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走近百岁园

时间:2022-12-04 17:15:07 来源:网友投稿

冬青长青 生命永动(上)

昔有炎帝神农氏尝百草,今有博士胡秀英撷百草,足迹桑梓广袤的大地,取得了累累硕果,被誉为“百草婆婆”和“冬青之母”。

胡秀英(1908-2012年),著名植物学家、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及哈佛大学安诺树木园研究员,曾先后任哈佛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国际著名冬青专家,创建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研制成功三冬茶,曾获美国科学成就奖、香港特别行政区铜紫荆星奖。

胡秀英年届百岁之时,依然身体强健,头脑清晰,条理分明,反应敏捷,毫无倦容,经常踊跃参加学术活动。前往广西考察苏铁植物时,还健步攀登险陡的十万大山。她曾经购买了60万粒西洋参种子,赠给黑龙江省植物园,成为中国引种西洋参的开端。

人生初旅

江苏省洪泽湖畔一胡姓贫苦农家,妻子五次分娩,三个婴儿都死于脐风。脐风即破伤风,通常是在接生断脐时,由于接生婆手或所用的剪刀、纱布未经消毒或消毒不严密,脐部被破伤风杆菌侵入而引起,多数发生在新生儿出生后4-7天之间,往往不治而亡。

这年春节刚过,妻子又将临产。能不能保住孩子免遭脐风的扼杀?夫妻二人人忐忑不安。丈夫踏着茫茫厚重的雪地,前往远处村镇一药铺,请坐堂医开具了一剂主含救必应的防脐风中草药,便满怀希望返回家门。

夏历戊申年正月十五日(1908年2月16日),在乡间闹元宵的一片鞭炮声中,胡秀英降生了。她一出世,头一口吸吮的就是那苦涩的预防脐风的汤药。正是这剂救命草饵,在她的人生之初,即萌发了免疫力的幼芽;同时在她幼小的心灵中,仿佛也注入了植物学的基因,播种了本草的种子。

然而,胡秀英的童年是异常艰难的。她四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下田耕作,她则送饭到田,边读书,边劳作。母亲不识字,但很开明,不让小秀英裹脚。胡秀英6岁时,母亲就送她到美国基督教会办的正心女子学校读书。她不负母亲所望,发愤读书,品学兼优,取得助学金。1926年,胡秀英到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攻读化学及物理学,后转读生物学,并跟随金陵大学施德蔚教授学习植物分类学,又转修植物分类学。那时,她着迷于“蚕豆花与虫儿之间的微妙关系”。自然课上,老师带她们上竹园量竹笋。每周量一次,一月两月竹无变化。可是雨后,那只竹笋却找不着了。原来一晚上,它突长3尺高。胡秀英惊叹大自然的神奇。两年后回乡任教,以报学校助学之恩。

1930年胡秀英重返金陵继续学业。1933年毕业后,施德蔚教授推荐她到岭南大学生物系读研,因为那儿有全国最大的植物标本室。其后,她师从竹子分类学家莫古礼,完成硕士论文《中国之补品》。当时,莫古礼曾问她论文命题,胡秀英回答,黄河流域的婴儿死亡率,在农村占50%以上。母亲生她之前,曾有3个新生儿死于脐风。她出生后,由于父亲专门到镇上买药,煎煮汤剂喂她才得以活命。她要探寻到底是什么药救了她,“之后明白哪种小儿药含有中草药‘救必应’”。

抗日战争初期,胡秀英任华西协和大学生物系讲师。她独自从四川前往西藏方向采集标本。那时兵荒马乱,地况险阻,她毫不畏惧,奋力跋涉,寻觅珍稀的植物标本。

钟情植物

胡秀英致力于研究植物分类学,孜孜不倦,采芝撷英,潜心研究,笔耕不辍,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将毕生研究所得集结成书《中华食用植物》《中华菊科集览》《兰科集览》等。她是冬青科、金针属、泡桐属、菊科、兰科等植物的世界权威学者,全球四百多种冬青中,有三百多种是由胡秀英博士命名的,她因此被称为冬青胡,被誉为“百草婆婆”“冬青之母”“凉茶专家”“会走路的植物百科全书”。

胡秀英不仅学识卓著,而且将虔诚的信仰化为生活。她生活简朴、无私助人,30多岁时接连丧母及丧夫,自此孤寡一生,无一儿半女,但她将爱洒向了遍布世界各地的学子以及更广的人群。她曾为母校金陵女子大学校庆撰写文章,当中她自比“一粒芥菜种”,期望能以“厚生”,长成丰盛的生命,如芥菜种长成大树,其枝叶泽被众多飞鸟。

1968年,胡秀英赴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任教,每周前四天教授普通植物学、植物分类学,后三天是野外采集考察。

胡秀英凭着年轻时锻炼出来的强健体魄,踏遍了香港的山山水水。常是平旦(晨四时)即起,吃饱喝足后,不带干粮不带水,背上应用之物,便轻装上阵,采集植物标本。夕阳西下,载着装满背篓的各种植物标本返回,开始标本的制作工序,她把鲜嫩的植物标本压后封起来,有的要烘干或订起来,存储在标本馆中。

1971年,胡秀英一手建立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标本大部分由她亲自采集而成。她又与内地和世界各地的标本室或植物研究所进行交换,彼此交换当地土生土长的植物标本或发表的植物研究书籍。同年,胡秀英获得美国生物学优秀工作奖。

在她的标本室里,共有2.4万多种标本,其中绿色标志是香港的标本,红色的是香港以外中国其他地方的标本,黄色的是中国以外的标本。她用了整整45年的时间编写了《中华食用植物》一书,这部著作凝聚了她毕生的心血。

冬青之母

胡秀英在哈佛大学女子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致力于中国冬青的研究,是当时在美国唯一研究中国冬青的研究员。1949年获博士学位和哈佛大学优秀学生奖,从此成为冬青专家。毕业后,胡秀英留在美国哈佛大学安诺树木园从事研究工作,包括植物分类、植物地理及植物资源的利用,成为当时全球仅有的7位从事野外采摘女植物学家之一。她每天背着背囊,跋山涉水,到野外采集植物标本,还访问了欧洲、美洲、澳洲、亚洲的大植物标本馆,查看中国植物标本。

1943年春,她在四川彭县白水河一片茂密的混种树林里,发现了一株奇异的雌雄异株常绿灌木,以为是冬青属的新品种。返校后,她即开始整理中国冬青科植物系列。那时,所需研究条件和分析仪器十分简陋,除标本和文献资料外,她只有1个手制的三脚架镜头,l把尺和2根自制的解剖针,晚上点燃一盏由3条灯芯草髓组成的油菜籽灯。研究工作越来越紧迫,她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1946年,得益于一位美国传教士的帮助,到哈佛大学安诺德树木园,跟随迈尔教授继续求学。她为博士论文请教导师。迈尔教授笑着说,既然你曾经探索冬青属植物的选题,何不进一步深入其中,昂首阔步继续前行。

元代时,西夏人杨琏真伽任江南总摄,他恃恩仗势,残虐淫暴,无恶不作。他为了攫取南宋皇帝陵墓中的财富,决定掘墓盗宝。1285年冬天,他带领一帮匪徒来到萧山,开始挖掘皇帝陵寝。打开陵墓后,他们将墓中珍宝洗劫一空,将南宋皇帝的遗体乱砍乱扔,最后放火焚烧,陵地一片狼藉。

会稽山阴教书先生唐钰,家境贫寒,只靠教几个学生苦度光阴,奉养老母。当时,唐钰年仅三十二岁。他听说后,义愤填膺,立即变卖家产,又向人借贷,凑了二百多两银子,作为安葬先帝遗骨的费用。唐钰摆一宴席,邀请家乡一些年轻人来饱餐一顿,然后趁天黑前往萧山,收集零落的遗骨。他们把遗骨用黄绢制的袋子装好,再放进木匣,上面分别注明某陵某陵,然后按原先陵墓的排列顺序葬在兰亭山后,又去原来的宋宫大殿前挖来一棵冬青树,种在坟上作为标记。唐钰又把剩余的银两分给众人作为酬谢,并告诫他们不要说出去。后来,冬青树这一典故,用来形容缅怀旧朝遗事。

经胡秀英考证,这种冬青树,就是她出生时服用的防脐风药的主方——救必应。

胡秀英在华西协和大学生物系教学的八年间,多次带学生攀上川西雪山采药。到重庆中国科学院标本馆作标本研究;按冬青权威专著将南京农学院标本馆所展示的没有具名的冬青标本一一进行鉴定;立志要为中国建立植物资料库,发掘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植物,写下300篇有关冬青的论文并发表了《成都植物名录》和《成都生草药用植物之研究》,被哈佛大学博士称为“植物分类之祖”。

1949年,胡秀英终于发表了中国冬青的分类著作,从而奠定了她的学术地位。国际植物学界称赞她即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冬青。1957年,她受太平洋科学研究会之请,撰写《中华食用植物》,再获美国科学成就奖。(待续)

推荐访问:百岁 走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