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开展探究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时间:2022-12-07 18:40:04 来源:网友投稿

传统教学过程教师直接将结论式的知识授予学生,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以学生记忆科学结论的多少为教学目标,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只讲教法,不讲学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没有发挥的空间,个性发展受到限制。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重视科学过程及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及价值观。因此,生物课堂探究教学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这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新课程背景下的探究教学是针对传统教学缺陷提出的,因而它有着与传统教学截然不同的特征与教学效果。

一、探究教学注重探索与发现

探究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主动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地通过探究活动学习科学方法并获取科学知识。分析传统的高中生物教科书会发现,多忽略知识的形成过程,偏重于讲述成熟的理论和实验。教科书呈现的知识是静态的、无异议的,缺乏探索性。事实上,生物科学本应该由理论之间、实验之间、理论及实验之间的一致或矛盾推动发展的。因此,生物学科的探究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探究自然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避免将探究步骤模式化,直截了当地“灌给”学生,造成学生缺乏对探究的正确认识。

在“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将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将教学重点放在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认识上,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呈递的方式,清楚地了解不同时期科学家为什么做?怎么做?结论是什么?就如同进行了一次生物科学研究考察,体会科学研究的价值。这种探究教学的方法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利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生物膜结构的认识自然水到渠成。

二、探究教学有助发挥学生主体性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教师提出问题,到教科书中去寻找答案,然后,教师一般会要求学生记住这些答案,因为这往往就是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这种教学方式,虽有利于按部就班地完成教学计划,但忽略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的探究意识无法体现。为了更好践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高中生物课程四大基本理念,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开展高中生物必修1“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节课的教学时,笔者并未直接将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曲线呈现给学生,而是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问:为什么加酶洗衣粉配合温水使用效果更好?要求学生作出假设。并提供各种实验必需的器具和药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如何影响酶活性。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放手,只是在学生设计、实施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给予一定的提示。让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实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果、作出实验结论。这样的探究实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想象和探究,通过表达交流、反思领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探究教学有助提高课堂有效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往往讲得过细过多,用掉了学生大量的宝贵时间,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甚少,这样的课堂教学收效甚微。一堂探究教学课一般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等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应该做到心中有数,灵活增删环节,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梯度和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或讨论题,突出知识重点和中心环节,做到省时、有效。高中生物必修2“人类遗传病”这节以叙述性知识为主,需要记忆的内容多而零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调查人类遗传病”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分别承担一种遗传病的调查。学生通过制定调查方案,在调查实践中学习,提高了学生观察力、探究能力。最后,调查结果的分析和交流放在课堂上进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探究教学案例分析——“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并不是千篇一律的,有时引导学生进行完整的科学探究,也可以进行部分科学探究;有时进行实验探究,也可以思维探究,甚至可以通过学生问,老师答的方式进行探究。在“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这一节实验探究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大棚种植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视频和图片,介绍反季节蔬菜的来源。通过情景引导法精心设计问题:假设你现在瞄准了反季节蔬菜这个市场商机,也打算在这个季节利用大棚栽培条件种植空心菜,如何提高空心菜的产量?这个问题看似与教科书的知识联系不大,但能够在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思考:农作物的产量是否与其光合作用强度有关?教师结合光合作用的反应式引导学生分析提高农作物产量就是提高有机物积累量,这个过程是通过光合作用完成的。因此要提高产量必需知道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哪些(光照、CO2、温度、水分和矿质营养等)?这些因素怎么影响的?

对于要探究的问题,答案常常是未知的,因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搜集能够找到的线索,由线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即提出假设。学生在学习了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及光合作用的过程之后,结合已有的化学学科的知识,知道改变反应物(CO2、水分)的浓度以及化学反应的条件会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速率。有了这个基础,教师紧接着引导学生做出相关假设: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光照强度(或CO2浓度)光合速率会随之增大。接下来就是设法收集数据证明假设是否正确。

收集证据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进行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报告等。验证假设是对学生自己思路和方案的检验,也是对学生思维方式和成果的批判性检验。在假设的验证过程中,学生的数据分类、解读、图形处理等技能将得到运用和发展。根据上述假设拟定方案,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以下问题:实验应分几组?自变量是什么?测量指标是什么(利用氧气传感器测量单位时间内O2浓度的变化量,并与计算机连接自动形成曲线)?如何控制光照强度?(CO2浓度)实验过程要遵循什么原则?怎么体现?在学生动手实验操作之前,实验目的要明确,原理要正确,实验材料和实验手段的选择要恰当,整个实验设计思路和方法都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整堂课教师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教师只是进行一些必要的指导,学生对自己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对结果进行描述和解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推导,并将结果与大家交流共享,这样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进行探究教学之前或之后,尤其是实验探究教学,应该向学生说明,并非所有探究都能得到你想要的圆满结论,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可能需要修订原先的实验方案,重新探究。对于本实验的实验结果,不同的光照强度(或CO2浓度)下测得的O2释放速率(光合作用速率)不同,二者呈现正相关的趋势。由此初步推导得出可通过增强光照强度或CO2浓度来提高光合作用的速率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当然,仅仅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所得的的结果是很难下定论的,这也是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科学性问题。所以根据这节课的探究实验结果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光照强度和CO2浓度越大越好?在实际的农业生产中条件的控制是否像实验室一样简单?启发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并寻找机会进一步探究。学生通过上述的探究活动把科学知识与实验、观察、推理思维等多项技能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对科学的初步理解。

不管最终实验探究结果怎么样,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多元化评价,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是量化评价,或是质性评价,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提高兴趣,激发学习动力。这一点也是笔者在本节课实施过程中略显不足的一点,希望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能做到更好。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使笔者更加坚信探究教学有合理内涵和积极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递者,不再是一种权威,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及指导者,教师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谋求创新,使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得以顺利实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这一核心目标。高中生物课程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需要权衡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会多反思,寻求适合本校、学生的切实可行的探究教学方法。

(责任编辑:陈 欣)

推荐访问:高效 探究 构建 课堂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