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既具有一般教学规律的特点,又具有其特殊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目的决定了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律,即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坚持科学性基础上突出思想性。广大马列课教师只有正确掌握和运用这个基本规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教学基本规律
[作者简介]赵有田,青岛大学马列部教授(山东青岛 266071)
在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的最重要的意识形态。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既有一般教学规律的特点,又具有其特殊性。只有正确掌握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规律,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一、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首先,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宝贵品质。马克思、恩格斯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而成就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列宁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并且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江泽民同志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创造性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思想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对党领导革命和执政经验在理论上的新概括,是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理论上的新反映,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阶段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经验在理论上的新总结,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发展阶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以来的历史实践证明,与时俱进,是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源泉。这一理论品质,要求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必须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要求广大教师在阐明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的基础上,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其次,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是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基本实现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实现这样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建设者去完成。由于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进程,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所不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根据这种要求去培育人才。在现阶段,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素质有多方面的要求,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任务也有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长期不动摇的坚定信念。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需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追求,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要求。基本路线是党的基本理论在政治上的运用,是关系全局、指导全局、决定全局的总方针,是党和国家所有方针政策的核心和灵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由之路,必须长期坚持,绝不能动摇。
坚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必须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具体说,就是要把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作为核心。目前,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小平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基本规律,但存在很多问题,如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的核心地位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没有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等等。这说明,遵循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的规律,调整课程设置,改进教材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教学过程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首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符合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如果只是口头上讲联系,行动上又不联系,那么,讲一百年也还是无益的。”(《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20页)。邓小平也一再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解决好两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完整准确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把握准理论的精神实质,要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每一个观点、每一个原理都放到整个体系中去理解。二是对实际有切实的了解。所谓“实际”,就是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事实或具体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既包括联系中国的实际,也包括联系世界的实际;既包括联系历史的实际,也包括联系当前的实际;既包括联系现实工作的实际,也包括联系个人思想的实际,等等。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对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内涵作了新的概括,即“一定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所谓“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就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我国新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所谓“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就是要求不断总结经验,探索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所谓“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就是要求尊重实践、勇于实践,在实践和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是就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而言的,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要根据每门课程教学目的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其次,在教学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处理好六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一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层次性。理论是有层次的,实际也是有层次的。理论联系实际要由浅入深、由低层次到高层次。所谓低层次,就是用实际事例来说明
理论,目的是为了证实理论、验证理论;所谓较高层次,就是用理论说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的能力;所谓最高层次,就是运用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造新理论。二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动态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要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和理论的发展,随时调整变更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三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机性。所谓有机性,就是事实能准确证实和说明理论,理论能恰当地分析和说明实际问题,二者有机联系在一起。四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针对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科学理论,必须回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参与现实社会的重大理论斗争。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实际,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回答当今时代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特别是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错误思想和错误思潮,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批判。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性。科学性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生命力所在。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无误地把握理论的科学性,按经典作家的原意和理论的真实涵义去阐释,同时对所联系的实际材料进行认真选择,特别要选出最能说明理论的材料和最有代表性的真实可靠的材料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依据。六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特点。实践性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又要通过实地教学联系直观的实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提高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活动必须在坚持科学性基础上突出思想性
首先,坚持科学性是突出思想性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包含一系列基本原理,如:关于自然、社会、思维最普遍发展规律的唯物辩证法;关于揭示社会结构、动力、运动和必然趋势的唯物史观;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发现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及由此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科学分析;关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解放运动的性质、目的、条件和进程的理论,等等。这些基本原理都是颠扑不破、普遍适用、至今仍然有效的科学真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也都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科学真理。在教学中坚持科学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阐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具体地说,一是语言表达要准确、鲜明、简洁,这是表达科学内容所必不可少的。二是按照教材的内在科学性进行教学。任何一门科学理论都有其内在的、一以贯之的逻辑体系,教师必须紧紧把握这一特性,决不能脱离教材搞那种离题万里的发挥。教学要有系统性、连贯性、逻辑性,讲课内容上下连贯,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推理慎密。虽然理论教学也要求教师在表述方面生动有趣,但决不能因片面追求生动有趣而影响理论本身的科学性。三是要客观反映有关科学知识领域不同流派、不同学者的观点,以及该领域的发展走向、前沿动态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智能,使学生在比较中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坚持科学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斯要求的,同时也是突出思想教育功能、实现教学目的的基础。只有科学理论才能使人信服,只有用科学的方法灌输科学理论才能达到武装人、教育人的效果。
其次,进行思想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教书必然要育人,这是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从来都是教师的职责,也是各个学科教学共同遵循的一条原则。当然,由于各学科的性质与功能不同,在教书中“育人”的要求也不尽相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育人”功能最为突出,检验马列课教师教学好坏成败的根本标准是看“育人”效果。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的“育人”要求有多方面,但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是“育人”的根本。只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更好地观察国家和人类的命运,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前进的方向。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更好领悟人生的目的和意义,把自己的人生和价值定位与人类、祖国、人民的事业结合起来,创造最有意义的人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要始终把“三观”教育放在第一位,使广大学生坚信社会主义的必然性,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二是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教育,对提高学生精神素质、形成科学的思想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具有重大意义。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当然包括具有深厚历史和广阔领域的自然科学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然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中主要是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教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精髓,是科学的方法论,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一个人只有真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能具有科学精神,使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统一,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在坚持科学性基础上突出思想性,需要以教学的艺术性来保证。凡是成功的教学活动,无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无不闪烁着教师的智慧和创造的光辉,以及伴随而来的师生共同拥有的愉悦感。马列课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水平,才能使学生听之入耳、念之人脑、思之动心,以至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化为自己的智慧和信念,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责任编辑:向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