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毛泽东走出国门秘闻

时间:2022-12-02 12:15:04 来源:网友投稿

出国‘勤工俭学’是新民学会会员一致认同的主张,青年毛泽东既是支持者又是组织者,可是到了最后关头他为什么放弃出国呢?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曾多次提出出访苏联,为什么都被斯大林婉拒?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先后两次出访苏联,为什么会遭受不同的境遇?最后又是如何化解的?本文对幕后秘闻加以详细解读。

早期赴法国留学机会被放弃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也像同代的有志青年一样,在摸索探求救国之道。这期间,新民学会会员开始讨论自己的前途,并提出出国勤工俭学的主张。毛泽东对此既是支持者又是组织者,他在讨论会上说:“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去什么国家,然后是怎么去。我们要把每件事都组织得十分周密。我认为我们分开到各个国家去留学最好。主要是美国、法国、英国和日本。”

这时,毛泽东的视线已经开始关注欧美等西方国家。他之所以积极支持赴法勤工俭学,主要是想实地了解俄国和欧洲的革命真相。另一方面,新民学会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自己的使命和宗旨。毛泽东在送别去南洋的会员张国基时对他讲:“你要牢牢记住‘改造中国与世界’我们学会的宗旨,去切实执行。”

为此,毛泽东主张“大留学政策”。对于会员赴外国留学,他积极支持,但不主张留学都涌到法国一个地方去。毛泽东当时有为新民学会自身和各个骨干会员发展前途考虑的想法,担心过多的会员聚集在巴黎一个地方,会造成人才的浪费。这或许也是后来他放弃赴法留学的一个成因。不过,他的这一主张得到了新民学会的认可。可以看出,毛泽东希望骨干会员能尽量分散到世界各地,既可以广泛学习考察各国情况,以资比较抉择,同时会员又可以做“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骨干和模范,从而打开各地的新局面。

因此,毛泽东和蔡和森开始组织湖南省的进步青年参与这一运动。蔡和森在1918年6月底去了北京,主要是进一步了解有关情况并与各方面进行联系。蔡和森到北京后即回信催促毛泽东速去北京,和他一起领导实施赴法勤工俭学的计划,并讲杨昌济教授也希望毛到北京就读北京大学。

当时,许多青年都把去法国留学作为首选目标。已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也给毛泽东写信,告诉他现在青年人中出现了去法国的新浪潮。后来毛泽东回忆说:“当时湖南有许多学生打算用‘勤工俭学’的办法到法国去留学。法国在世界大战中曾经用这种办法招募中国青年为它工作。这些学生打算出国前先去北京学法文。”

收到蔡和森的信后,毛泽东最终决定到北京去。当年9月启程,尽管途中遭遇黄河洪水泛滥、铁路冲断、火车停运等意外,使其行程一度受阻,但他却利用等候铁路通车的时间,就近走访了附近的村庄,考察农民的生活状况。几经周折,他和二十多名自愿赴法留学的进步青年在稍晚些时候终于到了北京。

到北京后,毛泽东发现准备去法国‘勤工俭学’的青年远比想象的要多,仅湖南就有40多人,比其它任何省都多。赴法人员中不只是年轻人,甚至还有40多岁的人,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便在其中,他不惜放弃在湖南的教授职位而自愿赴法。由此可见当时赴法留学的“热度”。从1919年春到1920年6月,新民学会会员蔡和森、向警予、萧子升、萧子璋、张昆弟、罗学瓒、李维汉等二十多人先后赴法勤工俭学,占全体会员三分之一。

当然,毛泽东也在被邀赴法之列。但正当大家兴致勃勃准备启程时,毛泽东却在最后关头放弃了赴法的机会,毅然选择留在国内。是什么原因促使毛泽东改变了初衷呢?因为在当时看来,他的这一选择无疑是等于放弃上升发展的机会。这对那些踌躇满志的热血青年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对此,毛泽东对他的同学、朋友谈了4点他留下来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资金问题。他一点钱也没有,尽管路费大大减少了。但200元钱对他来说还是一大笔钱,他知道没有人能借给他这么多钱。第二,语言上不能过关。在学校时,他甚至连最简单的英语发音都没有掌握,更不要说学法语了。第三,他觉得留在北京不仅可以继续学习,而且也可以为新民学会招收新会员,并为那些去法国的人充当可靠的联系人。最后,他明白自己是个行动者,自己的未来发展在政治组织上,而不是在学问上,所以他对为学习而出国并不真的感兴趣。在毛泽东看来,学习只不过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多年后,他在延安同斯诺谈话时又解释说:“我并不想去欧洲。我觉得我对自己的国家还了解得不够,我把时间花在中国会更有益处。”

1920年6月7日,毛泽东在给黎锦熙的信中再次表明了先在国内研究而后再出国留学的态度:“我只想于未出国去的两三年内,用我已经得到的国文一种工具,看新出的报、杂志、丛书及各译本,寻获东方及世界学术思想之大纲要目,以为出国研究的基本。”7月,原想劝毛泽东一起赴法留学的新民学会会员罗学瓒,也理解了毛泽东的想法,他对毛泽东说:“你说要在长沙预备两年,要把古今中外学术弄个大纲出来,做出洋求学的准备,我很赞成。”因而不再劝他赴法了。

然而,这只不过是表面的理由,对同学们来讲也说得过去。可是毛泽东在向他的老师徐特立解释时,却表示绝非是因为资金和语言等问题,而是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徐特立后来说,“毛具体研究了辛亥革命的失败,得出结论认为失败的原因在于中国知识分子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知识领袖要取得任何革命的胜利都必须密切联系这个国家的公民。就因为这个原因,在大战结束后当我邀请他和我同去法国时,他拒绝了。他更愿意增加有关中国的知识,而不是去法国。”

再一个原因是新民学会为了合理配置人才而做的理性分工。新民学会各方面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有骨干会员留在国内活动,国外留学人员也需要国内有可靠的联络人。当时他们正在北大吸收新民学会会员,正好毛泽东主动提出留在国内,新民学会大多数成员也赞同毛泽东留在国内。为此萧瑜和蔡和森曾就毛泽东如何能在北京生活下去讨论过好几次,最后认为当时毛泽东最好的去处就是进北大。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毛泽东把眼光和兴趣从西欧转向俄国。特别是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产生很大的影响,并给中国人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效法的对象。十月革命的成功,对中国的知识分子的影响更大,纷纷转向研究和学习苏俄。因此,学习俄国经验以改造中国和世界又成为毛泽东的新选择。他认为“俄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文明国”,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也应该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走俄国人的道路。自己应该选去俄国留学,而不是法国。1920年2月,毛泽东在给陶毅的信中说:“彭璜君和我,都不想往法,安顿往俄。何叔衡想留法,我劝他不必留法,不如留俄。”这时毛泽东还是准备出国,但方向已经改变,他希望以后组一留俄队,赴俄勤工俭学。

推荐访问:秘闻 国门 走出 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