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古战场上的“大杀器”

时间:2022-12-13 12:40:07 来源:网友投稿

后勤物资,宿营时也可用做营车。

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直接用于战场作战的战车也可分为三种:一是轻车,二是斗车,三是冲车。众所周知的成语“轻车熟路”,虽然语出唐朝韩愈的《送石处士序》,但轻车其实源自春秋时期。所谓“轻车”就是指那些战场上较为轻便的车辆,相当于二战时期的吉普车或者现在美军使用的“悍马”,特点是重量轻、灵活快捷。至于动力,一般是一两匹马。

“斗车”和“冲车”,顾名思义,就是战场上的主角。那时候,两军对垒,战车是重头戏,斗车相当于中型坦克,在防护、速度、攻击三方面较为均衡;冲车自然就是重型坦克了,不过这种冲车更像是一种“战场堡垒”,它往往有三四层高,由6至8匹马拉动,其上是弓箭手和长矛兵,四周是防护的皮革、藤条等。整个冲车如同一个能移动的战塔,威风凛凛。

轻车和斗车构造基本相同,都是独辕、两轮、方形车厢。斗车通常每车载甲士3人,依照左、中、右排序,左方甲士是弓箭手,也是车长,称“车左”或“甲首”;右方甲士为近战搏斗人员,手持长矛或戈,称“车右”或“参乘”;居中者为驾驶员,称“御者”。车上同时还配备各种格斗兵器,如戈、殳、戟、酋矛、夷矛,放在车的两侧,以备随时接战。当然,三人乘是标准配置,也有4人以上的。另外,每辆车后面还有一队步兵,春秋前的标准配置是22人,其中有7名下甲士和15名步卒。

战斗开始后,双方的斗车就成了冲锋的主力,一般是冲车一边向前冲一边射箭。随同斗车进攻的是冲车和步兵。斗车的杀伤力也相当惊人,尤其是面对步兵的时候,步兵基本上连招架之力都没有。不过最为惨烈的还是双方的冲车、斗车对阵,也就是说斗车对撞的时候,那绝对是一个人仰马翻、粉身碎骨的场面:车上的弓箭手和士兵被巨大的冲击力抛向空中,再被数十匹马践踏、被车轮碾过,其状惨不忍睹。如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军和楚军各出动战车700乘,一场大战之后,战场已成人间地狱。

战车对阵,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一天之内就能分出胜负。如鄢陵之战“旦而战,见星未已”,真可谓速战速决。

不过,对手并不总是实力相当的,自然也不总是如《武经七书·释义》中所说“两兵相接曰战”,即双方在旷野上摆好阵势,然后对冲一决胜负,很多时候弱势一方都是躲进城邑中坚决防守。这时候斗车、冲车什么的就无用武之地了。不过人的聪明才智就是用来解决难题的。为了攻城,春秋时楚惠王就起用了一个能工巧匠,此人名叫公输般(即鲁班),他设计出了一种名为“云梯”的战车,意思是说战车上的梯子竖起来能冲上云霄,那么小小的城墙也就不算什么了—公输般设计的“云梯”战车可是正宗的云梯车,不是一个简单的梯子。“云梯”的梯子是折叠的,车后配有绞盘;防护型的车厢内还可以藏数名士兵,他们拉动绳索就能让梯子竖起来;另外,梯子的顶端还有抓钩,用以将梯子嵌牢在城墙上,以防守城士兵轻易推翻梯子。

公输般完成设计后,楚惠王大喜,下令批量生产。宋国听到此消息后感到大祸临头了,于是有一人自告奋勇去劝说楚惠王,此人就是墨子。他对楚惠王说,宋国很小、很穷,何必花费巨资去抢一件旧短褂呢?墨子和公输般两人还现场演示了一下,结果公输般的9套攻法用完了,而墨子还有很多守的办法没用。于是,在这场工程技术专家与政治家的较量中,最终政治家获得全胜。

不过,不是每个城邑里都有墨子,实际上公输般所发明的“云梯”等攻城战车在后来成了攻城的主要装备。

公输般的攻城战车中还有一种“巢车”。什么是“巢”?就是鸟窝,一般都筑在高高的树枝上。“巢车”的“巢”也是这样,它就是一个能装一两个人的小屋,不过小屋的两边是两根竖在车体上的滑竿,屋顶有绳索,当地上的人拉动绳索的时候,小屋就升到了滑竿的顶端,这样小屋里的人就能从上面观察到城内的情况了。也就是说,“巢车”是一种战场侦察车。

还有一种“洞屋车”,也就是把一个防护坚固的“屋”装在车上,然后抵近敌方城墙下,“屋顶”能抵御城上投射下的石头、箭矢等,“屋内”的人就可以挖掘地道了。

此外,“洞屋车”也可以改为“撞车”。在洞屋车车体上安装巨木,尖端包有铁、铜等金属,然后由上百人推动,撞击城门。侯景就曾用这种撞车攻打建康。

后来,又出现了一种攻城战车,这就是投石车—如果说斗车、冲车是坦克的话,那么投石车就是远程大炮了。抛石车、云梯和撞车一直到以骑兵称雄世界的蒙古大军征战时仍是攻城的主力。

有攻就有守,进攻一方有撞车撞开城门,防守一方就制造出“塞门车”应对。也就是说,当攻方撞开城门后会发现,城门口有很多“塞门车”,车上有许多锋利的尖刀或者长矛等,就是用以阻挡攻方的骑兵的。另外还有“正箱车”,也就是车的一面仿佛是摞在一起的箱体,实际上是一面厚实的“墙”,中间有数个空洞,用以射箭、穿出长矛等,也是在城门被撞开后充当临时城门使用。

正因为战车如此重要,所以战车就成了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标准。春秋时期常见“千乘之国”、“万乘之君”,就是指拥有的战车数量达到千万辆者。

战车在春秋时期是最重要的作战装备,能够很有效地对付步兵和骑兵—在马镫还没有发明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骑兵,因为骑手在马上无法固定,作战困难,根本无法与稳固的斗车和冲车对阵,即使是赵武灵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的时候,骑兵也不是主要作战部队。但是在发明马镫之后,骑兵的作战威力迅速显现出来,逐渐取代了战车的地位。

即使是在骑兵取代了战车的时代,一些特种战车仍然相当重要,比如戚继光发明的一种“偏箱车”,就是车的一侧和前方有防护板,主要用作步兵对付北方游牧骑兵。

相传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这种可以自动锁死和前进的运输车相当神秘。“木牛流马”是由汉代的辘车改制而成的。“木牛”即指辘车,不用牛马也能行车,好像一头不吃草的牛;“流马”意即独轮转动灵便、运行轻快,如同能流转疾奔的马。辘车起源于穷乡僻壤之地,自然使用者也是劳苦大众。当时一些贫寒文人或落魄之士,因无资格乘马车,于是也坐这种辘车。

另外,还应该特别说说中国模控机械的经典杰作:“记里鼓车”和“指南车”。

“记里鼓车”和“指南车”应该说是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发明之一。《宋史·舆服志》对“记里鼓车”有详细的记述:“记里鼓车,一名大章车。赤质,四面画花鸟,重台,勾阑,镂拱。行一里,则上层木人击鼓;十里,则次层木人击镯。一辕,凤首,驾四马。驾士旧十八人,太宗雍熙四年,增为三十人。”“记里鼓车”就是车上有一对小木人,手持棒槌,中间一面鼓,每“十里一击镯”。最早关于“记里鼓车”的记载见于《晋书·舆服志》:“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宋史·舆服志》记载其运行原理:“凡用大小轮八,合二百八十五齿,递相钩锁,犬牙相制,周而复始。”应用的就是齿轮差动原理,实际上就是现代汽车的里程表原理。

“指南车”又是另外一种奇思妙想的杰作—它不是应用指南针,而是和“记里鼓车”一样,是一种齿轮机械,精妙之处就在于不论车轮怎么转动,通过齿轮转动,车上的小木人手臂始终指向南方,“车虽转而手常指南”。《宋史·舆服志》记载指南车是由黄帝发明的:“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起大雾,军士不知所向。帝遂作指南车。”不过齿轮出现在西汉时期,因此,指南车的发明不可能早于西汉。

推荐访问:战场上 大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