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产妇 心理表现 心理指导
分娩是一种自然生理现象,产妇在分娩期心理上发生较大的变化,担心分娩产生的痛苦,担心分娩时不顺利等。诸多心理因素直接影响着分娩的全过程,此时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将会导致产程延长、滞产、胎儿窘迫,产后出血等病理情况,危机母儿安全。因此加强心理护理很重要。本文通过对产妇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减少产妇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刺激,防止和减轻产科疾病有重要意义。
分娩期产妇的心理表现
住院、临产、分娩对大多数产妇来说都是陌生的,许多产妇表现出精神紧张、食欲不振甚至失眠、大哭、大闹等情绪变化。恐惧焦虑的心理状态,又导致对疼痛的过度敏感,如一有宫缩就呻吟、叫喊、哭泣。有资料表明情绪通过激素和神经通路使分娩无力,主要是使子宫收缩不协调而产生疼痛。也有学者认为,分娩时的恐惧和抑郁可降低大脑皮质的痛阈,使产妇感知为强烈的疼痛。由于恐惧,往往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宫缩乏力,产程延长。情绪紧张,引起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兴奋,全身肌肉紧张,血压升高,造成胎儿缺血缺氧,宫内窘迫;精神紧张还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子宫肌肉收缩功能紊乱,形成子宫收缩无力,产程延长,使产妇精神体力过度消耗,疲惫不堪,导致难产和产后出血等。
产妇的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马克思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决心理上的疲惫和痛楚。”所以,产妇心情愉快是很重要的。
首先在孕期进行宣教,消除恐惧心理减轻分娩时的疼痛。护理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产妇要热情接待,态度和蔼,为产妇营造一个安静舒适优美的环境,避免一切不良刺激。不要在待产室或产房高声谈笑、闲扯,以免影响产妇情绪,使产妇产生一种孤独感和不安全感。鼓励产妇多进食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和水分,宫缩时做深呼吸,宫缩间歇放松休息,保持体力和精力。鼓励产妇2~3小时小便一次,以免膀胱过度充盈影响宫缩和先露下降。对未破水、无产科异常情况者,允许下床适当活动,但防止疲劳。嘱其不要过早向下用力,以免引起宫颈水肿,体力消耗,到该用力时无力可用。如果是夜间,不要不吃不喝不停的来回走动,而应让产妇在两次宫缩间抓紧睡眠,以免分娩时乏力。护理人员为减轻产妇心理负担,应主动热情的用鼓励的语言进行交流,语言要讲究艺术性,做到亲切、体贴、通俗自然。特别是对以前有异位妊娠和分娩史者,更应多加关怀,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观察其对宫缩的反应和表现,有针对性的安慰解释,消除其恐惧和不安。正常宫缩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腹痛,每个人的痛阈不同,因腹痛而烦躁、紧张和恐惧者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要讲解临床各种征象的发生和发展是正常生理过程,宫缩痛是正常现象,让其了解分娩知识,采取暗示、交谈等多种方式分散产妇的注意力,减轻宫缩时的疼痛。对疼痛阈值低、有宫缩就大喊、大叫者,不要单纯的认为产妇娇气而置之不理,如无异常情况向其讲明利害关系,告诉她喊叫消耗体力、影响休息、致疼痛加剧,及肠胀气而影响产程进展。可给产妇轻轻按摩腹部、腰部以减轻疼痛。母婴同室、家庭化产房的设立,允许丈夫陪伴分娩,既可减轻产妇的心理负担,增加安全感,又使丈夫体会到分娩的艰辛,倍加关爱妻子和孩子,增进夫妻感情。使产妇心情放松,以最佳的状态度过分娩期。如一位初产妇,25岁,各方面检查均正常,而产妇精神紧张,一有宫缩就大声喊叫,摇头晃脑,急躁不安,宫缩进展慢,产妇疲惫,通过医务人员的耐心解释、指导,消除了紧张情绪,调动产妇的积极因素,使其主动配合,正常用力,顺利娩出一男婴。产后帮助母亲让婴儿早吸吮,早接触。有利于初乳的分泌,有助于母乳喂养的成功,减少产后出血,增加母婴感情,使产妇心理上感到莫大安慰。
临床实践证明,良好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产妇处于积极的心境之中,减轻心理负担,消除恐惧,提高痛阈,减轻分娩过程中的宫缩痛,缩短产程,使胎儿顺利娩出,减少并发症,对保障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