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日本高校环境人才培养体制建设特征分析

时间:2022-12-06 10:10:09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对日本高校的环境人才培养目标,相关课程体系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和人才培养规模等环境人才培养体制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后,认为在为中国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过程中,日本高校环境人才培养体制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关键词:日本高校; 环境人才; 特征; 启示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370 (2011) 03-0159-02

The Feature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n Enviorment 

Talent-training System in Japanese Universities

Hong Guang1, Tian Zhongjing,2 Zhou Yanming2

(1. Economics School of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2. School of Management ,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ohhot 010051)

Abstract:

After researched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training system in Japanese universities, for example, the talent-training goals, the revolution of relelated causes,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 the scale of talent-training and so on, the author suggest that we should study and rearch its experience and practice especially when China transfer from the human resource country to making the nation powerful though talents.

Key words:

Japanese university; enviornmental talent; characteristics; enlightenment



引言

2002年12月,联合国大会(UNGA)通过的第57/254号决议中,将2005至2014年确定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缩写为DESD)。随后,日本政府于2006年制定了"日本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的行动计划。2008年3月,日本环境省又制定了"基于面向亚洲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环境人才培养构想"计划。日本政府还明确指出,实施该两项计划的前期阶段,着重调整日本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推进体制创新。

1 关于环境人才的定义

2007年,就“环境人才”的定义,日本环境省在大学、企业、NGO和行政管理机构里对200多位专家学者进行专访,听取众多不同意见的基础上,在环境省举办的“基于面向亚洲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环境人才培养构想”预备会上进行数次专场讨论后,一致认为“环境人才”应至少具备三大素养。首先,具有强烈的环保热情。其次,具备时代所需的专业知识。最后,具有较强的领导才能。并把这种人才称之为“T字型”环境人才。“T字型”中的竖为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横竖交叉的部分为能够正确理解自身专业知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横为能够领悟环境保护与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的本质联系,有能力从宏观上多视角俯瞰问题,解决问题的复合型环境人才。

2 环境人才培养的特征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类生存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只有改变传统观念和生活方式,变革现存社会经济系统外别无选择。21世纪全球急需大量的“T字型”环境人才,培养人才和赢得人才能力越强,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胜。日本政府认为,培养环境人才三大素养的重要基地和场所非高校莫属,也是大学不可替代的基本职能之一。因此,在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日本高校环境人才培养体制建设表现出以下几点新的特征。

2.1 培养目标特征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看,日本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大体可分为“环境关心型市民”和“环境关心型人才”两大类。第一类是高校毕业后的学生作为消费者和生活者,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主动选择环境负荷小的商品和服务的“环境关心型市民”。从目前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及环境教育来看,基本上培养的是第一类的大众型高校毕业生。

21世纪需求的“T字型”人才,向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快速且长期地培养出关心环境并统筹构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环境关心型人才”。他们作为市民,选择现有的环境负荷小的商品和服务的同时,还要有主动研究开发更加环保的商品和服务,能够推动制度创新、新政出台的具有领导能力的构筑未来社会型高校毕业生。因此,今后日本高校环境人才培养的奋斗目标是大批量地培养能够活跃在所有领域和职业当中的构筑人类全新经济发展模式的“环境关心型人才”。

2.2 课程体系改革特征

目前,日本各大学本科教学领域,工学部主要设有建筑与社会环境工程学、环境系统工程学和人与自然共生环境工程学的相关课程;农学部主要设有环境资源工程学、地球环境科学和人与自然共生环境工程学的相关课程;教养学部主要设有上述部分课程外,另设自然系统工程学的相关课程;国立大学或师范类大学的教育学部主要设有人类环境学和区域环境学的相关课程。最近新设置的专攻环境专业的学部应运而生,如人类环境学部、环境情报学部和情报环境学部等,其课程设置更为综合。

2001年4月,日本成立第一所国内的环境专业大学-鸟取环境大学,设置了环境政策学部、环境设计学部、环境情报系统学部和环境情报研究科。在大学院教学领域,除本科的教学内容外,更加注重培养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高级环境人才的课程设置。如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伦理学和环境管理学等课程。2008年2月至4月,日本环境省与高校、企业、NGO和行政管理机构合作,共同征集了“为培养环境人才的大学课程开发事业”研究课题,从35所大学申请中,资助6项课题专门研究高校培养环境人才的课程体系。

2.3 教学方法创新特征

2007年日本IGES(日本地球环境战略研究机构)进行的大学环境教育问卷调查中发现,日本60%的非环境专业高校,都以课堂传授的形式进行环境相关课程的教学,且公共选修课居多。有环境专业的高校,大部分虽然设置了现场实习和研修的实践环节,但形式单一,内容重复现象较为突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离日本“T字型”环境人才培养目标相差甚远,急需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2008年开始,日本环境省提出各高校应强化和重视教室内和教室外教学方法的相结合,以提高高校环境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和实力。教室内教学主要有两种,一是指课堂教学和专业知识讲座,它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现实环境问题的现状,理解环境问题的紧迫性。二是案例教学和情境模拟教学,通过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教室外教学主要有三种,一是现场实地考察或研修,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加与环保产业从业人员的思想交流。二是在环保企业进行短期实习,参与实际工作。有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创立学生环境团队,有组织地进行国内外社会实践,培养具有宽阔视野及企业家精神的环境人才。

2.4 人才培养规模特征

众所周知,1955-1973年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70年代初期,日本教育部门开始重视高校环境学科建设,加大了资金的支持力度。最初,偏重理工科系和农学部环境领域学科建设,设置公害防治、自然环境保护为中心的课程体系。1977-1986年还特设“环境科学特别研究”科研基金,支援高校的环境科学研究工作。80年代中后期,日本高校开始重视社会科学系的环境领域学科建设,增设环境相关的专业课程,培养具有环境科学知识的文科人才。

根据2007年文部省的的统计数据,日本758所高校中,具有环境本科专业的大学有180所,研究生院76所,其中,国立52所,公立16所,私立112所,每年新生入学规模在24651人左右。非环境专业大学设置环境相关课程的有756所,研究生院598所。由此可见,日本高校“T字型”环境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规模,基础建设比较完善,为满足21世纪环境人才需求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3 对中国的启示

2010年6月6日我国政府发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体现了中国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转变的决心。在该纲要具体实施过程中,日本高校环境人才培养体制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3.1 明确培养目标,简化可操作性

日本文部省和环境省与高校联合,认真分析研究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出重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分阶段改进现行教学方法来实施各项计划。根据环境省提出的日本中长期(2030年)和长期(2050年)环境人才培养目标,2008年至2030年转变只重视“环境关心型市民”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T字型”环境人才培养。2030年至2050年推广和普及“环境关心型市民+环境人才”培养模式的科研成果。重点是加强积极参加型、问题解决型和现场活用型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研发和普及工作,满足将来政策形成、企业经营和市民社会需要的“T字型”环境人才的需求。它对我国细化人才培养目标,充实抽象宏观的内容,简化可操作性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2 加快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创新

2008年,日本环境省先后协调组织了5次企业、NGO和行政管理机构人员和高校工学部、农学部、教育、法律•经济和经营、教养学部等高校教师参与的"高校有效可行的环境人才培养方略" 研讨会,特别强调改进现行的教学方法,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人才培养思路。如在工学部强化技术伦理与社会评价及技术开发与经营的教学改革。在农学部注重生产领域外,在销售、消费等领域学习有所创新的、有利于推进有机农业发展的、传授环境商机的课程设置等。我国高校在环境人才培养体制建设方面明显滞后于发达国家,日本的经验对加快我国高校课程结构调整,创新教学方法方面有借鉴意义。

3.3 加强产学官民合作的环境建设

环境人才培养体制创新及促进日本接纳环境人才的社会体制建设,必须加强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业、NGO和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的合作。在此基础上导入行之有效、质量过硬的高校环境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进而实现参加学习型、问题解决型和现场活用型环境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的实践。2008年环境省提出产学官民合作的自律发展战略,联合相关省厅实施了推进产学官民合作的支援事业,建立了参与者受益的产学官民合作事务局。它以地方合作为开端,逐步建立全国产学官民合作体系,利用现有的有效资源,最大限度地激活网络关系,循序渐进地扩大产学官民合作的影响力,发挥合作事务局的窗口机能和调整机能作用。我们在发挥国民在产学研合作体系中的作用及建设全社会接纳环境人才的体制建设方面,可以借鉴日本的做法来加快我国产学官民的合作进程。

参考文献

[1]社団法人日本環境教育フォーラム編著.日本型環境教育の智恵〔M〕.東京:小学館クリエイテイブ.2008年9月:9-66

[2]中島理恵.アジア環境人材育成イニシアテイブ(ELIAS)の展開に向けて-持続可能なアジアに向けて大学における環境人材育成ビジョンをもとに-.環境研究〔J〕.財団法人日立環境財団.第150号.2008年8月:60-69

[3]清野一治.新保一成編.地球環境保護への制度設計〔M〕.東京 :東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402-405

[4]細田衛士.室田武編.循環型社会の制度と政策〔M〕.東京:岩波書店2004年4月:11-37

收稿日期:2010-07-20

基金项目:内蒙古工业大学科学研究项目(批准号:SK201003)

推荐访问:日本 人才培养 体制 特征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