴,对更年期妇女性激素及肾上腺皮质酮有明显的调节作用[9,10]。灸法则主要是利用艾火温和的热力扩张治疗部位的毛细血管,改善微循环,并加速穴区组织内血液和淋巴循环[8]。而超短波系高频电场疗法,其频率高于短波,在脂肪簿的组织可作用到较深部位,增加微血管的长度和开放数,加快血流速度,利于水肿消散,加速代谢废物、炎性产物及致痛物质的排泄和消除,同时可抑制感觉神经的传导。与温针灸同时使用,可以增强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的新陈代谢,增加细胞膜及血管的通透性,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及细胞生长,促进组织修复再生,加强局部免疫功能,镇痛效果明显,对肩关节无菌性炎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再加以功能锻炼,可防止松解后再次粘连,以缩短疗程、巩固疗效,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长发、陈敏. 肩周炎的诊治与康复.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57.
[2] 方剑乔、张奕等.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不同时期肩周炎疗效观察.中国针灸,2006.26(1):11~14.
[3] 石学敏.针灸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19.
[4] 俞大方.推拿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12~113.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辩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186~187.
[6] 严相默.临床疼痛学,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6,153~154.
[7] 陈燕坤.电针治疗肩周炎临床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5, 21(4):18.
[8] 陈美仁、王萍等.温针灸对坐骨神经痛患者阈值的影响.中国针灸,2005,25(12):831~833.
[9] 杨廉、刘媛媛等.温针灸“肾俞”穴对老年雌性大鼠性激素的影响.中国针灸,2001,21(3):172.
[10] 王友京、董晓彤,王双坤.中枢儿茶酚胺系统针刺调节肾上腺皮质功能中的作用.中国针灸,1997,17(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