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由忠君转向共和:辛亥政局中的冯国璋

时间:2022-11-13 14:25:09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辛亥革命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各种政治力量的消长均有重要影响。在这场政治变革中,北洋军人作为从清末新政中发展壮大起来的亦新亦旧的力量,由战争走向共和,由维护清朝统治的重要支柱转变为民国初年维护袁世凯政权的主要力量,是顺应历史潮流的历史选择。作为“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是辛亥革命重要参与者,他的政治态度和军事行动对辛亥政局的演变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根据有关史料重新检视北洋新军将领冯国璋在辛亥政局中思想和行动的变化,揭示其由忠君转向共和的心路历程,认为冯国璋的政治抉择不仅为实现辛亥和局贡献了一份力量,也为其在民国初期发挥更大政治作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辛亥革命;南北议和;冯国璋;袁世凯

〔中图分类号〕K527〔文献標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0)01-0095-09

引 言

在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的辛亥革命中,南北各方政治势力进行了激烈交锋,革命党人、立宪派和旧官僚等多种势力既有相互角力又有相互妥协,最终以和平谈判的方式结束战争,赢得后人的赞誉。“1911年发生的中国大革命,是各派政治势力的一次正面角逐,这些势力在关涉民族大义国家根本利益尤其是人民福祉问题上,各有坚持各有让步,高风亮节令人敬佩。”[1] 主观上他们支持袁世凯与革命党人合作,并为袁世凯掌控中央政权发挥了作用。客观上作为旧官僚势力之一的北洋将领,能够顺应历史潮流赞成共和,为实现辛亥和局,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其实在这场历史大变革时中,以冯国璋为代表的北洋军人面临着“忠君与共和”的艰难抉择。冯国璋等人作为清廷的高级将领,享受着高官厚禄,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最终能够抛弃现有的优势,转而选择共和体制,成为襄助袁世凯成功收揽政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也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推动中国从传统“天下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的转变。以冯国璋为代表的北洋军人是一支亦新亦旧的力量,他们以特有的方式参与了这一历史变革进程,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我们应该予以充分地检视。长期以来,因冯国璋作为直系军阀的首领成为批判的对象,使我们对他在辛亥政局中的政治抉择不甚清晰。可以说,冯国璋作为新军的主要将领,清末军事现代化的主要推动者,在辛亥政局中面临艰难抉择,最终改变忠君思想走向共和,既反映出大变局中个人选择的复杂性,又表现出顺应时代潮流作出明智选择的重要性。

一、 忠于君命:镇压革命军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骤然爆发,湖广总督瑞澂连夜紧急致电清内阁:“所有鄂省兵匪构乱,请派北洋劲旅迅速来鄂剿办缘由,谨乞代奏。”[2]接到瑞澂急电后,庆亲王奕劻奉命召集满清贵胄毓朗等人商讨应对之策。三天后,清政府终于讨论出一个仓促应对的基本办法,即派遣荫昌督师南下,水陆两军并进镇压。然而,荫昌督率北洋军不力,在前线迁延贻误使清廷失去了用武力来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机,“是切肤之患,不在武汉,而在各省蔓延”[3] 。伴随武汉前线局势的恶化,政治危机愈发严重,湖南等省开始响应湖北军政府,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从而对清廷造成空前的政治危局。对此,满洲贵胄束手无策,于是经奕劻、那桐及徐世昌等人的运作,清廷被迫迅速起用袁世凯。近年来关于袁世凯复出的相关研究已经取得较大进展,详见刘璐生的《辛亥袁世凯复出条件考》,《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骆宝善的《袁世凯与辛亥革命》,《史学月刊》,2012年第3期;丁健的《辛亥年袁世凯出山史实考述》,《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第5期。 10月14日,清廷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并赋予指挥武汉前线军事全权。此举显示出清廷迫切需要袁世凯及北洋军将士忠于君命,采取有效措施来迅速控制大局。重新出山的袁世凯面临艰难选择,正如一则逸闻所言:“项城自归卧而后,已自拟终老烟波,断无重新出山之想,虽暗中接纳权贵,亦不过为子孙计而已。谁知世事难料,竟有辛亥革命之役,项城为时事所迫,使之不得不出山,然项城当再出山时,亦踌躇不能自决。” [4] (34)经再三权衡后,袁世凯接诏出山,运筹帷幄,多方筹划以期有效应对武汉前线战局。袁世凯在复出后采取了多种措施应对时局,详见丁健的《武昌起义爆发后民众视野里的袁世凯》,《史学月刊》,2012年第4期。

10月19日,袁世凯向清内阁致电,令冯国璋速赴彰德以面授军机要事。10月21日,清廷谕令“军咨府正使副都统冯国璋著迅赴彰德筹商一切” [5](107)。10月23日,冯国璋抵达彰德,与袁世凯筹商前线军事部署。紧接着,袁世凯拟定了应对时局的办法,令冯国璋为第一军总统,迅即赶往武汉前线,妥善统筹军务,先稳住前线局势;致电清廷要求组建第二军,令段祺瑞为总统官,迅速增援武汉前线,与第一军武汉前线会合,用优势兵力反攻,以扭转战局。[3]为了改变扭转前线不利的军事形势,袁世凯要求海军在江面上对民军进行武力袭扰,并责令冯国璋妥当筹备军务,安抚军心,以备反攻。10月25日,袁世凯应对前线局势的各项办法获得清廷认可,“著即照所拟办理,迅筹布置,以图进取”[6](120) 。

清廷上谕发布后,袁世凯立即实施各项办法,将上谕转发给冯国璋和段祺瑞,要求遵照实行,并安排好自己的南下督师行程。10月26日,袁世凯向清内阁致电:“冯军统在彰待车,今晚可行。凯待明后日饷到,准初七日力疾就道,先至信阳州,稍微布置,与荫大臣接洽后,即赴前敌。所有前敌各项办法,已商嘱冯军统妥筹布置。” [3]按照袁世凯的战事安排,冯国璋在彰德奔赴武汉前线,与荫昌接手后就任第一军总统,并继续指挥对汉口的战斗。

10月28日,正值清军与民军酣战之时,“冯国璋接统第一军,驰抵大智门,进规汉口” [7](232) 。在汉口,冯国璋亲自领军对民军发动猛烈进攻,而此时黄兴亦抵达汉口督战,南北两军战斗尤为激烈。在冯国璋的严厉督促下,清军凭借火炮及机关枪的武器优势,兼以火攻,对民军构成巨大杀伤力,并占领汉口。紧接着冯国璋继续督率清军发起攻坚战,进占汉阳, 并进一步占据长江北岸,对武昌形成巨大的军事压力。

推荐访问:忠君 共和 政局 转向 冯国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