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专业的新思文库网平台!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事迹材料 述职报告 疫情防控 思想汇报 党课下载
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 正文

中药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

时间:2022-12-14 13:25:05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介绍了在中药化学的教学中,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际动手的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实践与体会

关键词:中药化学 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 教学改革

中药化学是中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现代科学与我国中医中药理论与应用相连接的桥梁。它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任务,其内容与化学类和后续的专业课连贯和交差,知识面广,教学内容多,课时少,部分内容抽象,较难理解,这些因素给中药化学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从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过渡,由理论向实践过渡,掌握实验方法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上进行不断地探索。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和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 明确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记忆教学内容,并把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是教和学的根本,也是产生学习效果的保证。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是他们对该门课程感兴趣,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动力。所以,首先应让学生认识中药化学在药学类专业中的作用,及其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达到掌握中药化学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因此,在绪论部分我重点讲解中药化学在揭示传统中药功效及其物质基础,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传统制剂的剂型改革,新药研制,中药材及制剂的质量标准的建立,推动中药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在药品生产,中药材及中成药的分析检验、经营及储藏养护、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将直接应用中药化学的理论、原理和技术。作为药学类专业的学生,他们只有认识了中药化学在本专业的地位和作用、明确了学习目的后,学习积极性才会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中药化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能将其熟练运用于中药研究和实际生产中。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习的能动性,易使学生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很难达到理解、掌握和运用教学内容的目的。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中药化学的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引入了启发式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通过启发和诱导,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方法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思想。根据中药化学的内容和特点,笔者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启发式教学。

2.1 理清思路,引导学生科学思维

中药化学作为一门应用型的课程,涵盖多门基础课程的内容,从单纯的化学类课程过渡到中药化学,内容繁多,难于记忆。教师讲课必须有一条清晰的授课思路,即结构分类——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结构测定。教师的授课紧紧围绕着这一条主线层层推进,逐步分析讲解,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这一思路中来,并沿着这一主线,实现由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过渡,由理论向实践过渡。如,在学习了某一类化学成分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基础上,可与学生探讨该类成分提取分离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分析,并推导出其性质,进而根据其理化性质寻找提取分离和检识的方法。在学生脑海中,中药化学的研究思路就会逐渐清晰起来。学生有了这个思路,在以后学习各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时就能自主地分析该性质的实际应用价值,既能避免学习理化性质的单调枯燥,又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得到该类化合物提取分离和检识的方法,达到掌握基础和重点知识的目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师在教学中讲清思路,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探索研究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地培养自己科学思维的能力。

2.2 设置问题,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提问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课堂效果。中药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的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始终贯彻理论指导实践,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学生在学习中药化学的阶段,已经具有了各门化学的知识储备,教师可以从实际运用出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调动学生从自己所具备基础知识去找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如讲解生物碱实例—乌头时,教师介绍乌头的功效及临床运用后,可提出问题:“乌头产生毒性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处理可降其毒性?”,促使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乌头中化学成分的结构,认识乌头碱分子结构中两个酯键的毒性,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得出降低乌头毒性的方法理和原理。对于提取流程,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原理的讲解上,设置如何根据原理来设计工艺流程的问题,可由学生讲述教师书写的方式,完成流程。从中发现学生未掌握的知识点,教师再加以强调,使学生掌握实质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思考而获得知识,同时通过回答问题而促进学生复习、记忆、巩固知识,对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

2.3 归纳总结,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中药化学也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要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中药化学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学、药用植物学等知识为基础,研究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方法,为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制剂分析等专业课提供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这些知识联系起来,形成一套系统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运用系统知识进行思维,完成由理论向实践的过度。可在课前预习阶段布置学生复习相关的化学知识,在完成一章教学内容后,则要求学生做全章总结,让学生自己动笔按照含义—结构分类—提取分离—检识—结构研究这一主线进行归纳总结,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于中药实例。如在学习了苯丙素类化合物的内容后,笔者选择中药岩白菜,让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完成主要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和检识的设计,并在课堂上作交流。学生不但积极参与,而且能够从岩白菜素的分子结构出发,选择提取纯化方法,交流讨论过程中有理有据,学生体会了理论指导实践的方式,同时也加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3 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强化学生理解能力

中药化学内容较多,有的概念比较抽象,还有大量的结构式、工艺流程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清并让学生理解掌握这些内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具有很大的优势,它可以将这些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现出来。一些微观的语言难于描述清楚的现象,用课件动画来演示,使教师易于讲解,学生容易接受,且节省了教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时间,而把时间多花在重点、难点的讲解上。但也应注意,制作多媒体时不能把所有要讲的内容都放在幻灯片上,幻灯片上的内容应层次清楚,突出重点,切忌照着课件宣讲。讲课速度应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接受状况相适应,注意与学生的交流互动,针对一些重点或难点的内容还要结合适当的板书讲解。对于结构式母核,在黑板上边讲结构特点边书写,让学生有一个理解记忆的过程。如香豆素中的呋喃香豆素和吡喃香豆素的母核结构,学生在书写时往往将呋喃环和吡喃环上的氧原子画错位置,教师在黑板上书写6位或8位异戊烯基与7位羟基的环合过程,学生就能够理解并记住氧原子是连在香豆素母核7位上。所以中药化学的教学应根据其内容特点改进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课件、板书、挂图、模型等教学手段相结合,扬长避短,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知识和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改革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中药化学是一门理论与中药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将来从事中药研究、生产等工作打基础。

目前,我校的中药化学实验课主要要以综合性实验为主,在选择实验内容时也考虑到尽量覆盖基本操作技能。但在有限的实验课学时中,很难完成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把注意力放在了尽快完成实验内容上,而忽视了基本技能的规范化操作和训练,而熟练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是实验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也是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和保证。因而,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针对这一问题,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尝试开设三个层次的实验:基础实验、综合性实验和适当的设计性实验。基础实验主要训练学生正确掌握物质的提取、分离与检识的基本实验技能、常用仪器的性能及操作。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讲清各种实验方法的原理并动手做示范,随时观察学生实验状况,纠正学生的不当操作,指导学生进行规范化操作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有的学生在实验结束后感觉结果不理想,能主动要求重做。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实验,如对槐米中黄酮、黄连中的生物碱,三七中皂苷类等的提取分离、纯化和检识的实验,将基本理论与实验技术应用于实践,学生在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方法的选择上有明显的进步,动手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再适当开设设计性实验,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内容的选择,文献查阅、资料分析,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比如结合云南特色,引导学生选择滇丹参、岩白菜等滇产药材进行设计性实验,使学生对中药有效成分研究的方法有了系统的训练,科研能力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人们对中药研究的深入,新的理论和实验技术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教师在思维上和授课内容上要紧跟科技发展,在中药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引入新技术和新信息,同时略去落后的内容。如在理论课中介绍SFE-CO2萃取技术时,结合云南中医学院“超临界流体萃取实验室”应用该技术成功地研究了灯盏花、银杏、坚龙胆、迷迭香、丹参、丹皮、云厚朴等药材的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在实验教学中将超声波提取法运用于从黄连中提取小檗碱。使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到学科前沿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创新的能力有一定促进作用。

总之,中药化学的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大刚和专业培养目标,针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授课。作为一名教师,应与时俱进,努力进行科学研究,不断提自身的学术素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学龙.大学专业课开展启发式教学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7,139~140

[2]王凤云,于玲,岳兴.启发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2,10(4):210~238

[3]余晓晖,郭玫,赵磊等.中药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和考核探索[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3):107~108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中药 体会 实践 化学